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德經·第七十四章
老子心得:
1、本章體現了老子的政治主張,就是告誡統治者不要施行苛政和酷刑,濫殺無辜,壓制百姓,否則官逼民反,只能傷人自傷。
2、對于本章,我個人的理解,一是天道好還,統治者要有底線思維,不要輕易挑戰民眾的底線,采取恐怖統治不給民眾活路,否則也必然會遭到民眾的反撲,落得群起而攻之、身首異處下場;譬如面對秦始皇的嚴酷統治,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二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有時唯有置之死地,方能絕處逢生;就像項羽,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三是無論是作為統治者還是領導者,對待臣子和屬下,不要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采取一種非此即彼、高高在上的態勢,而是要平易近人、平等相待,這樣才能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愛戴。
3、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意思是,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我們經常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夫子也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方面是告誡大家做人做事要有界限感,不要越俎代庖,多管閑事,尤其是領導者,更不能瞎管亂管;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誡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每個人能力有限,不要隨便插足自己不懂的領域,輕者貽笑大方,重則傷人害己。就像唐朝酷吏來俊辰之流,仗著武后的寵幸,恣意妄為、無法無天,結果落得慘死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