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日,第六天,從庫爾勒出發,穿行塔克拉瑪干沙漠,行車500公里,途徑胡楊林,入住塔中。
下載一張沙漠公路航拍圖,沙漠公路就像一根細細的毛細血管。人在這條線上真的好渺小,或許一陣風沙就讓你無路可走。
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也叫塔里木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貫穿流動沙漠的等級公路,也是中國最早的沙漠公路。
我們今天要走的是中間這條輪臺-民豐沙漠公路(1995年貫通,2014年編216國道)。
為了開發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石油和天然氣,縮短烏魯木齊到和田的距離,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公路1991年立項,1993年動工,1995年完工。公路北起輪臺縣東9公里,南至民豐縣東12公里全長565公里。建成后縮短了烏魯木齊到和田的距離500公里。
從庫爾勒到輪臺是全高速,車子也比較多。
長長的油罐列車每天就這樣往來不絕,一片富饒的土地啊!
連綿的山脊呈現的是丹霞地貌。
下高速向南。
在輪臺東向南進入沙漠地帶,沙漠公路70公里處便是世界上最古老、面積最大、分布最密、保存最完整的胡楊林保護區。它的面積達到300多萬畝,是額濟納的6倍。
如果你要只看胡楊林,不必進公園,在路邊停下車就可以了。
夏天的胡楊林雖然沒有秋天那么驚艷,但在烈日下投下一大片濃蔭,讓人敢于在這烈日沙漠中駐足停留。
胡楊,在維語中是“最美麗的樹”的意思,生命力極其頑強,以抗旱、防風沙、耐鹽堿的能力著稱,又被稱為“沙漠英雄樹”,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腐一千年”的美稱。
身邊的胡楊樹雖大小不同,粗細不同,年代不同,形態不同,但感覺有一個共同的姿態特征:不屈。
頂著炎炎的烈日,踏著滾燙的沙丘,有一種當年在卡帕多起亞拍那些煙囪般的卡斯特地貌一樣,恨不能將它們一一攝入:各有各的姿態,各有各的美。
如何保證沙漠公路不被風沙掩埋而暢通無阻?路的兩邊分別有四至六道綠化帶,是它們抵御了風沙的進攻。
最初公路的防沙工程采用“蘆葦柵欄”加“蘆葦方格”等固沙技術,后來又實施公路防護綠化工程,種植各類耐鹽性較強的檉柳、梭梭、沙拐棗等防風固沙灌木2000萬株,成活后逐步替代原來的防風固沙草方格和草柵欄,同時也綠化、美化了環境。
那這些防風固沙灌木在這沙漠中又是如何成活的呢?看清楚了,就靠這一根根的管子。茫茫沙漠,哪里來的水?水管如何管控?
這個綠化工人的出現為我們解開了這些謎。工人是來自四川的老鄉,見到家鄉人也格外親熱。其實在這茫茫大沙漠里,有人一起說說話也是一件難得的事情。
在這500多公里的沙漠公路上有118個這樣的水井房,包括機房、首部間(只能查到這個:管道的首端——首部間安裝有空氣壓縮機,利用重力排水和空壓強排的方法,將管道內存水排出管道,使其安全過冬,有效減少管道維修頻率。不曉得對不對?如果哪位有專業準確解釋敬請告知)、工人宿舍和太陽能。每個水井房兩個工人,一般都是夫妻倆,負責4公里范圍防護林的澆灌和水井房設施的管理。
來到8號水井房,恰遇管理者,射洪人,70多歲了,看起來只有50多,他說,不愿回家帶孫子,在這里空氣好,活也輕松,每天只需2個小時,打開水管,走完自己管理的4公里,看看水澆好沒有就完事了。不過,他說年輕人干不了這活,太寂寞了。因為有太陽能,所以煮飯看電視吹風扇取暖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每周要請人送一次糧食蔬菜和水(抽上來的地下水不能喝)。
離開時,老楊把帶的飲料水果送一些給老鄉。
中石油: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還沒有被綠化帶所代替的“蘆葦柵欄”加“蘆葦方格”
晚上9點近塔中,陰沉了多時的天空,太陽鉆出了云層,把它的柔光打到沙漠上,起伏的沙丘有了光與影的變幻,美極了。我們把車停在旁邊一條已被風沙埋掉的公路上,脫掉鞋襪,來一個與沙漠的親密接觸。
沙漠上空升起一道彩虹
熱氣散去的沙漠清清涼涼,如絲般順滑柔軟細膩,赤腳走在沙漠中,如在母親懷抱般。
天黑下來,戀戀不舍離開。此刻沙漠上的天空居然飄起雨來!我們真的是雨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