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之道,猶張弓①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②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③賢也。
【注釋】
① 張弓:開弓、拉弓
② 取奉于天:按照天之道做事。
③ 見:通“現”展現。
【譯文】
天之道就像張開的弓一樣,高的地方抑制下來,低的地方高舉起來。有余的會減損,不足的會補足。天之道,是損減有余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余。誰能夠有剩余,卻還按照天之道做事呢?只有明白了道的人才能這樣。所以圣人去作為但是不去擁有,把事情做成了不居功自傲,如此不想展露自己的賢德。
【延伸閱讀】
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老子用張開的弓來比喻天道,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告訴大家,如果領導者處于高位,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如此尊貴,如此聰明,如此有雄才偉略。要懂得把自己放低,為大家多做事這就是“高者抑之”。作為領導,不要覺得員工低下,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盡量把員工抬高點兒,多為他們考慮,這叫“下者舉之”。
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整個社會處于一種均衡的狀態,這期間雖然有起伏,但有余的會慢慢減損,不足的會慢慢補足。“有余者”是那些悟道領導者,要懂得減損自己。“不足者補之”是對老百姓,給他們福利,這是符合天之道做事的。
故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天之道是無私無我的,是公平的,他會使萬物達到均衡,所以天之道是長久的。人之道正好與之相反,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重,以減少不足來滿足有余的部分,把有余的部分越堆越高,這講的就是人心里私心的部分。當一個人私心膨脹時,就想把大家的資源都撈到自己這兒來。也是在提醒領導者應效法天之道的“損有余而補不足”,去除私心欲望,抑制自己的惡,鼓勵自己的善。正如王陽明講的致良知。
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心的本體是沒善沒惡的;
有善有惡意之動:當你念頭一動時,就有善惡了;
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在你內心,不用外求,問自己就好;
為善去惡是格物:去除惡的,留下善的,這個修煉過程就是格物。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往往那些國家領導者的物質財物等是有余的,有道的領導者會把自己多余的物質財物拿出來奉獻給貧窮的百姓(正如前邊說的“圣人無積”),以達到社會均衡等,從而實現社會的安定。有道的領導者為大家作為,不把好處占為己有,不炫耀,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終保持謙和、恭敬、卑下的德行。不想展露出自己有多么賢德。他覺得大家的評價和結果沒有那么重要,他為大家做事才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