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的時候,就準備開始學習自理了。當然,也是從心理上逐漸成長。獨立性呢,并不是一下子就表現出來的。堅持有效的方式,養成好習慣;對將來的進步和成長,是有幫助的。培養獨立性,就要走出家門開始。在幼兒園啟蒙階段,不少家長會帶孩子出去參與各種活動,培養孩子獨立做事,人際交往能力。在集體參與中,掌握角色。同時呢,能夠在模仿中,分享給家長。從基礎的生活中,在小事上鍛煉。有時候,孩子積極參與家務的時候,家長覺得孩子太小,或不能做;就讓孩子歇著,看著。這樣,孩子想要做事的時候,就會找父母來了。
家長帶孩子參與一些活動,不僅是一種鍛煉,更是成長的一部分。在小事上,能夠獨立做完。在學習上,孩子就能明白,該掌握哪些流程,按部就班,腳踏實地去完成。有的孩子,剛上幼兒園,就開始吵著回家,不想去了。對于家長的依賴,學會從身體到心理上,逐漸的適應和獨立。獨立呢,并不是脫離。而是,為了教孩子,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分享看法,幫助更多的人,一起進步和成長。這樣,就可以從中收獲快樂,取得順利。很多時候,做事不順利,就是為依賴性太強,為自己考慮太多;而不能幫助大家。大家是環境,幫助了大家,就改變了環境,環境就會幫助孩子。
獨立性呢,是要在事上練,才能形成。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是要靠循序漸進。陪伴呢,能夠給孩子安全感。但,獨立性呢,會讓孩子學習更有效率。家長呢,沒必要為此而擔憂。只要培養孩子的愛心,奉獻,互助就可以了。如果孤零零的讓孩子保持獨立性,反而做不到。如果能夠通過自己的活動,努力而幫助別人,不會感到孤單;相反,會變得更堅強。平時,家長和孩子一起的時候;也無時無刻,不在鍛煉能力,學習知識的同時,也不忘記保持習慣。習慣呢,就像一個容器;可以裝載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也可以有效地實踐。但是,習慣也是隨著環境的變化,在不斷地完善和補充。
只有靠腳踏實地,才能養成習慣。平時,沒有教過孩子,做事起來,也是半信半疑,對自己沒有信心。對自己沒信心,就不太容易融入環境。保持堅強,耐心和毅力;就能夠落在實處,不斷更新自己。而不是依舊,而不懂得圖新。環境發生變化,因為不適應環境,所以失去了自我。在做事上,能找到自我,就不會因為環境改變,感到迷茫而不高興。在學習中,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就不會亂了思路。和老師互動,就明白該講什么;在和小朋友交際中,就能懂得如何把握分寸;查漏補缺,取長補短。如何做呢,教會孩子正確方法的時候;家長也在事上練。比如,會做或說一件事,會分享給家長或其他小朋友。讓別人獲得溫暖,自己就擁有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