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2版義教課標的主要變化與要求
一課程目標,二課程內容,三教學方式四評價方式。
三、如何發揮好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
余文森指出:閱讀是一個人精神發展的根基,決定了一個人思想的高度和發展的潛力,從人類發展的角度看,閱讀不僅是人類知識和文化的傳承,也是人類價值和精神的傳承,從個體發展的角度看,閱讀不僅僅是個人獲得知識,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的認識過程,也是個人的精神之旅,是一個人精神發育和建構過程,是滋養心靈,豐富情感,陶冶品格,塑造靈魂的過程。
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閱讀教學亦是如此。閱讀教學如果只聚焦詞匯和語法知識教學,而疏離了文化知識和文化意涵以及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那教學就是無意義的教學。
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多種教學方式不斷涌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師滿堂灌的現象,但同時英語課堂上還普遍存在著一些這樣的問題。
Hands-on without being minds-on.
Engaging experiences that lead only accidentally to insight or achievement.
The activities thought fun and interesting to not lead anywhere intellectually.
看似熱鬧的課堂活動,雖然是給學生提供了愉悅的學習參與體驗,但卻往往流于形式,學生缺乏對于知識的真正理解與真實的情感體驗,僅僅停留在淺層和零散的知識學習上,限制了學生理解知識,建構意義,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這種表層,表面和表演三表式教學成為當前實現學科育人和落實立德樹人課程目標所急需解決的問題。
學科知識與學科育人的關系
學科育人價值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早在2002年葉瀾教授就呼吁重建學科教學價值觀,并指出為實現拓展現有學科的育人價值,首先要認真的分析本學科對于學生而言獨特的發展價值,在葉瀾先生看來,學科書本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是育人的資源與手段,服務于育人這一根本目的,教書與育人不是兩件事,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
如何認識閱讀教學中知識的價值?
一認識世界。引導認識世界的角度,方法立場。
二學會生活。引領生活,服務生活,提升生活,學以致用。
三涵養精神。熏陶學生的情感,興趣,審美,品德和精神。
四啟迪智慧。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智慧。
閱讀教學中的知識對學生成長的意義
郭元祥,吳宏指出,對學生的成長而言,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其實是一粒有待發育的精神種子,知識是一粒思想的種子,智慧的種子,美德的種子,知識是關于科學世界的,但更是關于生活世界的。
知識獲得的過程是一個逐步由外向內的轉換過程,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知識作為精神種子發育成為個體的思想智慧和美德的過程。
學生正式通過閱讀學習新知識,對原有知識進行重構或豐富發展自身的思想內涵,學會運用所學思想觀點和方法,嘗試解決真實生活中的新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世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
核心素養時代的英語課程內容
一主題語境為學科育人提供話題范圍和語境。
二語篇類型為學科知識提供學習載體。
三語言知識為語言能力發展,提供知識基礎(語音,詞匯,語法,語篇,語用)
四語言技能為理解和表達意義,情感和態度提供途徑。
五文化知識為學生提供奠定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形成跨文化意識的知識源泉,存在育人的價值類知識(隱形存在)。
六學習策略為學生提供學會學習的方法。
閱讀教學教什么?
語言類知識,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語用知識。
文化類知識,中外優秀人文和科學知識,含物質和非物質文化。
方法類知識,技能,方法策略,元認知等。
價值類知識,知識背后隱含的觀點態度和價值觀等。
教師要把握教學的核心內容,做好語篇研讀。
閱讀教學如何教?
閱讀就是與文本的相遇與對話,就是讀者走進文本,理解文本,發現文本,還原文本,建構文本的過程。尊重文本是閱讀的第一原則,因為文本特別是進入教科書的文本,有其特定的主旨和客觀的規定,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就是尊重客觀,尊重本義。閱讀中的解讀是一種尊重,閱讀不可以隨心所欲,不可以任性,閱讀的最高境界是與作者產生共鳴。
文本具有淺層和深層兩個結構與之對應的閱讀,也可以分為淺閱讀和深閱讀,只停留在文本表層結構的閱讀是淺閱讀,只有深入到文本生成結構的閱讀才是深閱讀。
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
為確保課程內容服務與核心素養的發展,推動素養目標落地課程課堂,高中新課標提出了英語學習活動觀,并指出英語學習活動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落實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
義教新課標也明確倡導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要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
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和實施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
英語學習活動觀是為落實新時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而提出的中國外語教學的主張和解決方案,其核心是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由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活動構成,為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提供實施指導。
秉持的理念,促進學生語言文化思維和學習能力融合發展,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
倡導的方式采用相互關聯地,循環遞進的系列活動組織英語課堂教學,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
英語學習活動觀--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教學
圍繞主題依托語篇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和技能策略開展基于文化知識的學習與建構探究文化知識背后隱含的價值觀。
學習理解: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
應用實踐: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應用。
遷移創新: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
基于語篇建構知識,
深入語篇轉化能力,
超越語篇形成素養。
如何認識活動觀中的活動?
學習不硬只是靜坐聽講,死記硬背,刷題考試的過程。更應是實踐,行動,體驗,感悟的過程中。沒有個體真實,完整,深刻的活動及體驗,相應的素養就無法形成,活動是素養形成的必經路徑,程序,過程,環節。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動中才得以培養,素養只有在需要素養的活動中才得以形成。
任務型教學與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比較
共同點:強調活動,意義,語境,目的,語言運用,聯系生活。
任務型教學:特點是交際導向,側重發展語言能力,強調模擬真實情境,沒有關注人的長遠發展和可操作性偏弱。任務型教學,重視促進語言學習與運用有一定認知參與,但不突出重視外顯的結構或成果,強調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強調用語言做事。
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特點,以育人為導向,整合發展,在提升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同時,凸顯知識建構和對學生內心的建設,依托語篇,關注思維和品格的塑造,引導正確的價值觀,聚焦真問題,強調問題解決和真實情境,可操作性強。英語學習活動觀強調依托語篇強調主題意義探究,強調整合性的學習知識,發展技能和策略,強調新知識建構,強調運用語言獲得新知識,新語言文化和思維有機融合,強調內化運用,重視高階思想,鼓勵遷移創新,凸顯價值取向,重視教師指導。
活動觀的優勢
一鮮明的育人導向,
二科學的語言教育觀、
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四既有原則又利于操作的實踐路徑。
基于活動觀的閱讀教學流程--記敘文
學習理解: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
1.看封面讀標題,圍繞故事要素激活已知或預測情節。
2.基于故事要素獲取故事主線及人物情節等信息。
3.細讀利用思維導圖,分步梳理,概括故事發展脈絡和細節信息,學習語言。
實踐應用: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
1.利用思維導圖,在給定的情境中簡單講述故事。
2.分析人物行為和言語,判斷人物性格或心理及之間關系。
3.小組分角色扮演或表演故事。
遷移創新: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
1.評價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行為或態度給出理由或證據。
2.聯系自身實際分享感悟以及個人采取的態度和行為。
基于活動關的閱讀教學流程--說明文
學習理解
1.看圖片或標題,創設主題語境,激活椅子,鋪墊必要背景知識和重要語言知識。2.分步閱讀獲取并整合相關語言和文化科學知識或觀點。
3.再讀,學習重點表達,運用思維導圖建構知識化結構。
應用實踐
1.基于思維導圖,在給定的情境中分布介紹或講解主要內容
2.分析內容要點及重點語言現象分析,判斷其所表達的意義,總結提煉語言的功能分析難句長句,加深理解。
遷移創新
1.分析文本結構特點和修辭手法,加深理解其寫作目的,欣賞語言,論證文中的結論或觀點,評價其態度和觀點.
2.聯系實際生活,嘗試通過口頭或書面方式運用所學解決真實問題,闡述個人新的認知態度和應采取的行動。
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圍繞主題和學習內容充分激活學生已知鋪墊未知提出要解決的問題。
2.圍繞問題解決,必要時示范引導學生按意義單元逐步自主獲取梳理概括整合信息,促進語言學習和文化理解同步發展,形成結構化知識。
3.通過描述闡述和分析判斷及其他多種形式的個體和合作性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和內化所學形成能力。
4.通過激活高階思維的提問和討論,推理論證觀點和態度,把握語篇結構和文本特征,明晰作者意圖,引導價值判斷,將所學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用于解決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