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今天,
你的朋友圈一定曾被這條消息刷屏過:
2015年11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舉行撤銷閘北區、靜安區設立新的靜安區工作大會。
時間過得真快,
今天,新靜安兩歲啦!
靜安給你什么感受?你知道靜安寺富麗堂皇的建筑竟然沒有一顆螺母么?你知道全球十大奢侈品牌的亞洲區總部九個都在靜安么?你知道BAT三巨頭的大數據儲存在市北高新的成排機房里么……
快來戳靜安最新形象大片《HI~靜安》,捕捉兩年來這里發生的點滴改變。
(建議在wifi環境下收看)
兩年,有多長?
是730天,是17520小時,是1051200分,是63072000秒。
今天,對于兩歲的新靜安來說,兩年,不再只是一串長長的數字,而是一段感悟,一場見證,一次跨越。
兩年,是靜安公園每一片飄落的梧桐葉,是蘇河灣每一個晨跑的身影。
兩年,是生活在新靜安的每一個人,對下一刻的向往與信心!
點擊圖片查看H5
《這里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
新靜安兩歲之際,
你還記得兩年前合體時的新聞嗎?
兩區合并時還一度
被戲稱為 “白富美”與“鳳凰男”結合,
當然,事實證明,
人家明明是強強聯手!
新靜安的前世今生,
一起來回顧:
靜安的對象為何是閘北
面積只有7.62平方公里的靜安區,比幾年前已經“消失”的原盧灣區還要小一點,是名副其實的上海最小區。關于這個“袖珍區”的“存亡”,多年來始終傳言不斷。所以,撤并方案出臺,當事者和旁觀者都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但當時的輿論還是略有波瀾,焦點主要是:為何是對象是閘北,“高洋上”的靜安是否有點委屈?
其實,關于靜安要并掉的坊間議論,早在2000年“黃浦 南市”之時就頗盛。當時流行的說法是,“黃浦 南市”不久之后,就會“靜安 盧灣”。從一般推理來說,這是有道理的,因為靜安與盧灣兩區氣質相近,且都屬袖珍區,合并易于操作。但隨后高層又說,上海不會在短期內再做另一次區劃調整,猜測才慢慢平息。
看一下地圖,靜安與黃浦、徐匯、長寧、普陀和閘北五區接壤,原被認為可能性不大的閘北最終脫穎而出,區位與互補這兩點很重要。
從地理上看,上海中心區基本沒有跨蘇州河而治的。一條東西走向的蘇州河,使上海市區形成某種意義上的南北二元結構。蘇州河南部的黃浦、靜安、長寧、徐匯歷史基礎較好,發展得也快一些。而蘇州河北部的楊浦、虹口、閘北、普陀,相對舊區改造任務較重,產業結構轉型壓力較大,因此被稱為“北四區”。
從這個角度看,“閘北 靜安”有利于突破舊有的“蘇河格局”,嘗試跨河而治的新思路。同時,閘北在“北四區”中后勁十足,上海智庫專家近年有“中心城區轉型看閘北”之說。現在還能拿得出大面積土地來開發,這在中心城區中是相當稀有的,含金量不小。而且,閘北是上海地理概念上的最中心,據說拿一張上海地圖一折四,中心就是閘北。
如果說,“黃浦 南市”和“浦東 南匯”是“強弱搭配”,“黃浦 盧灣”是“強強聯手”的話,“閘北 靜安”介于兩者之間,且更靠近“強強聯手”。
閘北靜安是“鳳凰男”與“白富美”結合?
華東師大中國行政區劃研究中心主任林拓教授說:對很多新上海人來說,或許對于靜安、閘北的文化沒有太多情感上的差別,在購房時更多考慮的可能是交通、環境、基礎設施等因素。但在一些老上海人眼里,似乎還是有“上只角”、“下只角”之分。
上海開埠后,租界多在西南,有錢人也多住在西南面,而大型工廠多在東北部,貧苦人多住在東北面。因此,大約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人們把買辦、洋人、社會名流聚集的地方稱為“上只角”,主要指以現在淮海路為中心朝西南面發展的地區,而把閘北、原南市區為中心朝東北面發展的貧民居住區稱為“下只角”。
靜安、閘北兩區在功能定位、產業結構等方面基礎異質性強,在文化心理、城市風貌,甚至居民生活習慣等方面兩區也有不同。近年來,閘北發展得很快,在上海中心城區中顯得尤為醒目,同時閘北居民也擁有深厚的文化自豪感。靜安在經濟實力、城市管理、基礎設施等方面具有優勢,但是面臨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
“白富美”和“鳳凰男”走到一起,關鍵要看“新家庭”今后怎么過得更好,區劃調整的根本目標是優化布局,促進發展,改善民生。
兩區撤二建一后,新的區以靜安區命名。大家都知道,閘北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對抗日戰爭和上海解放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兩區合并后,閘北的文化發展不能被弱化,應該注重這一地名資源的保護傳承。
2016年4月,
伴隨“上海閘北”門戶網站的關閉,
以及一批冠名“閘北”的政府機構更名,
關于閘北的懷舊又掀起一波小高潮。
人們感慨,尤其是老閘北人說:
上海雖再無閘北區,
但希望“閘北”印記莫消逝。
“閘北”文化需要傳承
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閘北”文化仍需保護傳承。這片區域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對抗日戰爭和上海解放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閘北的文化不能隨著閘北區的消失而飄散。
淞滬抗戰的重要遺址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地對外開放后,大批民眾前來探訪。
上世紀初,蔡元培、鄭振鐸、葉圣陶長期住在閘北。二三十年代,魯迅、瞿秋白、郭沫若也到閘北定居。閘北文化圈,曾撐起上海文化“半壁江山”。
這片土地,也見證了民族的苦難。“一二八”事變、“八一三”淞滬抗戰,地處華界的閘北,95%的建筑被夷為平地。那灰燼遮天蔽日,甚至飄到了河對岸的靜安。
(被日軍炸毀的老北站)
閘北曾是文藝的,后來經受了磨難,之后又成為濃油赤醬、充滿人間煙火的地方。
有人這樣形容此處的生活:習慣了和街坊鄰里的噓寒問暖;習慣了穿梭于大街小巷、疾步奔走的自得其樂;習慣了心情好或不好的時候,游走于喧鬧的夜市街頭,隨處逛逛的安逸……
牽手兩年,新靜安越來越美
你對靜安有什么祝福和期待?
歡迎留言!
本文來源:綜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上海靜安、上海發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