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兒童站在課堂中央
張麗娜
南京,一個讓人讀起來有些許纏綿的城市,真是太美了。街道、馬路旁都種著梧桐樹,樹木拔地而起,粗壯的樹干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金黃色的梧桐葉布滿枝頭,如果是陽光明媚的一天,應該會美得耀眼。當然美得不僅只是這座城市,還有今天我聆聽到的教育的聲音。此次我學習的會議主題是《2018兒童母語教育論暨親近母語教育研討會》。現(xiàn)場來了許多教育界的大咖,有徐冬梅老師、竇桂梅老師、成尚榮老師和李慶明老師,今天聽到最多的三個關鍵詞分別是:兒童立場、親近母語、閱讀。
一、 兒童立場
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吧,乍一聽這名字,我覺得還挺新奇。成尚榮老師提出兒童立場即要讓兒童站在課堂的中心,這個論點的提出也讓我們重新和認識兒童。成老師將兒童比作人類最美好史詩—的草稿,作為老師面對這樣一份份草稿,我們要做什么呢?那就是尊重和引領,讓孩子自己去創(chuàng)作屬于他們的史詩,孩子他有他的思想和意志,大人如果強加上屬于自己的思想,這份偉大史詩的手稿可能就變成了廢紙。因此兒童立場下每位教育工作者應當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更多可能性,助力讓孩子自然發(fā)展。
竇桂梅老師今天作課《神筆馬良》,指導孩子們進行整本書的閱讀。在整堂課當中,我發(fā)現(xiàn)少了很多公開課的“套路”,例如精彩的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表演”,以及一問一答式的快速學習等。課堂上你只會聽到孩子們真實的聲音,雖然是在艱難的思考,但是偶爾蹦出來的金句也讓我們看到課堂學習正在真實發(fā)生。這也讓我反思,我們喊了那么多年的“以生為本”,課堂上主位還是我們教師。比如拋出一個問題,優(yōu)秀學生答出,這個目標覺得已經(jīng)達成,所有問題你和優(yōu)秀學生“秀完恩愛”后,這節(jié)課覺得已經(jīng)結束了,可是中等孩子可能還停留在文本理解上,后進生可能整篇課文還沒通讀。因此我思考也反思,我的課堂好像也是如此,可有多少中國式的課堂都是如此呢。因此竇桂梅老師提倡努力讓孩子回歸到原來的意義上,讓兒童站在課堂最中央。
二、 親近母語
徐冬梅老師是親近母語的提出者,在此次會議中,我們能清晰得看到大寫的一句話:培育有中國根基的世界公民。我們的根在中國,我們的根起源在我們的母語。母語就是中國兒童的中國魂魄,是印刻在我們血液里的認祖歸宗,我認為沒有母語就沒有根,沒有扎根的樹木會腐爛死去,沒有根的人終將會像浮萍一樣漂泊。因此我們教育者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母語教育。那母語包括哪些呢?成尚榮老師解釋漢字、唐詩宋詞、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民歌童顏都是我們的母語。這讓我想起我們學校的古詩詞75首真的特別好,每個孩子通過耳濡目染都能吟誦出其中幾首。每天的晨讀時間,孩子們都能讀一讀唐詩宋詞,或者讀一讀充滿童趣的《日有所誦》,堅持6年讀下去,孩子們對語言的理解或許有更深的體會。
另外除了朗誦,老師更應該帶孩子去閱讀屬于中國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李慶明老師說,國外的孩子對本國的文學充滿著自豪感。比如俄羅斯孩子讀詩歌,英國孩子讀莎士比亞,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會扎根于本國孩子內(nèi)心。反思我們的教育,有多少機會是讓孩子真正進去到經(jīng)典之作去的呢?有些閱讀的目的只是應付考試,這樣的閱讀怎么能孩子對經(jīng)典文化有認同歸屬之感呢?周校為孩子的讀的《中國的老故事》就特別好,這些課本中沒有的,考試也不考的內(nèi)容,如果沒有這個機會聽一聽,或許很多孩子一輩子都不知道原來中國還有那么多傳統(tǒng)故事呢?
三、 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變聰敏的辦法,不是加大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閱讀!今天我們幾百位老師為了同樣一個目的來到南京,就是為了找尋引領孩子閱讀的奧秘。有兩位老師,她們是大山里的農(nóng)村教師,坐著大巴車開出大山,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整整12個小時才到南京。今天她們在會堂里擲地有聲地訴說著自己的閱讀情懷,當說到大山里的孩子閱讀資源貧瘠,爺爺奶奶文化跟不上,但是她又無比渴望孩子們通過閱讀走出大山時,從開始的哽咽到啜泣,在場的每一位老師都為之動容著。我的眼眶濕潤了,心頭卻涌起那股久違的教育熱情。是啊,帶領孩子閱讀就是我們每位教師的使命啊,這也堅定了我繼續(xù)做班級閱讀的信念。
我不知道今天會場響起了多少次掌聲,那一次次的掌聲撼動著每位教育者的心,就如李慶明老師最后唱的《你鼓舞了我》,教育不正是你鼓舞著我,我鼓舞著你,帶領孩子一起走正道嗎?
期待明天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