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些中文賊溜的老外
不知道你有沒有會說中文的外國朋友?即使沒有,你也一定在電視節目里看到過一些外國友人,中文說得非常溜。如果你問問這樣的外國友人,“你學中文幾年了?”你得到的答案往往會讓大部分中國人大吃一驚,因為他們經常會說,“大概2、3年吧。”
然后你再問問這些中文聽說水平高超的外國友人,“那你會認中國字嘛?會寫中國字嘛?”一般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怎么認字,更不會寫字。
你有沒有仔細思考過,很多學中文的老外,2、3年就已經能上電視節目,跟主持人和觀眾侃侃而談了。為什么老外只需要2、3年,就能跟中國人流暢地交流,毫無障礙?可中國人學英文,又是什么樣?
你也許是70后、80后、或者90后,即使是從12歲才開始學英語的,到22歲大學畢業的時候也已經是10年之久,居然絕大部分人的學習結果是連交流目的都達不成,跟老外說英語可是一片車禍現場。中國人給這種現象起了一個名字,叫“啞巴英語”。
要我說,中國人學的哪里是“啞巴英語”,分明是“聾啞英語”,不光是不會說,而是聽不懂、也不會說。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外國人學中文的方式是對的,而我們學英文的方式是不對的。2
學英語,學英語,到底學什么?
也許是因為語言這種東西太過讓我們習以為常,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很多我們的習以為常其實都是錯的。比如,學英語是應該先學字母嘛?
你也許會覺得這個問題莫名其妙,因為你理所應當覺得學英語就應該先學字母,因為你小時候就是這么學的,因為你周圍的人都是這么學的;而你之所以是這么學的,你的老師從來都是這么教的,現在的很多老師依然還還這么教。
但是,你仔細琢磨一下,學英語,真的應該從字母開始嘛?或者我換一個問題,你也許就明白了,語言和文字,是同一種東西嘛?
當然不是了。語言,說白了就是說話。說得專業一點,在不考慮聾啞人使用的手語的情況下,語言就是采用一套具有共同處理規則來進行表達的、以聲音為傳遞方式的溝通指令。你可能很難想象,人類的語言已經有6-10萬年的歷史,以至于語言已經深深地反作用于我們的大腦,成為了一種人類本能。
所以,語言是可以習得的。只要一個人不聾不啞,都可以學會自己的語言。同理,用正確的方式,自然也可以學會另一門語言。什么叫學習語言?非常簡單,就是學會聽說,聽得懂、說得出,能夠跟另一個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溝通交流。
那文字又是什么?文字是語言的視覺化圖像或符號。你可能也很難想象,相比于語言,人類的文字被發明得有多么晚,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只有6000年的歷史。也就是說,人類的祖先其實字文字被發明之前,好幾萬年一直都是文盲。
文字的歷史太短暫了,它并不是人類的本能。什么叫學習文字?非常簡單,文字對應的是讀寫技能,就是學會讀寫,能夠閱讀報刊、雜志和書籍,能夠用寫作進行書面表達。不難看出,讀寫技能是很難的,需要專門的學習才能獲得,不上學,不專門教,很難掌握。
每個小孩子,都是從出生開始要咿呀學語,大概到4歲的時候能夠基本掌握母語語言,6歲時能夠流利使用母語語言。此時,孩子已經能聽會說,成為自己母語的文盲,該去上學,專門去學讀寫技能了。
同樣的道理,要給孩子科學正確的英語啟蒙,一樣要先搞定聽說,然后再過渡到讀寫。3
順序錯,步步錯
所以你看,老外學中文的時候,就非常好地遵循了先聽說、后讀寫的學習順序。但是中國人,卻不知道為什么,從不遵循這個順序去學習英語,以至于學了許多年,把全國的英語學習者都學成了“聾啞英語”。
也許你會說,先聽說、后讀寫多慢啊,一起學不就省了一半的時間嘛?可真實情況卻是,包括你在內的幾代中國英語學習者,已經用自己的血淚史證明,語言和文字一起學,聽說讀寫一起上,最終造就的就是“聾啞英語”。
比如大部分的中國英語教材,上來的第一課是:
A: How are you?
B: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但是教學目標是什么?教學目標是不僅要會聽、會說(別人問、自己答,或者自己問、別人答),還要會讀(看到這兩行英文,每個單詞都要認識),還要求寫(最起碼是抄寫)。
剛才已經說了,聽說的對象是語言,讀寫的對象是文字。可是我問你,小朋友在學英文之前,是英文的文盲嘛?沒有,他們連英文的語言都不會呢,也就是聽說都還不會呢,怎么能上來就學文字呢?
大腦負荷這么重,學得會嘛?
但凡教過孩子認字的爸爸媽媽都知道,什么樣的字和詞孩子學起來比較輕松?對,那些他們已經聽說過,甚至是自己會說的詞匯。為什么這樣的字和詞他們會覺得學著輕松?因為他們并不需要學習這些字和詞的音和意,只需要學習形就可以了。
什么樣的字小朋友認起來特別費勁?對,那些他們沒有聽說過的詞。在這個時候,小朋友不僅要先學會這些字和詞的音和意(語言,也就是聽說),還需要進而學習形(文字,也就是讀寫,先認、認完了理解然后還要抄)。這個學習鏈條顯然比第一種要長得多,且由于一次性學習的內容密度大,不太容易記憶得深,也就容易忘。
比如,學認“漂亮”這個詞的時候,小朋友就會覺得不太難,即使這2個字并不太好認,也不好寫。但是“漂亮”這個詞,是小朋友都聽過,也都會在日常口語使用的詞。但是,如果你要教小朋友認識“楚楚動人”這個詞的時候,小朋友就會覺得很難,即使這4個字看起來似乎不難,但是這個詞很多小朋友沒有聽說過,需要先記住這個詞的發音,然后再去學認,這個學習鏈條是不是就長多了?
4
先聽說、后讀寫,怎么做?
“先聽說、后讀寫”這6個字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包含了兩個非常深刻的含義。第一個含義是,聽說和讀寫不僅是不同的技能,而是指向了不同的學習對象。聽說技能指向的學習對象是語言,讀寫技能指向的學習對象是文字。文字和語言是不同的東西。
所以,幼兒英語啟蒙階段,一上來就學認字母,一定是不對的。為什么?因為字母是語言還是文字?對,是文字。
“先聽說、后讀寫”這6個字包含的第二個意思也是一個順序,就是在聽說的學習中,聽在前,說在后。在讀寫的學習中,讀在前,寫在后。
聽說代表的對語言的學習,讀寫代表著對文字的學習。但是從另一個維度講:
聽和讀都是輸入技能,是獲取信息的方式;
說和寫都是輸出技能,是表達信息的方式。
無論是學習語言還是文字,一定是輸入技能在前,輸出技能在后。而輸出的水平往往是由輸入的質量決定的。
因此,科學的英語啟蒙像學習任何學科一樣,都要在不同的時期有一個重點,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孩子的英語啟蒙階段的前2年,也就是大概3-5歲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變成一個英語文盲,把聽說搞定。
字母的學習,并不是英語啟蒙的開始。字母的學習過程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是非常復雜的,包括字母名、字母形,還有英語語言中很復雜的字母音,最好在聽說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后再循序漸進地進行。在5歲之前,可以開始進行閱讀啟蒙,但不要作為學習重點。
在孩子5-8歲的這個階段,要把由聽說到讀寫的這個過渡完成,讓孩子能夠實現獨立閱讀。
現在,你理解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