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璀璨明珠,自古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鐘愛和青睞。然而,近年來市場上涌現了一些無良藥商,他們為了追求利潤,不惜采用各種手段造假中藥,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的健康和權益。為了讓大家能夠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當前的中藥市場現狀,使消費者能夠避免購買到劣質或假冒的中藥,我們決定揭示藥商們常用的中藥材及中藥飲片的造假手段,同時揭露那些被藥商最愛造假的10種中藥。我們希望本文能成為您辨別中藥真假的有力助手,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剖析這一行業的黑幕。
在這種造假手法下,不法分子會根據一些藥材的外形創建模具,然后用其他低劣材料制造仿真藥材。例如,他們可能會使用淀粉和石膏粉來制造“冬蟲夏草”,或者使用塑料來制造“金錢白花蛇”和“珍珠”。更有甚者,甚至制造出“千年人參”和“何首烏”的假冒產品。這些假冒產品往往形似其真,但實則毫無藥效,甚至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該手法涉及將一些普通物品通過刀工、打磨、染色和縫合等技術手段改變其原有形狀,使其偽裝成名貴藥材。譬如,園參被加工后冒充為山參,麝香則可能被動物的內臟粉末和其他物質替代。此類造假手法嚴重誤導了消費者,使他們以為自己購買到了正品藥材。
這種造假方式涉及使用染料來改變一些物品或藥材的原始顏色,以此來冒充正品。例如,山茱萸可能被葡萄皮和顏料染制而成,而丹參則可能被添加棕紅色的染料來模擬正品的顏色。
熏制是另一種常見的造假手法,特別是對檀香這種藥材。不法藥商通常會使用無藥用價值的檀香邊材木塊或其他相似的硬質木塊,然后噴灑香精來模仿檀香的香味。
在這種情況下,藥商會將各種無效或有害的物質,如砂石、泥塊、塵土等混入正品藥材中。這不僅降低了藥材的效用,還可能給使用者帶來健康風險。
在購買和使用中藥時,我們需要特別警惕以下10種常被造假的中藥材。以下我們會逐一介紹這些藥材的造假手法和辨別真假的方法,以幫助您避免上當受騙。
1、茯苓:一些制假者會使用米粉進行加工,然后切成片來冒充真正的茯苓。
鑒別方法:將茯苓放入開水中煮,如果很快就變成糊狀湯液,那很可能是假貨。真正的茯苓通常不容易完全煎透。
2、當歸:切片的當歸很容易被摻雜獨活片。如果所購當歸片形較大、顏色較白、味道甘甜,那很可能摻雜了獨活。
防假絕招:購買未切片的當歸,使用時根據需要分別使用頭部、中部和尾部,這樣可以確保效果更好,同時避免了摻假的可能性。
3、菟絲子:偽劣者用蘇子替代真正的菟絲子。
鑒別方法:使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真正的菟絲子每粒都有肚臍狀的凹陷,而偽劣品則沒有。將其用水煮,真正的菟絲子會吐絲并變得黏稠。
4、五味子:制假者將未成熟的野生葡萄(產量較高)曬干后染色,冒充北五味子。
鑒別方法:北五味子通常呈圓球形狀,長條形較少,因此偽劣品的效果遠不如真品。
5、砂仁:上等的砂仁是陽春砂仁,制假者會摻入其他劣質的砂仁。
鑒別方法:陽春砂仁呈圓球形狀,長條形的含量較低,不符合砂仁的正常特征。
6、黃芩:偽劣者會將野外的樹根(通常較細)切段,然后染色,充當野生黃芩。
鑒別方法:真正的黃芩在用水揉搓后,顏色不會褪去,而偽劣品在揉搓時會使水變淡黃,最終藥材會變得堅硬如木棍。
7、三七:有些不良商家提取三七皂甙后,將藥渣曬干,制成假三七。這些假貨質地較為粉碎,斷面呈白色,藥材含量遠低于標準,因此效果大打折扣。
8、白術:白術可以使用土炒或麩炒,但由于白術含水量較高,經過炒制后會呈現焦黃色,斷面也呈現焦黃。然而,一些商家為了防止減輕重量,炒制不充分,然后用焦糖染色,表面呈焦黃色,但斷面仍然是白色,這種假貨的療效明顯不如正品。
9、西洋參:一些所謂的進口西洋參往往實際上是國產品。在市場上,價格相對較低的西洋參多為國產種植的,與進口品價格差距較大。
10、制首烏:制假者常將紅薯切成小塊曬干,然后進行加工,以冒充真正的首烏。這種假貨在咀嚼時會帶有焦糖味,實際上是紅薯制成的。
更可靠的方法是自己購買生首烏,使用黑豆汁小火煮2-3小時,然后在陽光下曬干(天氣好時僅需一兩天),這樣制得的首烏質量更可靠,效果也更好。
在選購中藥時,要特別小心,確保獲取優質的藥材,以確保療效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