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昨天發了一篇有關東江河蜆的小文,里面提到10年前寫過的一篇《三黎魚,東江上只留下一個傳說》,那就再轉過來吧,炒炒舊飯也好。三黎魚我沒見過,網上搜了下,它也叫鰣魚,現在西江一帶還有,不過也很稀少了。三黎魚的圖片,也只能在網上找了。
三黎魚(圖片來源于網上)
東江上曾經大名鼎鼎的三黎魚,如今早已只留下一個美好的傳說了!
說是傳說,是因為三黎魚的故事雖然動聽,但現在的東江人,卻絕大多數沒有見過它的尊容了。我就是這多數人中的一個,只聞其名,未見其影。下來,更多的人會連它的名字都不曾聽過了。
博羅船家(以下圖片為東江攝于2009年12月)
我的老家就在東江邊上。聽老一輩講,我家從前是大屋人家,家里有一條私家的小船。我們村里不是以打魚為主的,據說村里有船的人家不多。每年三黎魚到來的時候,家里便會劃船到江上去網魚,據說每次收獲都不小。捕到的三黎魚以出售為主,幫補了不少家用。
三黎魚是一種洄游的魚類,每年四、五月份的時候,就從海里游到江上來產卵、繁殖,就像黃魚一樣。人們掌握了它們的這個規律,便在這個時候到江上張網捕撈。
我們聽說過一句俗語:“三黎好食骨絲多”。意思是三黎魚雖肉質鮮美,可惜骨刺多,吃得麻煩。這句話如果用得多了,是可以成為一句成語的,比喻一種東西,雖然好,但要得到總會有些難度。就像玫瑰花一樣,雖然漂亮,但是帶著刺。可是三黎魚退出了人們的生活,這句話再也沒有多少人說起了。
老一輩說,三黎魚消失的原因,據說是東江下游一個什么地方建了一條橋,三黎魚就不敢過來了。我覺得奇怪,橋又不是大壩,并沒有把江水攔住,橋下面的水是連通的,為什么會影響到魚的游動呢?如果說是大壩把江水攔住了還講得通,但惠州到珠江口并沒有筑壩呀(劍潭的大壩是近年才建的),我還坐過船去過廣州呢。這樣,說建橋攔住三黎魚應該是講不通的。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讓三黎魚消失在東江里呢?
或者是過渡的捕撈嗎?三黎魚溯流而上,是來繁殖產卵的,在它們還沒產卵,就把人家捕來吃掉,的確是有些過分的(據說,三黎魚的魚卵也是一道美食呢)。但是,年年捕撈,不是照樣年年都有大群的三黎魚上來嗎?為什么到后來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呢?
那么,是江水污染的緣故嗎?可是三黎魚在東江上消失的時候,惠州的工業發展還沒開始,那時的江河水還是清澈的,并不像現在那樣,江河變成了排污渠。
三黎魚為什么消失?這恐怕成為一個謎了,它們在東江上消失得不明不白。我最近一次聽到三黎魚的消息,是去年博羅的朋友聯系了漁家,帶我們到江上看打魚,那漁家說他曾打過一條三黎魚,給水產研究所的人收購去做研究了,聽說還賺了幾百塊錢。我沒有去核實這事的真假,但我心里始終是半信半疑的,因為我沒有親眼見過。
只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在東江上是不可能再有大隊的三黎魚出現的了,就像從前的那樣。三黎魚已經退出了東江這個江湖,而江湖上只流傳著三黎魚的傳說。 20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