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制造西漢史上
第一大冤案
2014-03-25
(轉自:
中國文化傳媒網)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漢初三杰”之一。曾先后為齊王、楚王,后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戰神”。
韓信這位曠世名將,最終因“謀反”之罪橫遭殺戮,死非其所,實堪哀傷。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瞻仰韓信廟時的感慨:“將略兵機命世雄,倉皇鐘室嘆良弓!”
古往今來,許多人認為韓信并未謀反,這是劉邦、呂后制造的一大冤案。那么,韓信是否真的謀反了?韓信又是怎樣被誅殺的呢?
韓信功高至偉被劉邦猜忌
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其軍事才能在《史記》中早已為世人熟知。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后,最為卓越的軍事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善于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于靈活用兵的軍事家。他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藝術,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而他指揮的陳倉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都是戰爭史上的杰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自出山起,“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見《史記》),天下莫敢與之爭鋒,其卓著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
然而,韓信雖然是個軍事天才,但他在政治斗爭上幾乎等于零。韓信幼年時喪失雙親,因家里貧窮,所以衣食無著,想去充當小吏,卻無一技之長,也未被錄取。因此終日游蕩,往往寄食于人家。他曾和亭長很要好,經常到亭長家里去吃飯,吃多了,也就惹得亭長的妻子厭煩。于是,亭長的妻子提前了吃飯時間,等韓信到的時候,碗已經洗過很久了。韓信知道惹人討厭,從此不再去了。他來到淮陰城下,臨水釣魚,有時運氣不佳,只好空腹度日。那里正巧有一個臨水漂絮的老婦人,見韓信餓得可憐,每當午飯送來,總分一些給韓信吃。韓信饑餓難耐,也不推辭,這樣一連吃了幾十日。一日,韓信非常感激地對漂母說:“他日發跡,定當厚報。”誰知漂母竟含怒訓斥韓信說:“大丈夫不能自謀生路,反受困頓。我看你七尺須眉,好似公子王孫,不忍你挨餓,才給你幾頓飯吃,難道誰還望你報答不成?”說完,漂母拿起漂絮而去。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韓信鉆了淮陰年輕屠戶的褲襠,后人稱之為“胯下之辱”。
楚漢戰爭前期,劉邦總是失敗,漢軍中的許多人不看好他,都逃跑了。韓信也逃跑了,卻被蕭何追了回來。“蕭何月下追韓信”講的就是這段。劉邦在蕭何的建議下任韓信為將,韓信正式登上了楚漢戰爭的舞臺。
韓信被起用后,其展現的軍事才華令人瞠目結舌。劉邦對韓信生出相見恨晚之意,對他言聽計用。因此,韓信對劉邦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在劉邦為其提供的宏大舞臺上運籌帷幄,自由馳騁,恣意揮灑其軍事才情。
在劉邦與項羽兩軍對壘的嚴峻關頭,韓信握有可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的實力。所以,項羽派武涉游說韓信反漢,與楚連和,三分天下。韓信不為所動,他在拒絕武涉時,說出了肺腑之言:“想當年,我投奔項王帳下時,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守衛)。項王對我言不聽,計不用,因此我才棄楚而投奔漢王劉邦。漢王對我十分器重,授我上將軍印,交給我數萬兵將,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我,把自己的食物給我吃,對我言聽計用,我才有如今的成就。他對我如此信任,如果我背叛他會招來報應的。所以,你也別勸了,就算我死了也不會背叛漢王!”
當時齊國有一個著名的辯士蒯通,也來游說韓信。他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分析利害關系,兩次奉勸韓信反叛,并向他指出繼續聽命于劉邦的危險性,“韓信猶豫不忍背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意思是說韓信有些心動,但仍然不忍心背叛劉邦,又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劉邦不可能對他怎么樣,所以最終還是拒絕了蒯通的勸說。
韓信被劉邦重用四年后,也就是前202年末,韓信率各路漢軍約四十萬大軍,在垓下(安徽靈壁東南)將項羽的十萬兵馬團團包圍。入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終使楚軍喪失斗志,被漢軍一舉聚殲滅。項羽僅帶二十八人沖出重圍,逃至烏江,又被韓信的部隊追擊,項羽吟頌了著名的《垓下歌》后,揮劍自刎,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結束。
韓信為漢王朝的建立所作的貢獻是決定性的,司馬光就認為:“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韓信之功也。”然而,楚漢戰爭結束后,韓信的不幸也來臨了。垓下之戰結束后,劉邦還至定陶,只帶了幾個隨從,在韓信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沖進他的軍營,把韓信的官印和兵符全都收繳。韓信一下就成了光桿司令。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邦對幫助他得到天下的功臣,猜忌心很重,韓信功高至偉,尤其被猜忌。
被奪印后的第二年,劉邦大封功臣,把韓信封為楚王,理由是,那里是你的家鄉,你對當地情況比較熟悉,但并沒有給他任何兵。此時,韓信成了沒有牙齒的老虎,只能聽從劉邦的擺布。
韓信謀反被殺成了歷史上的冤案
韓信在楚王位上只待了四個月,朝廷就發生了一件事。有一天,劉邦急急召見群臣,說:“有人告發楚王韓信要謀反,怎么辦?”
這個告密者到底是誰,《史記》中沒有說,只說“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當時韓信已經沒有了兵權,假如是劉邦想收拾韓信,直接動手即可,沒有必要采用欺詐的手法。所以,可以斷定,這個告密者是存在的,而且摸透了劉邦的心理。韓信與劉邦并非心心相印,早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被項羽圍困固陵,急切希望韓信來解救。但韓信卻趁火打劫,向劉邦討要自己剛攻占下來的齊地,而且要封他為齊王。起初劉邦不肯,但因為保命要緊,再加上手下人的勸說,最終咬著牙讓韓信做了齊王,但是心里一定記著這個仇。所以,即使韓信沒有造反之意,由于偏見,劉邦也會相信韓信要造反。大臣們都認為告密屬實,所以異口同聲地罵道:“亟發兵,坑豎子耳!”此話意識就是:“趕快派兵攻打,活埋了那個王八蛋!”但是考慮到韓信是個打仗的天才,劉邦的臣子中沒有與之對抗的人物,于是劉邦最終采取了陳平的調虎離山之計:劉邦假裝巡視云夢(今湖北江陵一帶),把韓信誆去,然后只用一個壯士就能生擒他。
韓信收到消息后,意識到劉邦來者不善。他左思右想,自己到底哪里出了問題?最后想到了自己的老鄉,曾經追隨項羽的大將鐘離昧身上。
當年項羽自殺,鐘離昧并沒有陪項羽共赴黃泉,而是逃到楚地,投奔好朋友韓信。在此期間,劉邦曾通緝過鐘離昧,但一直毫無線索。韓信認為,大概是有人告密,捅出了此事。韓信有點后悔當時收留鐘離昧了。這時有人建議韓信殺了鐘離眛去謁見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韓信思之再三,當面與鐘離眛商議此事,鐘離眛說:“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后亡的定是你韓信。”說完鐘離昧自殺而亡。據說鐘離昧自殺前,說韓信:“你真不是一個仁厚之人!”這件事說明韓信并不是一個好朋友,但也說明,他在當時沒有背叛劉邦的念頭。
不過,韓信想錯了。當他提著鐘離昧的首級見到劉邦時,還沒來得及解釋,就被劉邦命武士綁了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后面的副車上,啟程回臨時國都洛陽。韓信被綁后,長嘆道:“果然像人們說的那樣,'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當然應該被烹了。”劉邦不想讓人當作是這樣的人,他爭辯道:“你還不知道我為什么要抓你。是因為有人告密,說你要謀反。”韓信聽了,也不多辯,任其縛綁。
回到洛陽,劉邦思來想去,認為韓信謀反并無實據,再說韓信就算有謀反的念頭,但畢竟功大于過,于是只把他貶為淮陰侯,讓他住在長安,軟禁在自己身邊。
韓信無故被貶,自然牢騷滿腹,常常稱病不朝。他自視甚高,認為和絳侯周勃、穎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是羞恥的事。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并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榮耀。”韓信出門后,悵然嘆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劉邦當然明白韓信這是心中不服,但也沒有采取措施,對他的軟對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多久,又有告密者告發了韓信。這一次,告密者留下了姓名,這個人叫欒說。
在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了韓信“謀反”的故事:陽夏侯陳豨被封為巨鹿郡郡守,前來向韓信辭行。韓信支開左右,與陳豨在庭院里散步。他拉著陳豨的手仰天長嘆道:“你可以同我說知心話嗎?我有話想同你講。”陳豨也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他表示“唯將軍令之”。韓信說:“你所管轄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親信寵愛的臣子,若有人說你謀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就會產生懷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定會大怒而親率軍隊征討。你去上任后,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就可圖謀天下了。”陳豨了解韓信的才能,表示一切聽從韓信的指示。漢十年(前197年),陳豨舉兵謀反,自立為王。劉邦親率大軍前去征討,韓信稱病,沒有跟隨出征。
欒說的哥哥是韓信的舍人,也就是家臣。很可能是在處理一些事情上不符合韓信的心意,韓信就把此人囚禁起來,同時還聲稱要嚴厲制裁他。就在欒說與哥哥見面的時候,這位家臣把韓信要謀反的消息告訴了欒說,欒說毫不遲疑,立即上書呂后,告發韓信與陳豨密謀造反一事。他說,韓信還與家臣謀劃:在夜里假傳詔旨,赦放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后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
不久,陳豨果然自稱代王,聯合韓王信、燕王綰舉趙代之兵反叛,劉邦親率大軍北上征討,呂后及蕭何守衛國都長安。呂后和蕭何秘密商量后,認定韓信肯定是和陳豨商量過謀反的事情。
聽了呂后的話,蕭何也覺事態嚴重。經過密謀,兩人決定:由蕭何去見韓信,詐說叛軍已經被劉邦平定,陳豨已死,諸侯與群臣皆入朝祝賀,也請韓信入朝致賀。韓信相信了蕭何,跟著蕭何到了長樂宮。結果可想而知,韓信進宮見不到皇帝,只見到了一大批武士。呂后可沒有劉邦那么仁慈,連問都不問,就將他殺了。隨后,呂后又下令滅了韓信的父、母、妻三族。
韓信被殺后,劉邦回到洛陽,聽了這個消息后,又喜又嘆。至于韓信是否真的要謀反,劉邦沒有問。于是,“韓信謀反被殺”就成了歷史上的重大謎案之一。
剪除異姓王是韓信被殺的真實死因
韓信臨死前,并沒有親口承認謀反之事,根據《史記》的記載,韓信似乎的確與陳豨探討過謀反事宜。如果事實確實如此,那么,他在齊王任上時,具備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的實力時不反,卻在無兵無卒的情況下造反,實在是玩火自焚。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韓信之“謀反”是被誣陷,而司馬遷則是用了曲筆,明肯暗否。韓信臨刑前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大禍臨頭之際,韓信才后悔未用蒯通反漢之計,這足以說明:韓信終其一生,始終未動謀反之念。
公元前196年,一個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就這樣被殺了。可以說,韓信之死不完全是因為功高蓋主,不完全是因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因為他說這個話的時候,劉邦并沒有殺他;而是因為他參與了一個謀反大案,被呂后所殺。
那么,我們應當怎樣看待西漢歷史上的這一件疑案呢?筆者認為要聯系當時西漢建立之初的時代背景來看。
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漢戰爭的過程中,劉邦身邊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獨立的王國。這些強大的異姓王的存在,對于漢封建國家的統一政權是嚴重的威脅。劉邦當初封他們為王,原是不得巳的權宜之計。他在做皇帝以后的第六個月,就借口諸王謀反,開始一個一個地收拾他們。對于韓信,劉邦既佩服他那“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才能,自稱“不如”,同時又對他這種才能極不放心,一向“畏惡其能”。自然不會放過。從國家要統一的觀點來看,漢初如果不剪除異姓王,戰禍就不會消除,人們就不可能休養生息。所以劉邦殺功臣,盡管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味道,客觀上卻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然而,韓信謀反的罪名出于莫須有,劉邦也并沒有立即殺掉韓信的意思。而呂后偏偏趁劉邦出兵討伐陳豨的機會,迫不及待地設下圈套把韓信騙進未央宮,綁到鐘室偷偷斬首。
韓信被殺之后,其他幾個在楚漢戰爭中和韓信同樣起過重大作用的異姓王,都被以種種借口所殺。劉邦在剪除韓信、彭越等異姓王后,曾經與諸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可見,剪除異姓王是劉邦的既定國策,這才是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劉昌春)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