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橘皮、廣皮、貴老、黃橘皮、紅皮、新會皮。
〔來 源〕為蕓香科柑橘屬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的果皮,因放置時間久者效果較良,故稱“陳皮”。
〔成 分〕果皮含揮發油:油中的主要成分為右旋檸檬烯、枸櫞醛。此外,尚含川皮酮(即川陳皮素)、橙皮甙、苦橙甙、胡蘿卜素、維生素P、維生素B、維生素C、不旋光肌醇等。不同地區產的陳皮所含成分有差異,但皆含揮發油及黃酮甙。
〔作 用〕
一、 歷代經驗
1.行氣健胃:陳皮有較好的行氣健胃作用。 《神農本草經》: “主胸中瘕熱, 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 《名醫別錄》: “主脾不消谷,氣沖胸中, 吐逆霍亂,止泄,去寸白”。 《本草拾遺》: “去氣,調中”。 《醫學啟源》: “去胸中寒邪,破滯氣,益脾胃”。 《本草綱目》:“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痰痞,痎瘧,大腸閉塞,婦人乳癰,入食料解魚腥毒”。
2.化痰止咳:陳皮又有良好的化痰止咳作用: 《藥性論》: “治胸膈間氣,開胃,主氣痢,消痰涎,治上氣咳嗽”。 《日華子本草》: “消痰止嗽,破癥瘕痃癖”。
二、近代研究
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陳皮煎劑及提取物(醇提取液)對離體和在體蛙心有興奮作用,劑量過大反有抑制作用。給蟾蜍全身灌流發現有收縮血管作用,可使血流量減少。注射于狗、兔可使血壓迅速升高,經反復應用也無耐受性〔1~3〕。
2.對內臟平滑肌的作用:陳皮對麻醉狗及活體兔腸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子宮的運動〔1~2〕。
3.對腎的影響:陳皮制劑能使狗腎溶量減少、腎血管收縮而有抑尿現象。這一實驗與古文獻的記載相反〔4〕。
4.抑菌消炎作用:陳皮對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柑橘屬植物中所含的順式香豆素有抗炎作用。臨床單用陳皮煎加酒服對急性炎癥有消炎作用,特別用于急性乳腺炎等。口服橙皮甙可以減輕人工凍傷〔5~8〕。
5.降酯作用:陳皮甙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4〕。
〔性 味〕苦、平。歸肺、脾經。
〔功 效〕行氣健胃,化痰止咳。
〔主 治〕胸腹脹滿,痞悶,不思飲食,嘔吐,呃逆,腹瀉,咳嗽痰多,乳癰,魚蟹毒。
〔臨床應用〕
1.脾虛氣滯:陳皮常用治脾胃虛弱,氣滯胃腸所見的脘腹脹滿,胸悶,不思飲食或食后腹脹,噯氣等,類似于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等。常配伍黨參、白術、茯苓、半夏、生姜、枳殼等理氣健脾藥,方例《寬中丸》;此外,又多用于胃虛氣逆之干嘔、噦逆、反胃吐食、消化不良等。常配伍蒼術、厚樸、雞金、山楂、麥芽等,方例《橘皮竹茹湯》、 《平胃散》 (方見蒼術)。總之凡胃腸道疾病出現的消化不良皆可適當選用。小兒疳瘦可用《橘連丸》。
2.寒痰咳嗽:新久咳嗽,痰多清稀,胸膈滿悶等,類似于急、慢性支氣管炎等,單用有效。也可配伍半夏、茯苓、 生姜、 杏仁、冬花等止咳化痰藥,方例《橘紅丸》、《橘紅咳糖片》、 《橘皮丸》。上方中之橘紅即橘皮去掉內層白皮后入藥,取其氣勝之意。
此外,尚可用治急性乳腺炎之紅、腫、熱痛,單用煎酒服有效,也可配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地丁草、白芷等清熱解毒煎服,方例《陳皮煎》、 《陳香散》、 《乳癰橘皮湯》。
〔用 量〕 6~12克,大量可用至30克,丸散酌減。
〔用 法〕生用或炒后用,或去內層后用。
〔禁 忌〕陰虛或口渴者忌用,實熱慎用。
〔附 方〕
1.寬中丸(《雞峰普濟方》:陳皮、白術。為丸,木香湯下。
2.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 陳皮、竹茹、人參、甘草、生姜、大棗。
3.橘連丸(《小兒藥證直訣》): 橘皮、黃連。
4.橘紅丸(《古今醫鑑》):橘紅、生石膏、紫苑、 川貝母、 款冬花、半夏、茯苓、陳皮、麥冬、生地黃、桔梗、杏仁、瓜簍殼、甘草。
5.橘紅咳糖片:市售成藥,多用于急性支氣管炎。
6.橘皮丸(《本草衍義》):橘皮、神曲、生姜。
7.陳皮煎(《中華外科雜志》4:362,1959):陳皮、甘草。煎后加酒服。
8.陳香散(張氏方):陳皮(去白炒)入麝香少許。
9.乳癰橘皮湯(經驗方):陳皮、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地丁草、白芷、甘草。
〔附一:橘核〕
〔來 源〕為橘的種子。
〔成 分〕各種橘核都含脂肪油、蛋白質、其苦味成分為黃柏內脂和鬧米林。
〔作 用〕
一、歷代經驗
有理氣止痛作用,主要用治小腸疝氣疼痛。 《日華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氣,腎疼。炒去殼,酒服良”。 《本草綱目》:“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本草備要》:“行肝氣,消腫散毒”。《醫林篡要》: “潤腎,堅腎”。
二、近代研究
1.止痛作用:臨床觀察有止痛消炎作用,常用治疝氣疼痛,類似于腸絞痛,睪丸炎及副睪炎等引起的腫痛。
2.解熱作用:橘核煎劑給家兔灌胃(10克/公斤)對實驗性發熱有解熱作用,但作用比安基比林緩慢〔4〕。
3.抑菌作用:橘核煎劑對結核桿菌有中度抑制作用〔4〕。
4.對內臟平滑肌的影響:橘核煎劑對家兔的腸及子宮有興奮作用〔4〕。
〔性 味〕苦,平。
〔功 效〕行氣止痛,消腫。
〔主 治〕疝氣疼痛,睪丸腫痛,乳癰,腰痛等。
〔臨床應用〕
1.疝痛睪腫:橘核主要用治疝氣疼痛,睪丸腫大或疼痛等證,類似于腸絞痛、睪丸炎、副睪炎、睪丸鞘膜積液等。單用有效,常配伍川楝子、海藻、昆布、桃仁、延胡,肉桂、小茴、吳茱萸、硇砂等,方例《橘核丸》、 《橘核散》、 《疝痛橘核煎》、 《橘柏丸》。此外,尚可用治腎虛腰痛,類似于腰肌勞損。常配伍杜仲、續斷、當歸、肉桂等,方例《橘核杜仲散》。
2.乳癰乳脹:橘核可以預防及治療乳癰,如初產婦乳房作脹或痛,或乳房結塊而紅腫熱痛,單用內服20~30粒有預防作用,乳癰已成可用橘核研細末,以25%的酒精浸調后外敷,干后即換有效。
〔用 量〕10~30克,丸散酌減。
〔用 法〕生用或炒后用。
〔禁 忌〕氣虛者不宜用。
〔附二:橘絡〕
橘絡為橘的果皮內經絡。性味苦平;功效活血通絡,化痰止咳;主治風寒濕痹疼痛,瘀血作痛,咳嗽痰多,胸痛等。臨床多用治風濕性關節炎及咳嗽胸痛;類似于肋間神經痛等,單用效薄,治胸痛常配伍延胡索、川楝子、三七、枳殼、郁金等, 方例《橘絡湯》。
〔附三:橘葉〕
為橘之葉。性味苦、辛、平。功效行氣解郁、散結,主治乳癰、乳巖、肺癰等。臨床可用治脅肋疼痛,乳房腫痛等。可配伍蒲公英、金銀花、青皮、瓜簍、白芷等,方例《橘葉瓜萎散》、 《消癰橘葉湯》,近代用治早期乳巖(乳癌)之乳中結核疼痛。多配伍瓜蔞、海藻、昆布、夏枯草、蜀羊泉等,方例《乳巖方》。此外,尚可用治肺癰,單用鮮者搗汁服。用量3~10克,鮮者100克。無積滯者不宜用。
〔附 方〕
1.橘核丸(《濟生方》): 橘核、 海藻、昆布、桃仁、海帶、川楝肉、厚樸、木通、枳實、延胡、肉桂、木香。
2.橘核散(《丹溪心法》):橘核、桃仁、梔子、制川烏、吳茱萸。
3.疝痛橘核煎(驗方):橘核、 荔枝核、小茴香、臺烏、青皮、川楝肉、吳茱萸夏枯草、海藻。
4.橘柏湯(驗方):橘核、黃柏、兩面針。
5.橘核杜仲散(《簡便方》):橘核、杜仲。
6.橘絡湯(驗方):橘絡、 郁金、 延胡、三七、川楝子、玫瑰花、枳殼。
7.橘葉瓜蔞散(《外科講義》成都中醫學院)、橘葉、瓜蔞、絲瓜絡、蒲公英、鹿角霜、金銀花、夏枯草、浙貝母、青皮、香附子、乳香、穿山甲。
8.消癰橘葉湯(驗方): 橘葉、 蒲公英、連翹、金銀花、白芷、當歸、地丁草。
9.乳巖方(驗方):橘葉、全瓜蔞、海藻、昆布、浙貝母、青皮、夏枯草、 瓦楞子、石菖蒲、棗皮、重樓、蜀羊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