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五一結束,求職路上永相隨的職前菌來啦~雖然“金三銀四”已結束,但一大批大三研二的同學們再過2個月就要迎來秋招啦!
01-原來秋招不是9月才開始
近幾年秋招前置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最早的7月初就開始了~
企業通常以『秋招提前批』的名義就默默啟動了,提前批的招聘,是很好的機會。
因為宣傳面小,很多人不知道,競爭者就小,另一方面,提前批的流程也相對簡單,有的企業只有網申-筆試-面試環節。不像秋招全流程套餐是網申+筆試+測評+群面+幾輪單面。
02-原來應屆生的簡歷不是個人履歷
應屆生的簡歷1頁紙就夠啦~
所以大學四年經歷再豐富,也不用全部寫在簡歷上,全都是重點=沒有重點。取舍很重要,也是一項我們需要修煉的能力。
取舍的標準:所有的經歷加起來3-5段,選擇和目標崗位匹配的,含金量高的。
03-原來同樣的經歷每個人可以寫的不一樣
同班同學經歷也差不多的情況下,如果投遞同一個崗位,HR怎么選呢?
所以我們的簡歷需要“個性化”,需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有自己獨特的亮點。
特別說明:這個個性化不是指簡歷模板的個性化。
如果所有的經歷都相同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在具體經歷部分,挖掘自己這段經歷中的亮點,也就是自己當時是如何思考,如何做的,通過什么方式來行動的。畢竟,人不是機器,同樣的事多半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04-原來測評的題目都這么“變態”
校招中的測評似乎跟日常做的MBTI感受差異居然這么大。
校招的測評題目真的又多又“難回答”,一不留神,可能還被pass。
原因是企業需要通過一些讓你感覺很糾結的題目,不斷挖掘候選人冰山下的性格,幫助自己排除用人隱患。
我們在測評時保持真實就可以啦~“偽裝自己”即使成功入職也會很難受。
05-原來群面發言不多也可以走到最后
群面是校招路上的噩夢,但通過不斷的練習,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套路”。
內向、社恐并不代表就會掛在群面。
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發表高質量的觀點、推進整組討論的有序進行,也能殺出重圍。
06-原來面試官讓做自我介紹不是多此一舉
原來面試官在面試前早就不記得我們的簡歷了,也沒有時間仔細閱讀我們的簡歷。
但自我介紹也不是將自己的大學經歷流水賬式的復述一遍。好的自我介紹能幫我們在面試中打開一個漂亮的局面。
萬能的自我介紹公式:我是誰?+我應聘的崗位是?+我為什么應聘這個崗位?+我有哪些優勢?+如果成功,我會如何?
07-原來面試官問職業規劃不是想知道我的夢想
原來職業規劃是面試的常規考題,并且面試官問的目的不是想聽我們的夢想,也不是想聽我們在職場晉升的野心。
面試官只是想知道一下我們的“職業規劃”和這個崗位是否匹配。
08-原來面試官最后讓我提問并不代表面試結束
原來面試最后的那句“你還有什么問題嗎?”不僅僅是出于面試官的禮貌,也是一道變相的面試考題,是面試官再次考察我們的求職動機。
09-原來有的校招求職流程可以長達2個多月
原來校招從網申到測評,再到最后的面試,中間的跨度可能會有2個月,真的要拿小本本記下自己投遞的企業和求職進展,不然真的會忘。。。
特別提示:校招期間電話一定要保持暢通,郵箱和短信也要每日check喲~
10-原來校招期間時間管理能力這么重要
校招期間投遞幾十甚至上百家企業再正常不過了,網申期結束后就會迎來測評+面試爆發期。
有時候一天需要做1-2個測評,完成2-3場線上面試。
做好時間管理,才能有條不紊地應對企業的邀約。
【寫在最后】
找工作是玄學,但85%求職失敗的原因都有跡可循,如果我們在求職的時候,能站在HR的角度思考,將自己的簡歷和面試的呈現不斷打磨,運氣不太差的情況下,拿到offer并不會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