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長專欄 NO. 194
總第470期推送
我一朋友MC是做心理問卷測評的,每天都要跟數據打交道,那天突然給我發來一段感悟——
我今天處理數據的時候就在想,你看處理數據的標準多簡單啊,p小于0.05就顯著了,再小于0.01就更顯著了,繼續小于0.001就最顯著了(數據處理中,p值越小,代表數據越有參考價值)。
但是,你放到生活中去看,不管工作還是感情,在做選擇的時候就沒有這么精確的標準,就會猶豫、糾結和焦慮。
我覺得我可能就需要給自己制定這么一套嚴格的標準,這樣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就明確地知道該怎么選。
我們常常通過對比進行選擇
收到這條信息還是蠻觸動的,想到以前也經歷了一段為自己的人生創造規則的階段。
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可能因為父母教育方式的單一,太過習慣于服從社會規則,按照別人的評價來生活,所以會突然在某一個時刻,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迷茫是令人恐慌的,為了消除這種失控感,就開始為自己設立起各種條條框框,并嚴格地執行,這樣似乎就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女生的擇偶標準,其中有一條很有意思——
“如果新交的男朋友都沒有我的異性朋友對我好,我會果斷分。”
很多人跟帖附和說,“這個標準好,那我現在這個可以分了。”
當時看完之后有點冒冷汗,難道沒有對比,我們就沒有辦法判斷一個人之于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難道我們無法僅僅通過自己內心的感受做出選擇?
到底是我們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還是客觀上根本不可能實現呢?
身邊實實在在存在的“有主見的人”幫我們排除了第二種可能,那就意味著我們也許缺失了某種重要的能力。
建立標準的能力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沒有標準”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沒有標準”是不一樣的。
前者是沒辦法,后者是不需要。
如何從第一種狀態進入第二種狀態呢?非常諷刺地,我們需要先建立標準。
每當我們喜歡或者討厭什么人事物的時候,就要問問自己,為什么?你可能會習慣性地說,“沒有為什么,就是一種感覺”。但你一定是基于某種原因而做出的判斷,只是沒有辦法清楚地意識到,所以要通過自我溝通的方式進行探索。
你不知道自己是因為什么原因喜歡或者討厭,你就同樣不會在面臨糾結的選擇時果斷地做出判斷。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好地探索自我價值觀的機會,當你逐漸把自己本來就存在的標準提取出來之后,就可以繼續通過生活的實踐,把其中可能矛盾的地方進行調整和平衡。
它可能是生活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比如我曾經跟朋友逛書店的時候,看到柴靜的書,脫口而出,“不喜歡柴靜”,朋友莫名其妙,問我為什么,我又說不出。然后我就覺得這個現象很有意思,一直琢磨是怎么回事。
后來終于想明白,而且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類事情——
是這樣的。我對于一切我沒有深入了解過,但又會在我生活中反復出現的事情都會有本能地排斥,所以并沒有針對柴靜有什么負面情緒,只是她有段時間總在社交媒體出現,而我對她又沒有什么了解而已。那為什么會有這樣固定的反應呢?是因為我害怕出現在我不擅長的聊天內容中,那種局外人的尷尬是我想遠離的。所以如果我可以簡單地用“不喜歡”來搪塞,那就免于了被評價外行的尷尬。
所以從這次探索中可以提取出來的潛在標準是:不擅長的事情就用“討厭”來應對。
很顯然這不是一個良性的標準,那么就需要進行調整和平衡,所以后來我就建立了新的標準:不擅長的事情可以用“簡單了解”來消除距離感。
于是后來的生活中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標準。
打破標準的能力
當標準只有個位數的時候,生活好像從原來的無序慢慢變得方便和輕松了,我可以很快做出決定,自以為成為了一個有主見的人。但隨著標準越來越多,束縛自然也越來越多,比如還是剛才舉例的標準,有一個bug。我不擅長的事情肯定是無窮無盡的,難道我每次遇到不擅長的事情都要進行簡單了解嘛?這其實也是不小的負擔。
本以為可以促進自己更多地了解這個世界,但沒想到成了枷鎖。
我想開篇提到的那位姑娘可能也會意識到,只用自己的異性好友作為參考,就永遠無法和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最終長久地走下去。
所以到了這個階段就要開始練習打破標準的能力。
如何打破呢?最好的方式就是關注當下,也就是相信你的直覺。
這與沒有標準的時候靠感覺是不一樣的,你的大腦已經積累了很多很多標準和規則,你要相信它可以為你選擇出最好的一個。關注此時此刻你的心理狀態,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可以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不用再斟酌自己各種標準之間的平衡。
當你積累了足夠多的憑借直覺做出的選擇,而且大多都得到了積極的結果時,恭喜你,可以體驗真正的自由了。
這是一個先破后立的過程,任憑誰也沒有辦法直接從“無知的無標準”到“有知的無標準”。
不知道你現在是在什么階段呢?
90天堅持計劃報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