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愛的朋友,每天你出門、走出電梯,或是回家、走進大門,會經過某一段樓梯么?你知道天天走的這個樓梯有多少級臺階嗎?
我知道,我們家消防通道的樓梯每一段是18級。每一天,我要踏著四段18級臺階,出門、回家,每一次上下,都要儀式般地在心里默數1、2、3、......、18,好像小朋友練習數數一樣。
這個習慣可能會讓大家覺得好笑。記得這么清楚,這是為什么呢?難道為將來有一天眼睛不行了做準備么?還是預防老年癡呆呢?
其實,不只是每天必走的樓梯,不管走在什么樣的樓梯上,我都會不由自主默數一共有多少級臺階。當然,大部分數完之后就忘了。看來,預防老年癡呆是沒指望的。
這個習慣的來源是如此久遠,感覺都已經跟了我一輩子了,相信那個時候一定還沒考慮過老眼昏花的日子怎么辦。少年時忙啊,看著花兒落淚,對著蝶兒嘆氣,哪有心思考慮將來呢。
出處其實很簡單。福爾摩斯探案集《波西米亞丑聞》的故事中寫道,華生認為自己和福爾摩斯一樣,都在仔細看事物,為什么福爾摩斯能迅速推理出事情的來龍去脈,而自己卻不行。福爾摩斯問華生,門外每天上下的樓梯有多少級臺階,華生答不上來。福爾摩斯告訴他:17級。接著便有了這句瑄近期最愛講的一句經典:哦,我親愛的華生,你只是在看,而我是在觀察,這就是區別!
記得自己小時候讀到這里時茅塞頓開,馬上合起書,在家里上躥下跳,把每一截樓梯都數了一遍。從此,就養成了數臺階的習慣。
潛移默化的作用實在是強大,讀完書之后,對基本演繹法十分入迷,看什么都想解析一番,見到誰都忍不住多看兩眼,試圖用大偵探的方法推演個子丑寅卯出來。看人一眼能推理出對方的大概信息,該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可惜,偵探心常有,而罪案不常有,再說自己視力欠佳,只是看一眼,還什么都沒掃到呢,何談推理。慢慢自然就消退了這份熱情。
沒曾想,28年前的今天,教室被撬鎖失竊,第一反應竟是興奮,完全沒想檢查自己的損失,反而對著撬鎖的痕跡研究起來。自然是不可能研究出什么名堂的,那一點小推理早就扔到爪洼國去了,至今也不記得嫌疑人究竟找到沒有。
既然不能推理,數了臺階又愛忘,那就把讀偵探小說當成學習吧。恰好瑄近期也愛上了這種撲朔迷離的探索,特別喜歡強調:當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只剩最后一個時,不管它多么的不可能,那都是真相。恩,排除法,掌握。
故事中可供學習的觀點比比皆是。比如:猜想是一個有害的習慣,它會影響邏輯思考。比如:謙虛和驕傲都是違背事實的存在。比如:必須設想各種可能性,然后嘗試推翻。太多太多了,少年時讀下來,一邊沉浸在故事里,一邊不知不覺就長大了。就這樣,原本想學成一名偵探的眼睛,居然收獲了理性的思考。
看書,究竟是看什么呢?
福爾摩斯說:哦!我親愛的華生,你只是在看,而我是在觀察。
附 1992年6月18日 舊記
教室里的許多鎖都未能幸免于難,幾乎無一例外地被人打開了。實在可惡!在操場上發現了我的鎖——無疑,此人將其撬開以后為不留痕跡,于是扔出窗外。現在可以肯定:男生,個子較大,有臂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