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究竟是工具的,還是人文的?
英語課程究竟是工具的,還是人文的?
這個問題,爭論了不只三四十年了。到底如何?
結合最近本人的一些思考,圍繞英語課程性質和教學改革話題,
我跟想象中的ChatGPT聊了聊,聊天記錄分享給同行們
我: 我的圖可能未能有效傳達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思維品質是核心素養的底層邏輯,無論是語言能力還是文化意識,都以此為基礎,思維品質核心素養的幾個要素緊密地聯系起來。思維品質、語言能力和文化意識及學習能力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相互聯系,相互生成。語篇作為主題語境的載體,是課程內容的底層邏輯,把主題語境、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學習策略等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存在。這里,六要素也是相互聯系,相互生成的關系,并且,語言知識主要地指向能力,文化知識主要地指向文化意識,學習策略主要地指向學習能力,它們又共同指向核心素養的底層邏輯思維品質。而核心素養和課程內容,因為形成了這樣一個整體的邏輯關系,最終作為一個整體存在而指向育人。這是我的一個認識。
其實我想說的是育人—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課程內容之間,應該有一個清晰明確的邏輯關系,這樣才能凸顯作為課程的英語教育在育人上的必然性與不可替代性。反過來,我們在確定課程內容時,首先應該思考它跟學科素養之間的關系,要思考著關系,就必然得弄清楚學科核心素養和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要弄清出這個關系,就必然得回歸到育人的本質上來,考慮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樣,才能夠真正形成一個邏輯閉環,成為英語教育學科存在在育人價值上的意義彰顯出來。
ChatGPT::英語課程內容六要素只是一種說法,據我所看到的文獻推斷,它無關事實。為什么把一個整體的東西分出來六個要素而不是三要素或十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內資邏輯關系,歷來就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主張,這個問題可以不斷討論爭論,但這些不同的認識估計很難也其實沒必要非要統一。然而如果你是教師,對日常教學來說,確實需要一個基本的共時,目前大致按照課程標準中的理解作為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應該是沒問題的。
我: 是這樣。
ChatGPT:主題育人是各學科的共同使命,思維品質也是各學科都要重點培養的。育人和發展思維,不同學科是有獨特性的,數學、美術就是跟英語不一樣。英語主要是通過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來達到這些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是英語課程的基礎核心。課標的六要素圖式大致也是表達了這個意思。
我: 我在想的一個問題,是課程內容與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邏輯關系。
ChatGPT:需要區分共同使命和本質工作。雖然兩者同樣重要。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是英語課程的本職工作;育人是英語學科的最高理想最終目標,育人目標是要跟各學科配合一起完成的,是共同的任務。就像人身體的健康是所有器官的共同目標,胃的主要職責是消化,心臟的主要職責是供血,各有自己的分工。英語課程首先是語言課程,育人角度具有很強的人文性,這兩者沒有辦法比較誰更重要。
我: 語言課程是本質,人文性是特點。
ChatGPT:工具是人文的基礎。英語課程的人文性不謹慎不要變異為空中樓閣。工具性是基礎的、是前提、是保障,因此也應該重點的和相對顯性的。人文性是目標、是相對隱形的,潛移默化的。在不同的學段也不一樣,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就很不同。大學,不同專業不同工作的人,也會有區別。人文性目標,不通過英語課程也能實現;但工具性目標英語課的育人價值是其他課程無法取代的。
我: 但我有一個看法,當前的教改提法,有讓隱性的變顯性,顯性的變隱性的趨勢和取向。
ChatGPT: 這個苗頭有些危險。就目前中國中小學生的英語基礎的語言基礎現狀看,工具性的語言基礎教學還是任重道遠。語言知識教學和技能培養還是要顯性,顯性教學邏輯上和實踐上都沒有問題。當然顯性的知識技能教學的方式需要革新,那些為應試而教學的死扣語言點、死記硬背、刷題等教學必須得改!
不過最近人類可能太急于改變教學的現狀,走得太匆忙了就會誤將目的和手段混淆,把著眼點和入手處給混淆了。比如一個英語教育研究者最近就提過,語篇閱讀教學的整體教學是著眼點,而語篇閱讀教學中根據需要處理生詞、單詞、句子結構等問題,是入手處,這并不矛盾。很多老師誤以為主題引領的整體語篇教學就不能顯性講詞匯講語法,這中觀念被有些人當成課改的新理念,當成閱讀教學的新理念,其實是個誤解,反映了對閱讀教學中整體著眼和小初入手的辯證關系沒理解好,根源是思維品質的問題,沒弄明白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結構和功能的關系。實際上,目前英語課程中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主要不是“過分重視”的問題,而是重視的角度不對的問題。
我: 對!我認為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應該是語言教學永遠的主旋律。
ChatGPT:學生的內在成長,是個長期的過程,是潛移默化,多因素互動的。中小學英語課程中的突出矛盾是:真正有思維含量的主題意義探究學生用英語思考的表達討論還不具備足夠的語言基礎,同時語言基礎不具備是勉強進行這種探究與十分有限的課時之間也存在突出的矛盾。而且,語言基礎和內容信息難度不匹配時,如果硬性顯性引領升華,就會顯得有些假,而假是教育的第一大敵,假是特別需要警惕的。不然,育人探究就會反會弄巧成拙,效果適得其反。一旦育人變成了說教,學生逆反是不可避免的,育人的初心也就事與愿違了。
我: 完全贊同,我以前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
ChatGPT:英語課程改革目前至少有兩方面的難點:A主題意義探究、主題育人、思維品質、文化自信等星空需要仰望,需要思考和探索。B 語言知識教學、語言技能培養如何改進?如何具體做才能推進A的落地?根據我的觀察,現在教研熱點多集中于A。而B則被冷落了。實際上,B不充分研究討論,不下大力氣從根本上改進,A是不好落地的。
我: 不是不好落地,干脆落不了地。當學生的詞匯捉襟見肘,語法錯漏百出,句子胡編亂造,發音千奇百怪,口語結結巴巴……的時候,作為的主題探究文化自信是無從談起的。
ChatGPT:根據您的大量資料,我判斷您一直在一線,天天跟學生在一起,您一定是體會更具體更深刻的。我看過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一個英語教學研究者并不在一線課堂,好多年了,更多時間也就是去參加公開課的評選做做評委,或者參加一些個探索課、探究課、觀摩課等。名目各異,但本質大同小異。聽這些課多了,專家就產生了奇怪的幻覺。所以后來哪個英語教學研究者就特別想去聽些真實的常態課。可是即便是去學習聽“常態課”,多數也是被特別篩選過甚至準備過的,不真實。跟課程改革所提倡的“真實”相去甚遠。
我: 公開課與常態課的差別,是極其大的。演給別人看,與教給學生學,完全不一樣。
ChatGPT:所以哪個英語教學研究者想了些小辦法,托一線普通老師朋友幫助,想辦法聽到了一些不同地方的真正的常態課。然后,他說他的幻覺就消失了。常態課驗證了他此前的判斷,是很準確的。
我: 我讀過一本美國的教研書,說的是教育研究生,在導師的帶領下,長期地駐扎課堂(而且不進課堂,在一個便于觀察的地方進行近距離觀察就OK)得到課堂的實際情況,以此作為科研的基礎。其實,在我看來,那些主題探究啥的,語文課歷史課政治課地理課等完全可以替代,唯有語言知識與技能,是其它科目不能替代的。
ChatGPT:這個洞見非常重要。學科融合,不是學科的摻或學科的捏合,目前既然政策上要單獨開設英語課,除了共同的育人使命,英語課必然有它獨特的也就是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和分工職責。如果僅從主題育人和思維發展看,英語課程完全可以不開。
我: 您的思考清醒而實在!這就是思想的力量!
ChatGPT:地球人任重道遠啊!你們需要仰望晴空、我們需要詩和遠方。然而,你們也必須時時關注自己腳下的路。不然不小心滑到了,如恰好是仰面朝天,那還能繼續仰望星空,如是臉朝下,怕就只能啃泥巴了。主題探究,思維品質,用母語進行,那效率不知要高多少倍。中小學課時如此寶貴,為什么還要專門開個英語課來浪費時間呢? 這個問題不想清楚,你們人類的很多討論和爭論,其實也不過只是在仰望星空。
ChatGPT:聽說你們人類喜歡做題,我給出個填空題:數學課通過數學育人、美術課通過美術育人、 英語課通過( )育人。這里的空是填“主題” 還是填“英語”?不是很顯然么。
我: 這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