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河南偃師地坑院
炊煙裊裊起平崗,井院深深別樣莊。
犬吠雞鳴阡陌下,人聲水影宅窯香。
遍尋倍覺先民智,靜坐才知古韻長。
笑語云天栽翠柳,偃師洞府歷蒼桑。
? ? ? ?七月一日,陽光明媚。早七點鐘,我們離開鞏義市“普羅旺斯”酒店,驅車前往偃師市東北部的游殿村,去感受“九連洞”里地坑院!
? ? ? ?游殿村位于偃師市山化鄉的東北部,東與鞏義接壤,村莊面積2平方公里,人口3750人,耕地面積4376畝,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帶,是邙嶺上第二大村,北臨黃河,南望伊洛。
? ? ? ? 由于限高,大巴車在鞏義城繞了幾圈,且兩渡焦作黃河大橋,近九點才到達游殿村。?下車后,我們一起走進了這些村落,走進夢想和鄉愁……
? ? ? ?游殿村隸屬偃師市山化鎮,村里大部分人姓滑,這個姓我是第一次見到。據說,“明朝洪武年間相傳始祖母,攜其三子自洪洞縣遷移偃師縣游店村西頭。村中現有一座滑氏祠堂。
? ? ? ?我們首先來到“九連洞”。當地老人說:曾經的“九連洞”,九個洞連接一條長長的街道,街道一側分布著8個地坑院,地坑院里住著100多口人,炊煙裊裊,人歡馬叫。
? ? ? ? ? 如今的“九連洞”,9個洞口中的3個已經坍塌消失,8個地坑院也大多破敗不堪,里面的住戶絕大部分已經搬走,僅剩兩個戀舊的老人享受著時光的余溫。
? ? ? ? 接著到了月亮灣(塔溝),這里宛若游龍的土溝深邃幽靜,草木蔥郁。溝對邊矗立著兩座‘寶塔’,是由流水長期沖刷而成的。再看塔身,從上往下,一層白土一層紅土交相疊起,也屬奇觀。
到了玉皇閣,上下兩層的建筑古樸典雅。上層為玉皇閣,里面供著玉皇大帝。下層是猴爺洞,里面有猴王的塑像。
據說,建造玉皇閣的工匠姓石,猴爺洞剛建好他就去世了。繼承父業的兒子不會建上層的玉皇閣,回到家愁眉苦臉的。母親見了,用筷子擺出玉皇閣的結構,一番講解,兒子恍然大悟,工程順利完工。
接著我們開始參觀地坑院。地坑院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地坑院的構造其實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米~7米深,長l2米~15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個窯洞,窯洞高3米左右,深8米~12米,寬4米左右,窯洞兩米以下的墻壁為垂直,兩米以上至頂端為圓拱形。?
其中一洞鑿成斜坡,形成階梯形弧行甬道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通道,稱為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地坑院的入口有直進型、曲尺型、回轉型3種。門洞窯多數只有一道大門(也叫鎖門),有的做兩道門,分稱為大門和二門,在門洞窯一側挖一個拐窯,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徑1米的水井,加一把軸轆用于解決人畜吃水問題。?
地坑院一般為獨門洞獨院,也有二進院、三進院,就是一個門洞與2~3個地坑院相連。而游殿村的九連洞是一個特例。
? ? ? ?窯洞還是天然的空調,冬暖夏涼,特別是它建造簡單價廉,對昔日貧窮的山民來說,這樣的建筑是再理想不過的了。所以地坑院千百年來受到黃河岸邊豫西山區人們的喜愛,地坑院這樣一種簡單的居住環境,一種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漢文明長河中歷史遺產的精彩篇章。
我們又到了文昌閣、魁星樓、地下街坊,到了唐代古道……看不完的美景,聽不完的故事,恍惚中,時光回到了遙遠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