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星座秘密2019-10-04 16:56
韓信是我國有史以來最杰出的軍事天才之一,所以劉邦說他:“運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隨便幾個戰役都是經典:“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木嬰渡軍”“聲東擊西”“以少勝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遺憾的是他不知道在形勢發生轉折的時候改變自己,最終成了悲劇英雄。
大圖模式 『人物簡介』
韓信 (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準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漢初三杰”之一。曾先后為齊王、楚王,后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后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土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大圖模式 『人物事跡』
▲胯下之辱
淮陰有一個年輕的屠夫,他侮辱韓信,說道:“你的個子比我高大,又喜歡帶劍,但內心卻是很懦弱的啊。”并靠他們的人多勢眾,侮辱韓信說:“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注視他一會,俯下身子從對方的胯下爬過去。集市上的人都譏笑他。以為韓信的膽子真的很小。之后,韓信找到劉邦,把蕭何給他的推薦信呈上去,最后當上了大將軍。如果韓信當初殺死那個小混混,殺人償命,韓信也不會當上大將軍,更不會幫助劉邦攻打項羽,一統天下。
▲誠實守信
韓信年幼時家里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韓信白天幫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于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傭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后我就入土了。”后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 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這位老人并將她接到自己的府中,像對待母親一樣侍奉她。
大圖模式 ▲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得到蕭何的賞識,卻始終不被劉邦重用,于是乘月逃走。蕭何聽說韓信走了,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騎上馬去追韓信。追上韓信后,蕭何問韓信為什么要走,韓信說“漢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這兒也沒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別人。”蕭何說:“你先別走,和我一塊回去。如果這次漢王再不封你為大將,你再走也不遲呀。”在蕭何的再三懇求下,韓信勉強跟蕭何回去了。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劉邦與韓信議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師東征。當時出征的棧道已被燒毀,不能行軍。問韓信該如何進兵,韓信提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于是派了兵士幾百人,裝作去修建棧道,自己卻率領三軍悄悄從南鄭出發,偷渡陳倉。
大圖模式 ▲助漢滅楚
漢高祖五年(前202)十二月,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劉邦以韓信為主將,統一指揮各路大軍。項羽指揮十萬楚軍,從正面向漢軍陣地猛攻。韓信采用典型的側翼攻擊戰法,令漢軍中軍稍稍后退,避開楚軍銳氣,而將兩翼展開,實行側擊,然后再令中軍推進,一下子完成了合圍。入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喪失斗志,被漢軍一舉聚殲于垓下。項羽眼見大勢已去,自刎于烏江邊。歷時五年的楚漢戰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鳥盡弓藏
項羽死后,劉邦迅速奪取韓信的兵權,并改齊王為楚王,移都下邳。逃亡部將鐘離昧素與韓信交好,韓信便將其收留藏匿。劉邦得知鐘離昧逃到楚國后,要求韓信追捕,韓信則派兵保護鐘離昧的出入。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謀反,漢高祖劉邦采用陳平計策,以出游為由偷襲韓信。韓信有意發兵抵抗,自陳無罪,但又怕事情鬧大,鐘離昧則自刎。韓信帶著人頭于陳(今河南淮陽)向劉邦說明原委,劉邦令人將其擒拿,韓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免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后來劉邦赦免韓信,韓信被降為淮陰侯。韓信知劉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稱病不出,長期怨恨不滿。當陳豨升官至鉅鹿,臨走前,韓信與陳豨約定,陳豨若起兵造反,韓信將助一臂之力。漢高祖十年,陳稀果真反叛,韓信便與家臣密謀從內部襲擊呂后、太子等人,但遭親人告密而走漏風聲。呂后與蕭何密謀,偽報陳豨已死,引韓信前來祝賀;韓信被束縛后,被具五刑后打死于長樂宮鐘室,并株連三族。劉邦平定陳豨返回之后,得知韓信已死,“亦喜且憐之”。劉邦問韓信死前說了什么,呂后回答韓信后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計。于是劉邦下令捕捉蒯通。蒯通辯稱“當時只知韓信,不知陛下”,而被赦免。傳說中,劉邦曾允諾,只要韓信“頂天立地”于漢朝天下,絕不以“兵器”殺之。故韓信被殺時,呂后吊之于大鐘之內,頭為大鐘所罩,看不見天日;腳懸空于地面,無法頂天立地,并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說是用桃木劍將其殺死,以不違背當年的“承諾”。
大圖模式 結語:韓信一生相當精彩,在天下大亂之時尚能逆勢而為,能忍辱負重,能堅持理想,最后終于成就大業:但當天下已定,卻不能調整自己惕勵勤勉,洞悉時勢變化,更不能始終珍惜艱辛創業所帶來的可貴友誼,一時的寡斷與自私,將自己的前途當場斷送。對于有能力的英雄好漢來說,再惡劣的環境都不足以擊垮他,反而是時勢造英雄,英雄創時勢的絕佳機會。但必須謹記:太平之日才是英雄最危險的時局,太平盛世是“政治人物”活躍的舞臺,英雄們該審時度勢,找回自己的價值,謹守進退之道,明白“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如果當時韓信洞悉事情已經發生轉折,堅持“英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情操,就不會身死人手,至少可與劉邦分庭抗禮,歷史恐怕已經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