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圖
5月2日上午,高溫天氣,我們到游殿村游覽。游殿村位于洛陽市偃師市山化鎮的東北部,東與鞏義接壤,轄21個村民組,3750口人,村莊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76畝,鄭汴洛高速公路從村莊中部穿過。是偃師市東北的門戶,也是洛陽市東部的鎖鑰,2016年入選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
印象很好,一是作為河南傳統村落,有“一灣二閣九洞”,即月亮灣,玉皇閣、文昌閣,九連洞。村內隨處可見明清老房、老物件,尤其是九連洞里,9個地坑院相連,有幾家還有人居住,推門進去,可以看到過去農村生活的場景,頗能引起50、60后的共鳴。二是鄉風淳樸,村民善良。村內幾個景點,不管哪家,只要進去,鄉親們大都很熱情,招呼歇歇、洗洗,房間可以進去參觀,樓頂可以上去。游客問些村史之類問題,村民都盡其所知,侃侃而談。
走馬觀花,拍照、作美篇以記之。感謝乾宏、盧秀珍、毛利民、康柏渠等老師的詩詞相配,為美篇增添了光彩。
鄉村是每一個人的根
鄉村里有民俗手藝的傳承
有小橋流水的詩意
有歸隱田園的閑適
從這個意義上講
鄉村游,不只游,更在尋
追尋、觸碰我們的文化根脈和鄉愁
偃師市山化鎮游殿村
就是充滿田園樂趣的地方
凹在地下的村子
游殿村位于洛陽市偃師東北角的邙山上,北臨黃河,南望伊洛,是河南省傳統村落,村里保留著一大批具有獨特民俗民風的傳統明清建筑,還有大量天然形成的異形奇峰,被稱為“小張家界”。
游殿村有近兩百座保留較好的窯院,形成了九連洞、洞前古道、地下街坊、月亮灣、地坑獨院等諸多建筑群,被稱為“凹在地下的村莊,刻在大地上的符號,人類居住文明的活化石”。
游殿村的村名由來跟宋徽宗有關。相傳北宋時期,宋徽宗趙佶帶領皇親國戚到鞏縣皇陵掃墓,中途夜宿會圣宮(遺址在今山化鎮寺溝村鳳凰山。掃墓完畢,不知是何原因,趙佶的心情很不好。他下旨說暫不回汴京,再次到會圣宮小住。小住期間,趙佶帶人到邙山散心,并傳下口諭,向北到能看見黃河的地方止步返回,向南到能看到洛河的地方止步返回。飽覽邙山無限風光,趙佶心胸大開,高高興興地回了汴京。
宋徽宗趙佶走后,地方官民為了紀念他此次邙山之行,就在其看到黃河和洛河的地方各建了一座宮殿,分別叫南游殿(游殿村由此得名)和北游殿(屬鞏義市康店鎮)。
邙嶺迎客訪游殿
文/乾宏
時值立夏烈日炎,
邙嶺迎客訪游殿。
九連洞地觀遺跡,
眾鄉鄰前聞趣談。
躬身近拜玉皇閣,
舉目遠眺文昌院。
紅土峰林浴金輝,
彰顯盛世載先賢。
2020.5.3.
九連洞是亮點,游覽必列之處。
通過地下洞連通八處地下窯院門前街而形成的地下洞府,里邊有14戶人家,共分為八個院落,每個院落為一家,根據弟兄多少確定院落大小及分戶,院落有獨戶、雙戶、四戶等,每個大院有窯洞十來孔,現保存基本完好。各戶院內有紅薯窖、水窖、轆轤井,院前街邊有蓄水窖、集水溝、磨坊、茅廁等公共設施……
因為位于土層深厚的邙山,窯洞便成了游殿村民居的一大特色。游殿村的窯洞分為三種。
其一,在溝邊壁立的黃土崖上挖洞居住,稱為靠山式窯洞。
其二,在平地挖七八米深的方形大坑,在坑的四周挖洞,稱為地坑院。
其三,在平地挖一條街道,街道由明暗兩部分組成,明的露天,暗的是在土壁上掏洞,明暗交替相連,很像新疆的坎兒井。每個洞兩邊明街的一側或兩側,各挖出一個地坑院。幾個或十幾個地坑院通過街道相連,稱為“地下街坊”。
豫西邙山上有很多天井窯院,不過這里的更加奇特。九個天井窯院連城一體。九戶居民共用一個地下通道進出,幾乎與同村鄉民隔絕,在村內形成一個奇特自然奇觀。被當地村民為九連洞。九連洞倚山而建,院內深約十幾米,地下通道長度約兩百米。天井院之間戶戶緊湊合理且風格各異。置身于此不禁為古人巧奪天工的智慧及豐富的想象力而拍案叫絕。
七律 訪游殿
(通韻)
毛利民
北眺大河南望川,
滄桑游殿盛名傳。
宋宗一覽心胸闊,
百姓世居風水妍。
漫步神工九連洞,
靜觀奇麗玉盤灣。
今朝探訪古村落,
了卻鄉愁醉若仙。
長相思.游殿村印象
盧秀珍
黃河回,洛河回。
飽覽邙山盡興歸,汴京天子威。
地坑坯,地坑幃。
古老傳承相互陪,客人欣展眉。
忠厚傳家
窯洞內設施齊全,冬暖夏涼。
龍鳳呈祥
這家有人住,養蜜蜂,不用怕,隨便進。
這家有人,老者在做飯,專門在老家
精美的磚雕。
石碑
勤儉持家
九連洞出口,幾位老人熱情解答游客的問題。
村內人口三千,滑姓居多。
詠游殿村
康柏渠
游殿古村落,
依建黃土坡。
窯洞可九連,
天井似城郭。
文化底蘊厚,
歷史傳說多。
古樸民風淳,
堪稱安樂窩。
2020.05.03
對村史頗有研究的老人說,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間,一位母親帶領三個男孩從山西洪洞到此定居,形成了今天六七千人以滑姓居多的村落,整修一新的滑氏祠堂見證了600多年來這里的滄桑巨變。村里還保存著兩座民國時期受人愛戴的兩位同鄉老教師的紀念碑。
游殿村的來歷。據《滑氏家譜》中十三世孫滑陶南在清道光戊子年寫的《村名易書·小引》云,該村最早名繇佃,后來稱油店,最后改稱游殿。“繇佃”一說出現在該村宋代所修三神祠竣工的碑記上。據考,東漢三國魏太傅、著名書法家鐘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移家洛陽,死后葬于偃師城東八里今山化鄉東屯村,該村北邙嶺坡地近游殿,或為鐘太傅佃園,簡稱繇佃。
進這家看看
“油店”的說法出現在明初,滑氏等姓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以后,因該村地處邙嶺,盛產棉花,設店榨油為業者多,因此以油店命村。現在使用的村名“游殿”,則完全出于 《村名易書·小引》 作者的個人意愿,其《家譜》中原文這樣說: “道光八年春歲,(應)試東都(開封),于天中街古玩鋪,偶覽北宋志余小書中有一則云:宋神宗嵩陰祭陵,駕宿會圣宮,其明日不設鑾儀,少引侍從由鄣溪北游山,行五七里入一村,有秀士獻詩賦,帝覽之悅,擢入翰苑相與盤桓終日,因留宿焉。
后地方官遂于此建宮殿,中設帝座,以紀扈游勝事。故而留連古跡,詳察地勢,似乎宋神宗游樂之店即是此村亦未可知。”故將此議說于族眾: “吾村之名,繇佃二字不如油店,當知油店二字不如游殿矣。”這一提議,有濃重的忠君色彩,理所當然地為以忠孝立身的村民所接發,游殿村名就這樣被演繹下來,一直沿用至今。惜楷書
滑氏祠堂
清代,游殿村有三里長街,街上有土地廟、觀音堂、宏興觀、榕花寺、五道廟、玉皇閣等,道光年間又修建了文昌閣,具有“一里兩座廟,百步兩個堂”的氣勢。
月亮灣。在村東南的溝邊有一弧形土崖,靠土崖的窯洞院落群酷似彎月,所以叫月亮灣。而今,月亮灣的窯洞院落按照原有風格進行修繕,營造出原生態的窯居文化氛圍,非常值得一看。
勤儉建國
馬氏莊園
古樹古井
左拐,焦家門外
田園風光
玉皇閣又稱天爺廟,由天爺閣和東臺組成。天爺閣有上下兩層,上層供玉皇大帝,下層供齊天大圣。傳為清乾隆40年創建,咸豐元年及2001年翻修,青磚壘砌,屋內東側登石階可盤旋上樓,拱門磚券頂,靜穆典雅,古色古香,可以說玉皇閣是游殿的“鎮村之寶”和地標建筑。
峙邙瞻嵩,慈禧太后題
文昌閣位于玉皇閣東南二百米。據清道光20年《創立文奎閣記》碑記載:“忽有馬公出焉,堅其志,以倡首挺身多出己財,邀眾興作創立此閣。”文昌閣由本村馬逸率村民共建而成,高約12米,方形兩層樓閣,供奉文昌與奎星,以此祈求“培補地勢,振興文風”。可惜清代文昌閣在1985年毀于雷電,現為原址復建。雖然高聳巍峨,卻用紅磚壘砌,缺少了原有的古樸風貌。
神仙谷。位于古村莊門前,溝內土峰林立,塔林遍布,林木蒼翠,雨霧迷朦,與月亮灣相依相伴,宛如仙居之地,更有神仙峰挺立其中,真是谷深鳥鳴低,峰竣仙更偉!
什么字?
繼往開來
古西寨墻
河洛驢肉館的湯不錯,有些洛陽市區的人都來這兒喝湯。這家店的驢肉湯分15元一碗 、20元一碗兩種。村內獨此一家,生意火爆。
對于不堪都市喧囂嘈雜的人們來說,
到這里靜聽黃河的濤聲,
遠望伊洛平原裊裊升起的炊煙,
走進靜謐深邃的地坑院感受中原先民的生活形態,
撫摸一下消逝的家園大門銹蝕門鎖,
路過曾經的車馬大道,
感受村中的古街、古井,
聽一聽靜坐在村頭古樹下的老人口述的傳說,
會不會喚醒和撫慰你心中的那縷鄉愁?
歡迎大家到游殿參觀、游覽!免費景點,導航即至。
洛陽攝影網
一個品茶知識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