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那么嵇康到底有什么故事呢?隔著淺淺的琴音,今天我們相約竹林七賢嵇康的世界,追尋他壯懷凌霄的斗志。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縣人。他幼年喪父,因而母親和兄長嵇喜對他很是嬌寵。他天資超人,自幼博極群書,尤喜莊老之學。成人后,身高七尺八寸,生偉岸俊美,加之才華橫溢,文章蓋世,時人稱之為“龍章鳳姿”。
嵇康的身世和后學,養(yǎng)成了他曠邁不群、高亮任性的個性,在性格上明顯地表現(xiàn)為兩面:一方面崇尚老莊,恬靜寡欲,好服食,求長生;一方面卻尚奇任俠,剛腸嫉惡,在現(xiàn)實生活中鋒芒畢露。
嵇康出仕后,初任為潯陽長,后升為中散大夫,并娶長樂亭公主即曹林的女兒為妻。中散大夫是個虛職,此時的嵇康身為曹魏宗室姻親,對司馬氏黑暗殘暴的統(tǒng)治極為不滿,而他又不愿和腐朽的曹魏集團同流合污,這使他內心十分痛苦。為此,他于正始四年舉家遷居山陽,以逃避當政者的拉攏或誅殺。
嵇康寓居山陽后,他的好友阮籍也隨之常來拜訪。嵇康在這里認識了鄰縣河內郡懷縣人山濤,然后嵇、阮、山三人通過相互介紹,劉伶、阮咸、向秀也加入他們其中。
當時的山陽縣東北遍植竹林,這些名動全國的大名士認為竹林高勁清爽,中空虛無,與他們的理想和追求相吻合,就定期相約聚會竹林,或酣飲,或賦詩,或高談闊論,或撫琴嘯吟,他們志趣相投,相與友善,形成中國歷史一個獨特的賢哲群體——竹林七賢。
景元三年,嵇康因呂安“不孝案”牽連入獄。嵇康的不合作態(tài)度雖然觸怒了司馬昭,但他顧忌嵇康的名望,在殺與不殺之間十分猶豫。
這時,鐘會進言說:“嵇康是條臥龍,大將軍要得天下,他是最大的隱患,因此您絕不可有婦人之仁。”司馬昭于是下令處死嵇呂二人。消息傳出后,三千太學生赴朝請命,企圖留下嵇康作他們的老師。司馬昭更加畏懼嵇的威望,下令盡快行刑。
景元三年深冬,嵇康被處死在洛陽東市。行刑前,嵇康顧視日影,看看時辰未到,就對監(jiān)斬官說道:“可否與我找張琴來?”琴很快被送來,嵇康席地而坐,神色自若地彈起古曲《廣陵散》,琴音悲慷清冽,昂揚激越,直上云霄,回蕩天際。
曲終,刑場久久沒有聲息。許久,只聽嵇康嘆道:“從前,袁孝尼要跟我學《廣陵散》,我沒有教他。從此以后,此曲將成絕音。”言畢,從容就戮,在場之人無不唏噓悲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