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分類
中國文字書法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最早的金石竹刻到毛筆書法逐漸形成了多種書體。其分類方式有分為四體,六體,十體等。 其分類法如下:
“四體書”分類法
篆書、隸書、草書、真書。
“六體書”分類法
篆書。
隸書。
章草。對于章草,許多書法愛好者并不清楚,現介紹如下:章草是一種隸書的草寫。它是從秦代的草隸中演化出來的新書體。西漢元帝時史游通過整理后編寫了《急就章》,使這一新書體規律化,這就有了章草書的體的范本。章草的書體特點是字字獨立,不似今草字字紐結糾纏。它的筆畫特點圓轉如篆,點捺如隸。一字之內筆畫間有牽絲縈帶、纏綿連接,筆畫的粗細輕重變化較大,有些橫畫往往與成隸書捺腳狀向右上方重筆挑出,純似隸書收筆。章草書法特點:章草省掉隸書的蠶頭卻保留了雁尾,這雁尾的重筆挑出,對快速寫下字是不方便的,因此章草的地位被今草所取代。但在今草中,體現了對章草的繼承關系也多而明顯。書家王世鏜曾說:“初學宜章,既成宜今。”又說:“習今而不知章,是無規矩而求方圓,未見其可也。”《書學概論》也說:“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于章草,等于學帖而無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由此可見學今草必先學章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正書(也叫“真書”或“楷書”)。
行書。
草書。
現在流行的是把章草歸入草書類,所以一般都說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類。
“十體書”分類法
⒈古文—黃帝時倉頡所作。
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 漢代通行隸書,因此把秦以前的字體叫做古文,特指許慎《說文解字》里的古文。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并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由于古人無筆墨,于是就用竹簽點漆,在竹筒上寫字,稱為書契文,亦叫竹簡書。因竹硬漆膩,書寫不流利,寫出的字頭粗尾細,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書或蝌蚪文。凡是竹簡漆書,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倉頡所書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經》、《論語》、《春秋》、《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孝經》等等古書上的文字,是比較早的筆書文字。
⒉ 大篆-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大篆是對后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于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有一定的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于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說文》中保留了籀文225個,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們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資料。
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陜西寶鳴)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一樣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敦現存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并有橫豎行筆,形體趨于方正。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筆勢圓整。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復,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⒊籀文-史籀所作。
代表作就是石鼓文。
⒋小篆-秦始皇承相李斯所作。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瑯琊臺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如下圖),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于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小篆的風格:秦代時的小篆風貌,可由現存的《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及權量銘文等遺物中得見之。小篆的筆劃較細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稱;在字形上呈長方形,結構往往有左右對稱的現象,給人挺拔秀麗的感覺。
⒌八分-秦上谷王次仲所作。
王次仲,名王仲,字次仲。秦時書法家。上谷(今河北懷來縣東南)人。少有異志,年及弱冠,變倉頡舊文為今隸書。秦始皇時官務繁多,行文山積,以次仲文簡,便于事要,奇而召之。然次仲三徵而輒不至。始皇怒其不恭之至,令檻車送之,竟于道上化為大鳥,出在車外,翻然而去。是時,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巒有大翮小翮之名矣。次仲以楷字法局促,遂引而伸之為八字之分,故號八分。按張懷瓘曰:“王愔云:次仲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蕭子良云:靈帝時王次仲飾隸為八分。二家俱言后漢而兩帝不同。或云:后漢亦有王次仲為上谷太守,非上谷人。陶宗儀曰:次仲與程邈同時,增廣隸書為八分。或云:東漢末人。又云:有二王次仲,皆非也。”可惜無書跡存世。也可以說八分就是隸書的起源。
⒍隸書-秦下人程邈所作,也叫“邈隸”。
隸書的名詞:古隸、今隸、秦隸、漢隸、佐書、八分、草隸、魏隸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后,也采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歷史:“……秦燒經書,滌蕩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由于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采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它字形由修長變為扁方,上下收緊,左右舒展,運筆由緩慢變為短速,從而顯示出生動活潑、風格多樣的氣息。
⒎章草-漢黃門令史游所作。
論述如前。
⒏行書-后漢穎川劉法升所作。
行書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
⒐飛白-后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
“飛白”是指在書法創作中,筆畫中間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且能給人以飛動的感覺,故稱其為“飛白”。也叫飛白書。如宋黃伯思《東觀余論》記載:“取其若絲發處謂之白,其勢飛舉為之飛。”在書寫中產生力度,使枯筆產生“飛白”,與濃墨、漲墨產生對比,以加強作品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同時可利用“飛白”使書寫顯現蒼勁渾樸的藝術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豐富畫面的視覺效果。當然書法的功力在“飛白”中也能充分體現出來。
⒑草書-后漢張芝所作。
“十體書”的名稱是古文、大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其中沒有“楷書”之說,原因是,當時在人們的觀念中,隸書便是楷書(即“真書”)。
----------------------------------------------------------------------------------------------------------------------------
您好!您的館藏文章“中國書法分類”深受廣大館友的喜愛,于2015年9月22日進入“閱覽室”頻道的“圖片/藝術”下“繪畫/書法/剪紙”類別的精華區。360doc代表全體館友感謝您的辛勤勞動和慷慨分享!
────360doc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