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書法?《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說: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特指用毛筆寫漢字的藝術”。而我國的文字形態(tài)的變化。大體依次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八個階段。那么,學習書法應追本溯源,先從篆隸入手,后學楷書,其實不然。
學書法應先從楷書學起,這是因為:
(1)古人說:“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正說明只有先學好楷書打好基礎,才能依次學行、草、隸、篆書。
(2)漢字的基本筆畫是橫、豎、撇、捺、點、鉤、挑、折八種,楷書具備了這八種基本筆畫,且形態(tài)清晰分明,結構整齊,勻稱端正,容易掌握。
(3)從魏晉以來,楷書都作為正規(guī)的字體使用,實用價值最大。
在我國楷書的書寫藝術中,首推歐體、顏體、柳體、趙體為代表之作,他們各領風騷自成體系。
各種書體的介紹:
篆書:是大篆和小篆兩大類的合稱。甲骨文、金文以及籀文等秦統(tǒng)一六國以前的所有文字統(tǒng)稱大篆。
隸書:萌芽于戰(zhàn)國,興盛于漢,隸書因篆書演變而來,有些字形還帶有篆書痕跡。在書法史上,隸書是漢代的瑰寶,它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和崇高的美學價值。
正書:濫觴于漢代,完備于魏晉南北朝而定型于盛唐,經歷六百余年,在這過程中,因時代、行制、地域、用途及師承的不同,楷書形態(tài)不一,風格殊異,但從總體風格上可分為三大類:即“晉楷”、“魏碑”、“唐楷”。唐楷:唐代是我國書法史上楷書的鼎盛時期,唐楷也因崇尚法度而成為楷書之冠。
行書: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行書的用筆比楷書活潑,但沒有草書放縱。行書的興盛時期在晉代,王羲之父子把行書發(fā)展推向成熟,對后人影響很大,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草書:是為了書寫簡便而產生的一種“刪繁就簡、筆畫連帶”的連筆字,講求“起搶收曳”、“化斷為連”,自由放縱、變化多端。草書產生于漢代,是從漢魏時期流行至今的一種書體,草書按年代和風格可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種;按大小可分“大草”、“小草”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