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悄然流逝,又到了各行各業年度盤點的時候。驀然回首,從2018年的中藥材大盤行情走勢可見,諸多行情跌幅明顯的中藥材品種多因過去高價帶動的產能過剩所致,而2018年低迷的市場經濟,使中藥材大盤行情更加冷清。
其實,無論是周期論還是所謂的極端論,都預示著一個產業需要做適當的結構性調整或是改革,這才是行業發展出現曙光的關鍵。
TOP1:黨參 點擊量:930328
2018年黨行情處于下滑趨勢,藥廠貨價格從39元掉到26元,跌幅33.33%。掉價原因在于以下幾點:一前期連續的雨水天氣對藥商心理層面的打擊,二是由于今年雨水較多,黨參豌子生長茂密,藥商對產地生長情況出現豐產的預期,三是藥廠采購力度較往年有所下降,四是2018年經濟環境不景氣,有效需求減少,銷量較往年下降。
TOP2:金銀花 點擊量: 856459
金銀花再創高價,成為2018年明星品種。在價格沉默多年后,再次爆發高價成為農民的致富花。回顧2018年金銀花走勢,價格由2018年的170元上漲到225元,價格漲幅達到60%以上,帶來這一價格走動,跟多年的庫存消耗、管理粗放密不可分,而2018年的流感疫情是本次行情上漲的導火線,價格一觸即發,點燃市場人氣,再次樹立種植戶收購商的信心。即使金銀花價格高,藥企采購力度依然未減,加大了金銀花的流通,也刺激了種植戶種植金銀花和管理精細化。目前已進年底,物流面臨停運,金銀花價格保持穩定,春節后關注金銀花的人氣有攀升的跡象。
《藥材問答》第112期:金銀花突破200元 離上次高價還遠嗎
TOP3:三七 點擊量:814833
近年隨著大健康產業發展速度迅猛,三七備受市場關注,而近年三七高價刺激農戶種植,出現供大于求的現狀,價格波動幅度時起時伏,投資商借機操作等現象頻頻發生。回顧2018年,三七產地中低端產能過剩,高質量產品供給不足,任然面臨去產能,提質增效、轉型和消費升級的階段。回歸種植階段,需理性發展種植面積,重點把控種植環節,從源頭規范種植養護,提升品質,跟隨國家政策方針和行業發展方向,打造可執行的溯源方案,對三七的發展才是長久之計。未來三七市場才能持續保持熱度,繼續為消費者輸送優質產品。
TOP4:當歸 點擊量:785472
2018年全年由年初30元下滑至年末的23元,跌幅23.33%。2018年當歸整體走動平平,價格穩中有降。當歸產量較大,庫存有量,行情波動較大,價格下滑明顯。從產地商家了解到,2018年種苗充足,甘肅、青海等地的當歸育苗面積不同程度增加,后市行情可能會有所波動。
TOP5:板藍根 點擊量:755277
2018年全年由年初7.5元下滑至年末的7.8元,漲幅4%。2018年全國種植面積較去年明顯減少,今年產地整體長勢不如往年,各產區整體庫存有量,但不算豐厚,目前產地價格在7.8-8元。自2012年以來,板藍根一直在底部震蕩整理,目前價格處于近幾年的低價區域。
TOP6:白術 點擊量:750278
2018年河南、安徽產區白術先后遭受干旱、雨澇天氣的影響,植株長勢不佳,平均干貨畝產量下降,新貨上市后產地售價一度在18元附近波動。無奈2018年白術在地規模較大,市場人氣不佳,行情難有好轉。
TOP7:黃連 點擊量:749108
2018年黃連的行情整體緩慢下滑趨勢。有貨源走動行情就會出現小幅上揚,反之行情迅速回調。2017年在人氣炒作加上換手的雙重作用下,黃連行情出現一波明顯漲勢。為了防止含量下滑,陳貨持有者有換手需求,17年基本完成了新貨換陳貨的過程。18年產量仍然不大,但大行情不佳,商家憧憬黃連更高的價位,在無資金壓力下,持貨商新貨在手不著急出貨。故而18年黃連行情在110-130元之間浮動。
《藥材問答》第103期:黃連、三七、麥冬能否引領2018藥市
TOP8:黃芩 點擊量:718310
近年黃芩種子價格高,柴胡、遠志種子價格低,導致2018年黃芩種植面積沒有明顯擴大,再加上今年夏季產區干旱少雨氣溫高,使黃芩單產減產嚴重。于此同時在2018年中藥材整體行情疲軟的大趨勢下,黃芩產地庫存不豐,行情較為堅挺。
TOP9:麥冬 點擊量:713145
2018年7月11日,麥冬主產區綿陽三臺遭遇了特大洪水,引起了全國藥商的關注。而此次特大洪水對麥冬的生長及產量造成嚴重影響。但2018年產區種植面積增加10%左右,受災面積雖大于擴種面積,總體而言產量減少是定局。18年年底,在產區麥冬大戶強勢收購的帶動和影響下,行情短期內出現上揚。時下產區庫存高度集中,持貨商惜售心理較強,對于后市的期待空間增大。
TOP10:黃芪 點擊量: 699209
2018年全年由年初10元下滑至年末的6元,跌幅40%。全國適宜種植黃芪的區域廣泛,種植黃芪成本低,政府種植支持力度大,次產區在不斷擴大,因此,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加上引進機械化種植,黃芪產能增加,總產量呈上升趨勢。目前庫存豐厚,供給遠大于需求。
結語
上述品種的年度行情演變或許是2018年中醫藥行業環境狀況的縮影,過去的一年里,制藥企業的生產標準逐漸提高,對所需的中藥原料的質量要求更加嚴苛,加之國家對環保、質量的高壓態勢,導致很多中小型企業紛紛關門整頓或倒閉,中藥材的需求量明顯下降,催生出許多中藥品種需求萎縮,藥市被利空主導。雖然市場走勢不佳,但個別品種變動較大,部分品種行情有所反彈。
中醫藥是我們老祖宗遺留的智慧結晶,歷經滄桑變幻,洗凈鉛華終見真,對于“中醫將亡于中藥”的警鐘余音繞梁,但對中醫藥的未來我們也應相信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