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如一方投水之石,擊破了平靜而死寂的潭水,漾起了圈圈擴展的漣漪,為懶得動的沙丁魚群注入了蓬勃向上的省略;鯰魚似一針興奮劑,神奇般地顯示了強大的外驅力,調動了沙丁魚蟄伏的潛能,獲得了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奇效,不失為副整飭懶散,激勵后進的靈丹妙方。
捕魚如此,教育亦然。某校校長在改革實踐中,運用“鯰魚效應”原理,從外校調進了幾位具有強烈責任感和事業心,精明利索,踏實肯干的中青年生力軍,這些“鯰魚”的介入,有效地扭轉了滯頓、懶散的態勢,使原有人員預感到一種危機,似有觸電之感,對學校工作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管理步入深層,面貌為之一新,社會盛贊,人們青睞。
品味這治校良策,啟示有三:
其一,要善于發現和利用“鯰魚”。眾多情況表明,并非所有的“鯰魚”都愿意介入“沙丁魚”群,有的只是因“分離效應”的影響力圖換個環境,發個“來年狠”?而已。?再者,倘若“鯰魚”愿意入“沙丁魚”群卻不肯到處游動;倘若“鯰魚”受“沙丁魚”同化而沆瀣一氣;倘若“鯰魚”到處動了,但僅興奮那么一陣子,都不會也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其二,“鯰魚”相對于“沙丁魚”而存在,甲校的“沙丁魚”在乙校或丙校則是“鯰魚”。由于現有人事制度和較為穩定的人員結構,極易形成“管理疲勞”,“沙丁魚”會出現疲軟現象,熱情和內驅力減弱,潛能不能充分發掘,程度不同地抑制了工作的進程。
其三,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沙丁魚”。“沙丁魚”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一味地輕視他們,低估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孤立地、靜止地、一成不變地對待他們,都會使其陷入休頓境地,精神萎靡,失其本心,那么,什么樣的“鯰魚”介入恐怕也無濟于事。
因此,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加快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學校領導若能巧妙地運用“鯰魚效應”等多種良方,將對學校工作的振興和騰飛定會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