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品質城區,城市管理先行。自3月31日率先在全市吹響城市管理提升年行動沖鋒號以來,我區緊緊圍繞交通環境整治、精品道路建設、街頭游園打造等重要環節,在抓項目建設上顯品質,在抓機制創新上求突破,“軟硬”兼施,建管并重,全力打造合肥市城市管理提升的“廬陽樣板”。
完善“硬件”--扮靚城市面子
今年以來,以城市管理提升年行動為契機,我區針對老舊小區環境整治、交通微循環改造、菜市場環境整治、綠化品質提升等彰顯城市對外形象的關鍵“硬件”,制定出具有高含金量的“升級版”施工路線圖,并開足馬力、一著不讓抓落實,進一步豐富“引領時尚的國際化首善之區”的發展內涵。
“巷子兩旁的店面看上去十分整潔,令人賞心悅目。”近日,亳州路街道亳州城小區居民李阿姨為亳二巷“大變身”所驚嘆。經過改造后小區環境越來越好,出入口兩邊店面也通過科技手段讓“牛皮癬”無法“立足”。據悉,在老舊小區環境整治方面,今年全區計劃對五金五廠宿舍、萬花園小區等17個老舊小區分兩批次實施環境綜合整治,首批8個項目目前已完成初步設計,力爭8月底開工;第二批9個項目的項目建議書已完成,正進行設計單位招標。整治全部完成后可惠及居民7647戶。
今年,我區在城市支路網建設方面,計劃新建續建支路項目37個,其中15條支路目前正在加緊施工,其余支路已進入設計或立項階段。在精品道路打造方面,壽春路、肥西路等精品道路改造正加速推進,已完成紅星路、廬江路等4條老城區道路慢行系統試點,計劃新建續建停車場項目25個。在菜市場改造升級方面,計劃完成新雙崗菜市場、亳州路菜市場等12家菜市場綜合改造提升。此外,我區還將在轄區重點路段布點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215個、共計7270個樁位,目前已完成布點選址和公共自行車服務網點的初步選址,預計10月底該系統建成投入使用。
與此同時,圍繞道路綠化和園林環境整治,我區著力在品質提升上做文章、創亮點,先后完成六安路與安慶路交口等20處花境建設,為城市管理提升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此基礎上,我區還將將打造宿州路與長江路交口、淮河路與蒙城路交口等20塊零星綠地精品游園,全年綠化面積不少于80萬平方米。目前,四里渠東路公園、南淝河風景區入口游園等項目啟動實施。此外,圍繞城市亮化環境整治,逍遙十八巷改造正有序推進,淮河路步行街、南淝河(亳州路橋至壽春路橋段)駁岸、逍遙津公園夜景亮化等項目正編制規劃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為迎接第十屆中博會舉辦和全國文明城市復牌迎檢等重要活動,我區即時啟動“城市添色彩”行動。具體來說,就是在“橋、燈、路、園、水”五大載體上做文章--在“橋”上,實施橋體垂直綠化,力求做到“一橋一特色,一橋一景觀”;在“燈”上,構建城市夜間景觀體系,打造完整的城市夜間景觀帶;在“路”上,聚焦精品道路打造,構建城市循環交通網絡;在“園”上,側重于園林品質提升,力求消除綠化視覺盲區;在“水”上,實施南淝河綠道貫通整治工程,推進轄區河道水質治理、沿岸綠帶整治、綠道建設等提升工程。
提升“軟件”--擦亮首善里子
打贏城市管理提升攻堅戰,完善“硬件”是基礎,提升“軟件”是根本。活動開展以來,我區抓住“軟件”提升這個牛鼻子,著力在機制創新上做文章、在嚴管重罰上求實效,為推動城市管理提升的常態化提供強有力支撐。
在機制創新方面,建立“八個一”聯系工作機制,結合“一線為民工作法”實施包聯制度,全區35名區級領導和200余名駐點干部參與到包聯活動中,區四套班子負責人多次深入老舊小區、菜市場等處督查問題,讓即知即改、逐一銷號成為城市管理提升的長效機制。與此同時,實行約談制度,對工作不力的包聯干部通報批評,并把城市管理工作作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參考指標。此外,我區還在全市首創“門前三包聯盟”責任制、實施數字城管提升工程,針對轄區21家建筑工地,建立舉報受理、處理、反饋一攬子工作制度,目前已約談在建企業責任主體6家,下發巡查意見書166份。同時,500名特邀義務監督員活躍在老城區的大街小巷,為不文明行為戴上“緊箍咒”。
在強化管理方面,對各種違規行為進行嚴管重罰,五項城市環境專項整治活動取得豐碩“戰果”。今年以來,對排查出的120處裸露空地進行全面整治,通過覆蓋、覆綠、綜合利用等方式加以整改,共計清理垃圾4985噸,覆蓋遮陽網62.1萬平方米,復綠面積97.8萬平方米,綜合利用地塊12處;清理高架沿線衛生死角420余處、垃圾3800余噸;關停廢品收購站37家;在全市率先開展交通秩序規范行動,下達違停告知書39500余份,拖移違停機動車4100余輛,清理“僵尸車”91輛;整治店外經營、流動攤點18200處,清理整改違規店招、電子閃屏等2230余處……
“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環境、抓品質、抓項目。”我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結合長江中路精品道路建設、城隍廟二期改造等,不斷提升建管品質,嚴格督查問責,持續推進城市管理常態化、長效化,全力打造合肥市城市管理提升的“廬陽樣板”。
(王領 王飛 管麗 吳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