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曾經說過,工作中有80%的問題都是溝通造成的。絕大部分工作問題,并不來自于工作技能本身,而來自于溝通。
尤其是項目經理,大部分精力都在做溝通。
項目啟動,項目計劃,項目各階段的任務分配,節點追蹤,目標成本核算,客戶匯報,整改優化等等,這些溝通難題做不好,就會影響組織效率,造成內耗。
我們過去對溝通很強調傾聽能力,但現在也要同時強調有同理心的表達,因為你說的話,并不一定能被聽懂,另一方面,被聽懂的話,也不一定被認同,因為絕大多數,兩個人之間都有客觀存在的“認知差”。
經過“聽得懂”“有認同”這兩層漏斗,勢必會讓項目經理的影響力大打折扣,之后的執行效果,難免與客戶預期大相徑庭。
那么,我們項目管理如何才能做好有效溝通?開放性、目標感、建設性,這三點適用于項目管理的各種溝通場景。
開放性
擴大共識+消除盲區
我們經常看到項目經理的脾氣會隨著項目的推進越發暴躁,為什么?經常有項目組成員進度滯后,拖延了整個項目的交付。
進度滯后,怎么溝通才算是開放性溝通?
開放性的溝通,是以獲取對方的所有信息為起點,同時交換信息,并真實地幫助對方解決困難。由此可見,開放性不僅僅只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
為什么這么說?這里和大家分享一個著名的喬哈里窗模型,它被認為是人類溝通互動最有意思的模型之一,如圖所示,喬哈里把人的信息和意識分為了四種模型。
由此我們也可以意識到,如果項目成員間的盲區特別多,不僅對別人的困難和努力的理解就會很少,共識很難形成,還特別容易喪失安全感、形成抵觸情緒,甚至產生沖突。
如何提高開放性?擴大共識+消除盲區。
溝通時,少說你快點,多說我可以幫你做什么,可以用“問”開啟對方的開放性,問難點并誠心幫助對方解決掉該問題,才算是成功地消除了盲區,擴大了共識。
開放性讓信息對稱了,但距離齊心協力解難題還有一段距離,怎么辦?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目標感,通俗一點說,就是方案力。
目標感
給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什么是目標感?就是設定溝通目標,構建清晰的溝通策略,保證溝通不失焦,做到這一點,并不難,難的是雙方目標不一致時,怎么辦?
尋求和對方形成共同體的可能性,探求對方也可接受的方案,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很重要。一味的強勢壓迫并不能稱之為目標感,真正的目標感是想方設法實現目標的能力,給對方提供一個“無法拒絕的方案”。
所謂目標感強,不是“我有一個目標,然后強加給對方”,而是“我們項目有一個目標”,通過溝通讓項目成員知道,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我已經為此準備了一個完整的方案,咱們一起干吧。
在溝通中保持目標感,其實就是要把“我的目標”轉化為“我們的方案”,而且這個方案對對方也有好處,對方也就更愿意配合了。
所以,當我們訓練目標感時,其實就是在提高自己分析局面提出策略的能力,開放性能夠讓我們獲得隱藏的信息,目標感讓我們能夠給出可行的方案,做到這就夠了嗎?不夠。
如圖所示,有目標感的人不僅看起來特別靈活,還很會借系統的力量—WikiWorks項目管理,目標一致,全員共識,越是關乎到企業戰略實現的項目,越需要系統的支撐。
建設性
幫我們把方案推向行動
只有落實到行動的溝通,才能真正產生價值,這就是我們說的建設性。
什么是建設性?要解釋清楚這個概念并不容易,我們可以試著從反面來體會,建設性的反面不是“破壞性”,很可能是“停滯不前”。
欠缺建設性的溝通,不是不溝通,而是只提問題、風險,不提可落地的建議,而選擇系統管理的原因也正在于此,WikiWorks戰略項目管理,就是推動共同的目標往具體落實一點,將問題解決一點。
怎么做?很簡單,就是給出一個可執行的最小化行動,然后就這個最小化行動,不斷給反饋,把事情往前推一堆。
在推進項目進度過程中,WikiWorks系統被應用最多的工具為看板工具,它具有計劃和調度指令的作用,是聯系企業內部各道工序及項目協作之間的接力棒,看板的項目管理有方面的內容:
總之,項目溝通是一場無限的游戲,有了無限游戲這一認識,并按照此規則溝通,你會發現具體的溝通事項可能會結束,但是雙方的關系卻可以持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