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缺乏安全感,各種心理疾病應由而生,痛苦的體驗隨時出現,尤其在6壓力或者創傷事件下,出現難以承受的心靈傷害。一個外在適應良好的人,可能內在也存在著不安的根源,帶來一些情緒上的困擾,繼而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水平。《重建幸福力—— 你需要知道的安全感密碼》為作者分析來訪者的紅、黃、藍情感不安全感人格,總結出一套實用的療愈法。不經“成功叛逆”,無以成就自我。不同家庭類型,青春期的叛逆行為多數會發生,但是發生的形式不同,部分出現延遲發生,甚至延遲到老年期發生。借助本書,讀者可深入了解自己的不安之源,通過“成功叛逆”成就自我,進而告別傷痛、重新出發。
若按照馬斯洛需求五層次理論,在生活中追求和索取,得不到就會沮喪、痛苦,得到滿足后即刻就會有更多的欲望,那么壓力應運而生,持久幸福難以獲得。其實,把馬斯洛關于“人的動機”是“需求的滿足”修正為“幸福的體驗”——從被愛的體驗開始,體驗當下的積極生活和幸福,體驗不到就暫停腳步,專注當下的活動,直到幸福來到,再向前邁進——這是更合乎人性的、更讓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書因此提出“幸福七層次論”,意在突破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論”,將重心放在闡述人們體驗不同層次幸福的感受。其中,“安全感的幸福”屬于第三層次,也是最為核心的層次,包含著可以實操的生活智慧。
安全感可以帶來幸福嗎?答案是肯定的。幸福的概念已有大量書籍進行了闡述。然而,人們往往知道幸福的概念,卻在現實中難以體驗幸福。
幸福不是“享樂和一時欣快”,不等于“知足常樂和快樂”,幸福就像《陽光總在風雨后》的歌詞寓意,需要直面困難、戰勝困難,需要接納自身痛苦。雨后的陽光折射出透明的七色彩虹,體驗陽光,展示自己的美就是幸福。當你擁有陽光人格,你就成為幸福本身,且能讓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感受到幸福。當你用心體驗安全感,展示陽光人格,“安全感的幸福”就會來到。
觀察人類歷史上擁有積極人格的偉人,我們可以發現,代表陽光的積極情感人格體現主要為“勇敢— 獨立—平和”。心理學家艾斯沃斯的嬰兒依戀特征分為反抗(矛盾)型、安全(依戀)型、回避型三種情感類型。在成長中,人們如果沒有獲得安全依戀體驗和挫折訓練,而是經歷了較多的對抗矛盾情感、不安全的依戀和回避痛苦情感,就會表現好強(紅色) 、依賴(黃色) 、回避(藍色)三種情感特征的各種組合,形成六種不安全感情感人格,為了形象表達,又稱紅黃藍不安全感人格。不安全感情感人格存在相互不相容性,就如同顏料的三基色,相互不能融合, 面對壓力,容易產生情感矛盾和不良情緒體驗,是自身痛苦的起源。
如何在原生家庭和社會環境成長中,分析自身的紅黃藍不安全感人格特征,觀察自身紅黃藍情感人格的變化,逐步獲得情感獨立性,找到向著陽光人格(安全感人格)轉化的動力和方向,這是本書的核心論述點。
相對應人類的三個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安全感同樣存在三個問題— “安全感是什么”“安全感從哪里來”“安全感帶來什么”。
不同心理學派大師對“安全感”的定義,各有利弊,有的甚至會導致錯誤的安全感理念。當今社會很多人把自身外在的物質、社會地位、他人的情感、自己外貌等當成自己安全感的必要條件,然而這些安全條件帶來的安全感極其有限,甚至降低我們原有的安全感。
真實的安全感主要是來自內在的人格,是人從胚胎發育開始,在原生家庭愛的撫育、在社會環境中學習、在失敗挫折中歷練、在親密關系的磨合中不斷獲取的。越是具有安全感者,獲得社會認可和社會成就常常越大;社會中越是有成就且淡泊名利者,越是具有安全感。
人一生中的安全感,是靜態和動態的結合,是可以不斷提高的。一般來講,按照胚胎發育至暮年的生命周期,人們在各個年齡階段,安全感獲得的形式、條件以及需要培養的能力都有不同的特征。在重大創傷或者應激相關性事件下,安全感會下降,甚至會被破壞。在應激事件后,多數人可以恢復到應激事件前的安全感水平,部分人出現持續恐慌和焦慮,需要重新培養安全感。少數人在經歷生死場景和情感離別的洗禮后,會更加懂得珍惜當下,直面生死,隨之提升安全感。情感人格的獨立性包括四個級別,高層次情感獨立能力決定低層次情感體驗和表達能力,相互促進和融合,是安全感形成的核心條件。在心理治療中,臨床心理醫生協助來訪者看到自己安全感不足的狀況,分析原生家庭和成長歷程的創傷,分析存在的紅黃藍不安全感人格特征,并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征,分析來訪者安全感缺失或者不足的原因,根據個體實際狀況,選擇性進行行為訓練、認知改變、情緒獨立能力建立、不自主念頭捕捉、既往經驗的清除和放下、原生家庭的情感梳理和重構,修正紅黃藍不安全感人格特征。多數來訪者因此能夠獲得建立安全感的能力,并在體驗生活中逐步獲得“安全感的幸福”。但是,當你的不安全感人格惡化或極端到病入膏肓的程度,當你作為成人的情感獨立能力完全喪失,通常必須先通過系統足量足療程的藥物控制精神混亂狀態,改善大腦內神經遞質的基本次序,才可能配合系統的心理治療。因為人的靈魂、心理、意識是無形和抽象的,自我療愈就如給自己開刀手術一般,難度大風險高,需要高超技能、堅定信念、無我的心。
我的一個理念七個層次不分開逐級上升模式,一到六層改為 相互貫通模式。六至七存在很長的心靈成長階段,書中未能詳細表述,比如超越自我,吾喪我(莊子)…無我。
本書內容來自我長期的臨床心理治療案例,其中論證人基底層的體驗是“被愛的幸福”,可謂創新性改編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為“幸福七層次論”;而紅黃藍情感不安全感人格理論和情感獨立四個層次理論,相信也能夠有效幫助大眾認知自己的情感人格特征和情感獨立能力,自我療愈心靈,提升心理健康素質,因為它們在實際臨床心理治療工作中,幫助了很多慢性失眠癥、驚恐障礙、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雙相情感障礙的來訪者,逐步走出自己內心的糾結、痛苦和泥濘的人生。所以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家庭共讀的心理自助讀本,一家人能夠靜下心來,共同閱讀將會有更加不同的體驗。本書也可協助心理治療師分析來訪者的心理特征,堅信不安全感人格在愛的幫助和滋潤下,是可改變的,陽光人格是可以展示的,安全感的幸福是可以持久體驗的。
人生就應該盡可能用心體驗幸福,讓自己成為幸福,讓他人感受到你就是幸福。
認識陽光人格和不安全感人格的組合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