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 鷹石圖 鏡片 成交價:RMB 115,000,000
題識:雷婆頭峰壽。 鈐印:潘天壽印、阿壽、一味霸悍
出版:《潘天壽全集》第二卷P298-299,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再談潘天壽先生畫鷹
—讀巨幅《鷹石圖》有感
文盧炘
有朋友持《潘天壽全集》二卷第298頁收錄的巨幅《鷹石圖》原作展示在我面前,丈二的橫卷氣勢恢宏,寒舍頓時蓬蓽生輝。潘先生丈二、丈六的作品多數為潘天壽紀念館、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浙江博物館、黑龍江博物館等館收藏,私人藏家手中巨幀極少。據我所知此幅從未在展覽中露過面,雖然本人觀瞻前身體小恙,頃刻則精神為之一振。
2004年香港畫界名流蕭暉榮先生曾送拍過一幀《山鷹虬松圖》,當年中貿圣佳約我撰文,并于春季拍賣會創下過潘天壽最高拍賣價,以880萬元成交。其作曾收入我編撰的《中國名畫家全集—潘天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此后,另一幅家屬藏《鷹石山花圖》于2005年在中國嘉德春拍中亮相,那次拍出了1171.5萬元,即創下潘天壽市場價過千萬的新記錄;而十年后的2015年5月17日,中國嘉德拍賣“大觀夜場”,此幅以6800萬元起拍,經過幾十個來回的激烈競拍,竟拍出2.43億元天價,加上傭金,成交價2.79億元。此幅作品的首次出讓還有過一個小故事。那年,潘天壽先生的長女潘秀蘭女士從舟山給我打來電話,訴說自己住宿之困難。當時像我們這樣的普通百姓住房已經得到改善,一百多平方面積的三居室,而秀蘭大姐卻仍然蜷縮在五六十平方的二居室里。她老人家80多歲,苦了一輩子,理應有個改善。她希望我做做弟弟潘公凱的工作,在潘天壽家屬留存的作品中出售一幅,作為購房資金,我應允與公凱兄商量。公凱兄說不是不賣,而是價格未到位,很可惜。我勸說,家屬過去因潘老受難而同樣受牽連,現在潘老恢復榮耀而幾個姐姐卻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她們的住宿條件已經低于平均水平了,要是潘老活著也會答應給與幫助的。最后我說了一句比較重的話,如果過幾年姐姐走了你會后悔的!此后幾經比較,《鷹石山花圖》交與嘉德拍賣,事后秀蘭姐姐用分到的款額蓋了新房,度完了人生。十年后此畫價格轉手拍賣增長了二十余倍,公凱兄說得也是。挑選雄鷹一類作品拍賣也對,此類佳作確實特別受人歡迎。
盡管名畫家一支生花妙筆常常人物、山水、花鳥都能描繪得出神入化,并兼顧巨幀、小品皆能得心應手,但素來收藏界還是習慣于以其畫得最可人的題材而熱門。故有徐悲鴻畫馬、齊白石畫蝦、潘天壽畫鷹、李可染畫牛等等言說。記得十多年前,有一對年輕夫婦持一幅潘天壽先生的畫匆匆從外地趕赴杭州潘天壽紀念館請求鑒定。當我告訴他們這是一幅《墨雞圖》時,兩位都驚呆了,頓顯失望之態。他們原以為是一只鷹呢,盡管我解釋潘老屬雞,他畫的墨雞亦佳,婆雞雛雞均別有情趣,且雞有五德,是吉祥之物,然他們依然怏怏不樂而去。那一刻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至今還難以忘卻。
1999年湖北美術出版社約我編一本《潘天壽畫鷹》,(《當代中國畫名家叢譜》)。可見出版社也認為潘先生的鷹畫得好。潘天壽先生常常選擇山花野卉、禿鷲鷹隼,一而再,再而三地來表現,畫材取舍實際是畫家自己格趣的體現。潘先生崇尚自然界的野性荒寒、雄強霸悍之美。“不雕”、“強其骨”、“一味霸悍”不僅是他的常用印章,亦是他的藝術主張。我在《潘天壽畫鷹》的序言里曾談到,潘先生對筆下之花鳥、山石均不做毛發謹微的描摹。他不以簡單的形似為滿足,而用高度提煉概括的藝術手法強化形象,構成畫面,以洗練的筆墨,真實而鮮明地表現那種生動的神情氣韻,其境界高妙,氣勢雄強,霸悍,體現出一種極不尋常的陽剛之美。
潘先生畫鷹自有內在寄托,在1954年一幅《松鷹圖軸》上他題款云:“會心在四遠,不是為高飛。畫事能在著墨時會心高遠空曠之處,即不染塵俗矣。”似乎在談畫事,其實深層次含義,既是志在遠方,又是一種凈身脫俗的精神性追求,十分耐人尋味。
潘天壽先生擅長大寫意中國畫,以山水花鳥畫名世,位列20世紀借古開今的中國畫四大家,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齊名。他又是現代中國畫教學的奠基者。他主張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中國畫要以特長取勝。他自己的畫特別注重意境、格調等精神性品質。“藝術之高下,終在境界。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雖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夢見。”這是他的至理名言。對于畫材的選擇潘先生有自己嚴格的要求,決不隨波逐流。
早在二十幾歲安吉孝豐任教期間,他與青年書法家沈遂貞舉辦書畫聯展,他出展的作品就有山鷹、魚鷹之類;后來1929年的西湖博覽會他看到了比一般雄鷹更強悍的禿鷲,就開始畫禿鷲,表示出一種對空中霸主的力的贊美。1932年《白社畫集》上刊登的指畫《窮海禿鷲圖》為那時的代表作。以后雄鷹禿鷲之作不斷創作,諸如《靈鷲》《老鷲》《小憩》《雄視圖》等等,多數是指墨畫,遂成品牌。畫禿鷲的同時,魚鷹(鶿鳥)亦間有佳作問世。
此幅《鷹石圖》畫的就是魚鷹,觀其主要區別在于魚鷹腳掌帶蹼,相對于鷲鷹,這種魚鷹潘先生家鄉就常見,除了兇猛有別以外,展翅健翮同樣十分有力,形貌不是那么丑陋,也就親切了許多,或許更為一般觀眾所接受。現存北京畫院的巨幅《鷹石圖》(212×300cm)與眼前這幅《鷹石圖》(110×300cm)一樣畫了四只魚鷹,雖然沒有落款時間,從風格特點看都應該是1959年至1960年左右所作。值得注意的是此幅左數的第二只魚鷹,與潘先生存世魚鷹圖中的魚鷹都不一樣。該鷹背向觀眾,低著頭(可能正在清潔胸部羽毛)所以頭和頸部都被身體遮住看不到了,非常特別。過去畫馬畫象(《垂楊系馬圖》、《濟公與象》)都有背影之態,但多少露一點頭角。只有群鳥棲息中偶有類似情況,可那是小鳥。(贈叔亮的《欲雪圖》五只鳥中有一只背向看不到頭和頸。)
潘老畢生創作幅面最大的畫《光華旦旦圖卷》(265×685cm)題材也是蒼鷹勁松、山高水長,那是1964年十五周年國慶所作。四只蒼鷹其中三只棲息巨石上的姿態與眼下此幅《鷹石圖》相近,另一只卻息于不遠處的一棵巨松上,回首遙相呼應。
潘先生曾教導學生說,不要呆對著對象慢慢地描摹,“而全靠抓住剎那間的感覺,靠視覺記憶而表達出來”。他注意到鷹的生活習慣,故畫材常取松石為襯景。此幅在構圖安排上,山坡順著魚鷹視線向左下的俯視姿態延伸,目光所視趨于落款“雷婆頭峰壽”幾個字,氣勢逶迤浩蕩,主體魚鷹形象動態各異,呈現一派靈動蓬勃的生機。筆墨老辣凝練,遒勁有力;此圖鷹隼結實,山石奇峻,山花挺拔,通篇渾厚整體。
潘天壽的繪畫個性語言強烈,既來自于傳統文人畫的深厚積淀,又出于“師造化”、“得心源”的獨特創造。他以慧眼慧心捕捉詩情畫意,融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氣質,故其創造的藝術形象,獨步高格,耐人尋味,百看不厭,總是給人以很高的精神享受。潘天壽不同于“逸筆草草”游戲人間的舊式文人,又與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的“當代炒家”迥異。他的每幅作品都一絲不茍,章法謹嚴而經得起推敲。即便是應酬之需,凡不成熟不滿意的作品亦不肯輕易出手。他以殉道者之精神從事繪畫和美術教學,他志在振興民族藝術,振興民族精神。他的代表作總是蘊涵著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和藝術精神,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追蹤此畫來由,或云語焉不詳。我想起了1962年的“潘天壽畫展”。其時在北京、上海、杭州舉行時頗為轟動。共有91幅作品,在京展出時僅減少一幅。香港方面來邀請時,通過對外文委與浙江美協協商,讓潘老一定要有一些出售品,無奈之下選出三十馀件,分別標明甲乙丙,價格則讓香港方面去定,誰知展覽結束展品寄回,所選售品均告已售,有的被香港藏家購得,也有的被外貿公司截留。此幅丈二巨幀,竊以為當是其中之一,其時正當潘天壽創作旺期。圖中印章除了潘天壽名章外,還有“一味霸悍”及“阿壽”章。前面提及的《山鷹虬松圖》就是如此流入市場的。
前不久《潘天壽全集》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和浙江大學出版社聯合正式出版,近聞已獲中國編輯學會24屆“金牛杯”金獎和浙江樹人出版金獎。當初編委會曾四處征集作品,又集眾多專家研討甄別,歷時四載,綜成大觀。從數千余件送審作品中遴選八百余件入選,刪選之嚴,可想而知。當然也有誤刪的不少作品,社會上反響不小,期待有朝一日舉辦一次集外余存的展覽,或可推進潘天壽研究,一定也蠻有意思。
2015年秋于杭州頤壽齋
(作者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潘天壽紀念館原館長、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畫名家館聯會秘書長、浙江省美術評論會理事)
“一味霸悍”
———《鷹石圖》賞析
文葉尚青
展讀此畫,毫無疑問,這是潘老的晚年之作,大約作于1961至1962年。右下方的閑章“一味霸悍”可以佐證(據查證余任天先生在1961年6月為潘先生刻“一味霸悍”一印)。這幅大畫在民間流傳,實屬罕見。畫的主題為魚鷹,這種鳥類為鶚的通稱,又稱鸕鶿,或稱“木老鴉”,棲水邊,善捕魚,體羽黑色,有金屬光澤。經漁民馴化成為潛水捉魚的好幫手。這里的幾只魚鷹在野外生活,佇立于石磯(或江渚、或小山坡)上,待魚狀、活生生,畫得出神入化。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山坡中的山花野卉、雜草叢篁,都來自前潘先生家鄉和雁蕩山一帶生活素材,如野菊花、箬竹、蕨類植物、蘆葦(或茅草)雜草等,都是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大自然景象。是“搜秒創真”師法造化的感受。構圖上以山坡的傾斜打破了畫面的平衡,姿態各異的鸕鶿顯得很醒目,突出了主題。山坡上不畫大塊墨色也不用皴法,以濃淡、疏密、參差等各種大小混點,表現了山石的凹凸起伏變化,如高山墜石、點簇有序,以點帶皴,別出心裁,并運用方筆側鋒的粗線描繪山石的嶙峋狀貌,設色簡潔整體,使山坡與主題有了明顯的對比,遠處畫有大塊的空白的水和淡赭遠景的江岸,作者苦心經營的構圖和畫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把一群栩栩如生的魚鷹布置在山坡上,使主題與景物互相呼應,主題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畫面空曠,意境壯闊,氣局恢宏,言簡意賅,給觀者回味無窮,心曠神怡之感。
《鷹石圖》是潘老先生晚年的典型的精品佳作,其藝術特點可歸納如下四方面:
第一,又新又美。這是他具有革新精神之作。這幅氣勢雄偉的畫圖、具象描繪了自己拿手的以鸕鶿為主題的畫材,尤其是展翅整羽的魚鷹,更是富有生趣,精神煥發,姿態也極其生動和優美。山坡中描寫的花花草草,從生活中吸取而來,這都是無人問津的畫材。花草的美姿美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在構圖上明豁,以簡取勝,以平求奇,他不步前人后塵,不落俗套的表現手法,奪破了傳統文人畫的圭臬,另辟蹊徑,獨具匠心,給觀者又新又美的的時代精神之感。潘老曾說過:文藝工作者必須追求意識形態之趕上于時代,不落后于時代的主張,所以貫穿在他作品中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體現了新時代的脈絡和革新精神。
第二,筆墨雄強。在這幅畫中以墨為主,設色簡單、明亮、重墨氣,重神韻,氣益雄渾,運筆上以力取勝,以氣取韻,強勁有力,故在筆墨上氣韻生動,既有老辣稚拙又有雄健渾厚之感。石濤說:“筆與墨會,是為氤氳。”筆墨共相和會,在于表現物象的無窮神韻和元氣彌漫的意境。畫中一群小憩的魚鷹黑黝黝的體羽,最適宜用濃墨和重墨表現,每只魚鷹的運墨方法變化多端,層次分明,我們在原作上還能發現墨塊和筆觸的處理都清晰可辨,筆筆有交待,處處求墨韻,主題與配景的筆墨表現有明顯區別,主題用筆粗中有細,筆力有遒勁,墨氣淋漓。配景出筆粗放潑辣,濃淡相間,如山石的用筆氣勢酣暢,一筆見濃淡,點苔如高山墜石,以求變化和節奏,用色以赭石為主,或間以花青,總之,他在用筆、運墨與設色上高華雄強,沒有晦滯之筆墨,求氣、力、簡、韻、神的審美要求,使畫面清爽明豁,不拖泥帶水,一比就是一筆,筆筆見功夫。
第三,畫風強烈。潘老先生的畫風畫格獨特,個性鮮明,與歷代寫意畫大師徐渭、八大、石濤、吳昌碩的畫風拉開了距離。他繼承傳統,發揚傳統,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變革,創造了自己的風格面貌,從這幅魚鷹來看,讓人一目了然認識了潘家面貌。在構圖、立意、筆墨等方面的表現手法上,不受前人畫風羈絆,都是前無古人的。潘先生的晚期作品,大都是構圖“險”、立意“奇”、筆墨“簡”的藝術風格。魚鷹圖的風貌特點也體現在其中,如高下欹斜的的山坡處理,使畫面的氣勢雄偉,并有險中求穩,化險為夷之感。一群魚鷹巧妙安排在畫幅的頂端,居高臨下,俯視下邊,給人感覺不落常套,不一般化,很奇特。在用筆用墨上以線為骨和以墨為肉的表現物象,畫中筆墨無多,耐人尋味,內涵深邃。
第四、大氣磅礴。潘先生的繪畫藝術,不論在意象境界上,用筆用墨上,經營位置上,搜秒創真上,立意構思上以及形象刻畫上,都從大處著眼,氣局凜然,意氣風發,磅礴中見力量,雄渾中求高華,這就是潘老在藝術創作上的審美趨向。魚鷹圖是一幅大畫,他在晚期,同樣創作了幾楨巨幅題材的魚鷹圖,同時他也創作若干幅丈二、二丈、一丈的大畫和詩畫橫卷,都是震撼人心之作,他擅大畫,擅畫鷙禽和巨松的大題材,這需要有宏大的胸襟和膽魄,要有高瞻遠矚的稟賦,也必須有精絕的筆墨功夫和高深的藝術修養才能大筆揮寫,潘老說:“作大畫亦然,順目無全牛,放手得開,團結得住。”如老子所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也如老將用兵,承前啟后。”有指揮千軍萬馬的智謀和勇氣,對“縱橫錯雜而成整體,使畫面上之點點線線一氣呵成。”最后而臻于妙得,獲取成功。
總的來說,此作筆墨好,精絕老辣,筆墨隨時代;造意好,氣局開闊,意趣高華,動靜張力,畫外有畫;構圖好,置陳布勢雄健,有造險破險的意味。畫境高,開拓創新,外師造化,擺脫了舊文人畫的束縛。
(作者系潘天壽大師入室弟子,著名書畫家、美術教育家、詩人。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國學學會名譽會長。)
正大氣象《鷹石圖》
“藝術家的使命是在形式中注入生命”,宗白華在《美學散步》的這句名言,正是藝術大師潘天壽先生作的丈二《鷹石圖》的注釋之一。因為潘老的博大之畫是廿世紀中最注重構筑形式美的大師。這便是大平面中的立體構成。由是他進入了傳統的現代,注入了現代人審美的出新,構建出博大雄渾的現代氣象。有著開顏,有了創新,有著飛躍,才謂之有著生命。而這個藝術生命的新圖、新像,乃是新形勢的空前之誕生與獨曛,即——大平面、大對比、大虛實。這是潘天壽先生審視古今藝術之道、之變、之成的又一歷史文脈中的藝術覺醒與文化新坐標。
藝術品經紀人肖生:18575567397
蘇東坡有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何謂出新意,筆者認定乃是潘天壽先生以他的學識、敏銳地獨醒到必須要振興浙派!而浙派之源頭即為南宋藝術大師馬遠及馬遠的“馬一角”(以少勝多,以占空間為主導)美學。于是乎潘天壽運用馬遠的“馬一角”之構成原理及法度,予以花鳥畫中的藝術實驗,并以全新的大平面含以大立體之構成,獲得了全新的法度中的新意,以此完成了潘氏振興“浙派”的歷史使命。
我們品鑒這幅大氣磅礴的《鷹石圖》,正是南宋馬遠藝術美學的時代演繹及成就。
這幅具有大文脈、大氣象、大新穎的《鷹石圖》,第二個重要的美學特征乃是題款的藝術。筆者始終認為,題款作為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約只有二位大師完美之:一為八大,二為潘天壽。
我們再鑒以此正大氣象的《鷹石圖》之題款,是簡得不能再簡的“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題在左下方還有另一個美學之征,乃是破以大三角平面之構成。因為造險、破險之美學,是潘天壽先生在美術圖像中一以貫之的法則。
“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此圖者,亦如是也。潘天壽先生者,乃進入大平面、大時空、大構成之近代大師也。
鄭竹三燈下記之
2015.7.11
(作者系著名文藝評論家、畫家、書法家、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