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清晨,記者來到位于北京金融街[5.92 0.68% 股吧 研報]的宏源證券[14.42 1.98% 股吧 研報],萬繼龍正召集研究員們開晨會,討論他們曾經賣掉的重倉股中國聯通[5.25 2.74% 股吧 研報]。這樣的晨會,萬繼龍已經連續開了12年,他也從賣方研究員一步步地成長為券商集合理財計劃的主辦人,他所管理的宏源內需成長上半年跑贏了滬深300指數,還取得了正收益,在規模超過10億元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排名第二。
“提前布局,精選個股”,萬繼龍多次對記者強調他的投資方法。過去,他也曾經刻苦鉆研過技術分析,現在早已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交易體系,“只有不斷把自己的經驗體系化,才能讓研發力量與不斷膨脹的規模相匹配。”當被問及如何保持基業常青時,身兼宏源證券北京資產管理分公司領導職務的他總結說。
選好股,潛伏
《紅周刊》:上半年,宏源內需成長是贏在倉位控制,還是贏在選股?
萬繼龍:我認為在于堅持了一貫的投資理念,即“提前布局,精選個股。”年初我們就判斷今年更多是結構性行情,這需要精確地把握個股機會。在公開披露的重倉股中可以看出我們每季度都在調倉,從年初到現在,前十大重倉股換了不少,都是在不斷提前布局。去年四季度末重倉的葛洲壩[8.08 0.12% 股吧 研報]、中國北車[4.91 0.00% 股吧 研報]、格力電器[18.36 2.57% 股吧 研報],到今年一季度末都沒有了,二季度末中國化學[6.88 -0.86% 股吧 研報]也賣掉了,通過提前布局,在精選的這些股票上我們賺了不少。
《紅周刊》:這方法屬于左側交易,風險也很高,你是基于怎樣的判斷敢于提前介入?
萬繼龍:在市場一致看好的時候,股價必然虛高,所以我喜歡在市場對目標公司有分歧時以便宜的價格買入。我去年四季度買格力電器時,市場當時擔心家電下鄉政策退出后空調銷量會下來,但是我們分析數據發現,空調行業是農村家電普及率最低的子行業,而老百姓收入增加后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這個大背景是不會改變的,同時格力估值低,還是行業龍頭老大,綜合考慮后我們重倉買入。
對于中國化學也是基于這樣的邏輯。“十二五”期間,整個中國經濟增速均值將下降,在轉型背景下未來5年哪些產業會發展壯大?我們看好煤化工行業。在原油價格高企背景下,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生產出的下游產品是相同的,但是成本會比用石油降低很多,具有產業的經濟性。同時我們也觀察到中國化學的訂單持續增加,公司是做煤化工工程總包的央企,相當于“賣水”的人,在新疆、陜西、內蒙古都紛紛上馬煤化工項目時,大部分訂單都落到中國化學的手里,所以即使當時公司還沒有體現出業績的快速成長,我們還是前瞻性地進行了布局。
《紅周刊》:看來你的投資風格主要是行業驅動,對于宏觀經濟的走向關心嗎?
萬繼龍:我不考慮太長遠的宏觀經濟,因為它確實很難把握,即使是奧巴馬也很難掌控美國的宏觀經濟走向,我把研究的精力更多放在行業比較以及公司層面。當前對于宏觀經濟,經濟學家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如果投資要建立在這上面,是沒有根的——今天這個經濟學家這樣說,明天那個經濟學家那樣說,我們的依據在哪里?還是要建立在自己的研究分析上,我們有15個買方研究員,通過實地調研,訂單我可以自己查,企業的效益我可以從報表上看,行業的趨勢可以通過產業比較得出結論,這個準確度還是比較高的。
高倉位,不擇時
《紅周刊》:宏源紅利成長二季度剛建倉就把倉位壓低到6成,而你管理的內需成長還保持著83%的倉位,在本輪下跌中也沒有減倉?
萬繼龍:坦率地講,從去年10月份至今我倉位沒有大變化,基本上保持在80%這個均值,期間高的時候有90%多,低的時候也有70%多。從專業投資的角度,很難做到選時和選股的完美結合。選股和選時本身就相互矛盾,選股需要你看的時間足夠長,空間足夠大,但是期間會有很多波動,甚至是反向波動,你在中間來回地折騰倒差價,這個股票做著做著可能就做丟了。投資大師巴菲特、彼得·林奇優勢都在于選股,證券市場這100多年,通過選時積累大量財富的有幾個人?
《紅周刊》:難道你對擇時一點兒都不重視嗎?
萬繼龍:不是說不重視,我們更重視市場中長期趨勢的把握。去年4月份市場從3181點逐級跌到2319點時,我們就做了很大的選時操作。當指數破了3000點時,我們認為市場正經歷一波中期調整,就快速地降低倉位,最低倉位到過30%左右。同時我們也有很好的操作紀律和風控制度,個股下跌15%就要考慮止損,所以你看我們累積凈值最多的時候只虧了不到5%。更重要是從個股選擇上回避風險,今年上半年我們重倉持有的低估值品種較多,相對抗跌。6月20日前,我們在下跌中加倉,到2610點時,我們倉位在90%以上。我經常是指數在低位時倉位較重,而指數在高位時倉位較輕,因為這時候我已經獲利了結了。
賣股的三理由
《紅周刊》:你們什么時候賣出?市場常說,會賣的是師傅。
萬繼龍:通常在三種情況下我會考慮賣出,一是已經賺了30%以上;二是市場對這個品種已經充分挖掘,有很高的認知度;還有就是買入的理由不充分了。比如聯通(今年二季度第二大重倉股)我沒有賺錢就走掉了,因為我們預期二季度用戶數會爆發性增長,這將使企業業績面臨一個拐點。后來通過跟蹤數據發現這種判斷早了點,基本面沒有那么快地體現這個拐點,那么不賺錢我也要賣掉,因為投資的理由不在了。不過聯通還是有潛質的,今天晨會你來的時候我們正在討論這個事情,它上個月的數據已經很好了,賣掉了并不是說我以后不參與了,可能我在三、四季度的某個時點又買回來了。
《紅周刊》:是啊,我看你一季度賣掉了格力電器,二季度又換成了青島海爾[9.40 1.08% 股吧 研報],有什么區別嗎?
萬繼龍:去年四季度我們買入格力電器,在今年一季度賺了不少,當時我們判斷格力基本面沒有進一步超預期,買入的理由也都兌現了,目標位到了自然要賣了。二季度市場回調后,我們買入青島海爾是基于公司的整合預期,海爾集團像零部件等部分資產在上市公司之外,將要注入到上市公司來,我們判斷未來它超預期的可能性更高。
重倉制造、金融,關注周期股
《紅周刊》:回到你的重倉股,我發現中國重工[9.60 2.35% 股吧 研報]、中國平安[35.89 2.54% 股吧 研報]、深發展A[16.39 2.25% 股吧 研報]一直都在前十名,是什么讓你如此堅定持有的呢?
萬繼龍:制度紅利、人口紅利以及科技進步帶動的經濟增長潛力都是階段性的,中國經濟保持了30年連續高速增長后,下一階段經濟增速的絕對值會下一個臺階。中國經濟發展優勢在哪里?還是要落在制造業,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是靠做襪子、做手套發展起來的,那其實也是一種輕工制造,后來是家電(黑電、白電),再后來是造船,接下來是海工設備、大飛機項目、衛星導航等,這都是先進制造業的延伸。
現在,中國的比較優勢失去了嗎?我認為沒有。前段時間我去加拿大學習,發現當地的最低時薪是10加元/小時,是國內人工的3~4倍,中國相對于歐美日來說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繼續存在。而在產業集群上,中國的配套能力也遠遠強于印度等新興國家,比如說造船,我們有做船用鋼板的,有做發動機的,有做衛星導航的,這體現出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直接提升了高端制造的競爭力。
《紅周刊》:剛才談到的大飛機、海工設備制造等都是新興戰略產業,可是我看你還減持了新興產業股。
萬繼龍:我們對新興戰略產業做了深入研究,除了高端裝備[5645.31 -0.63%]制造業,也分散地買了些其它新興戰略產業股票。盡管市場對于新興產業個股的關注度很高,但是從年報和季報業績中,很難找到有確定性成長的企業,而估值和成長性匹配程度還沒有達到市場預期的水平,所以我們一季度減持了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新材料等股票,但是高端裝備制造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我們是可以把握的。
《紅周刊》:那對于中國平安、深發展A怎么看?當前金融板塊可是風雨飄搖的“重災區”呀。
萬繼龍:金融企業一個重要的競爭力是體現在渠道資源,平安收購深發展就很好地整合了渠道,也使平安擁有了全金融牌照,這在上市金融企業里是獨一無二的。深發展A背靠平安眾多的高端客戶,而且地方融資平臺的呆壞賬風險很少,這些都是比其他銀行有優勢的地方。保險更沒有理由不看好,只要收入增加,老百姓的保險需求不斷地擴張,保費收入就會不斷地增長。平安前段時間在香港向周大福旗下公司增發(價格71.5港元),增發價格折合人民幣60多元,而A股只有40多元,這提供了足夠的安全邊際,同樣的東西卻有不同的價格,這其中,一定有市場定價錯誤的地方。
《紅周刊》:你二季度還新進了煤炭股,對高彈性周期股如何評價?
萬繼龍:周期性品種的系統性機會在于經濟周期的驅動,如果下半年預期經濟增速降到9%,而實際經濟增速還在10%以上,這樣周期股票可能會有不錯的機會,但是接下來中國經濟更可能會在8%~9%平穩運行,周期股就很難出現爆發性增長。現在有色、煤炭等周期品價格都在高位波動,光靠低估值還不行,價格還得再走出上升趨勢,周期股最好等趨勢明朗了再買,適合右側投資。-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