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我從班級上完課回到辦公室,還沒放下書,就有一個孩子走了進來。他有些拘謹,小聲說:“施老師,我媽媽讓我帶一本書送給您,還有一封信。”
這讓我有些意外,不知道該收不該收?轉念一想,還是收下吧。我接過孩子遞給我的書,很厚,封面很簡單,不像別的書都是極盡奢華。不記得在哪里讀過越是簡約的書越有品位?
其實,我關心的不是這本書,而是家長的這封信。這是我從教以來收到的第二封家長來信。
說是信,其實就是便箋。書寫很工整,用詞很有水平。
“施老師你好,我是Z的媽媽。這是我看過的一本家教書,這幾年我接觸過不少類型的家教書。只有尹建莉的讓我印象深刻。但是由于自身學識有限,我也只是看到,知道,做不到,經常反復,導致孩子內向,膽小。最近,常看你寫的文章記錄,了解你也家有小神獸,所以將這本書送給你。希望有用,博覽群書的你可能已經看過,也沒事。我只是認為此書寫的不錯,想和同為父母的你分享。看到你對孩子們的用心,我很佩服,也想借此讓孩子邁出一步,主動去找您。
在家我們常說不會的題要解決,不能留有死角,可以利用課后時間問問班主任。老師都喜歡好學上進的學生,某種意義上來說老師也把你們當做自己的孩子來教育。但是知道他從沒去做過,我們很無奈,希望慢慢會好。如果子孩子在學校有什么做的不好,還請及時告知。雖然我們身份不同,但目的一樣。祝您全家幸福快樂。”
讀完這封信,我便翻了起來。《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的教育》,作家出版社出版,尹建莉著。說句實在話,我還真沒有讀過尹建莉的書。
尹建莉,教育學者,教育碩士,經典教育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家庭教育領域標志性人物。曾在一線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現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及寫作。
全書共分六章:保衛純真童年,凈化育兒觀念,回歸自然養育,贏在教育細節,完善家長自身,繞開宣傳陷阱。
只看目錄,便有了讀下去的念頭。
讀著,讀著,覺得作者的很多觀點竟然就是自己日常堅持的。讓孩子幸福健康一生的三件寶物:閱讀,自由,良好表率。
這本書的內容應當是在十年前寫成,作者寫自序的時間是在2014年。
給孩子一面涂鴉的墻,不正是釋放孩子的天性嗎?
我以為教育,就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發展。我時常與孩子們說高斯的故事,說愛迪生的故事,說茅以升立志造橋的故事,說童第周一定要爭氣的故事。
他們中,無論是外國的,還是中國的,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在發展。
尤其是愛迪生。1855年,愛迪生開始上學,那所學校只有一個班級,校長和老師都是恩格爾先生。因為愛迪生有刨根問底的天性,在上課時經常問老師一些另類的問題(如:風是怎么產生的;一加一為什么等于二而不是四),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就被老師以“低能兒”的名義攆出學校。此后,愛迪生的母親成了他的老師。
愛迪生依然好問,不但好問,還做出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母親選擇了關注和聆聽,正如此才有了后來的發明家愛迪生,而不是“低能兒”愛迪生。
“不跌不長,一跌三長”是我老家在小孩摔著、跌著時常說的一句話,與此相通的還有一句“葫蘆吊大的,小孩哭大的”。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就是遵循自然規律。
沒有多少孩子是天才,同樣也沒有那么多弱智。教育,最應當遵循規律。
盡管只讀了一點點,但我覺得這絕對是一本好書。感謝家長對我的信任,能與我以這樣的方式交流。
我一直以為每位家長都是教育專家,尤其是那些教育成功的家長。
我辦公室一共四位老師,有兩位老師的孩子都上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其中就有一位成功的媽媽,她的兒子現在就讀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前些天,我還讓她寫本書。她笑著說自己從沒想過……
原來,成功的家長,總是很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