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填詞章法(轉載)
初學者學習填詞時,應該初學者先選擇易填寫的小令,用一詞調多填幾次,熟悉后再用其他詞調。在有了一定經驗時,可試用聲律較寬的常用長調進行練習。總之掌握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原則,長期堅持,比較琢磨,經過一段時間便征服這一精美的古典藝術形式了。
一、填詞的基本程序:
1、立意:主體的感受,適合詞體表達者,將它化為情緒。最好選取生活中的特定場景,僅表現一點最優美的情緒,最深刻的印象,最真實的感覺。
2、選調:考慮所達之意與某詞調之聲情的吻合,而且要考慮內容的分量,看適合小令、中調或長調。
3、擇韻:各韻緣有特殊的表情作用。這須作者參考名篇,細心玩味,總結經驗,首先考慮用平聲韻 或仄聲韻,然后再考慮用哪個韻部。初學者最好選擇寬韻,即該部所收韻字較多的,避免選擇窄韻,即該韻所收韻字較少的。當然最好選擇你所熟悉的韻部。
4、謀篇布局:小令單調,因篇幅短小,不須考慮布局,填寫雙調應大致確定上片與下片主要表現什么,如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上片憶舊,下描述現實等。
二、章法
詞的章法多取法于詩,但由于要緊密配合音樂,又有著自己的特點。開頭、過
片和結尾怎么寫,可以說是詞的章法的核心。這里介紹幾種有代表性、有特色的
寫法。
(一)、起句
詞的起調、發端要“工”。要象園林的門扉,使人一推開便能窺見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覽無余,這樣才能引起一定要走進去、看下去的濃厚興趣。宋詞中有一些比較常見而又有特色的開頭:
1、造勢:開門見山,直陳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詞的主旨或概括詞的內容。單
從詞句上看似乎平淡無奇,實似引弓待發,往往筆鋒一轉,便如懸崖飛瀑,一瀉
而下。稱之為“造勢”。這種方法不單豪放派詞人指陳時事、言志詠懷時常常使
用,就是婉約派的抒情作品也不乏其例。
柳永是很擅長鋪敘的,他寫錢塘一帶壯麗景色和杭州繁華生活的名作《望海
潮》,便有一個似乎頗為平直的開頭:“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
華。”象散文一樣直陳而出,粗筆勾勒了全詞所寫對象的輪廓。接著鏡頭由遠而
近,寫全景、寫江湖、寫市廛、寫西湖、寫游客,便都有了一條貫穿的主線,使
讀詞者不能中輟。同時,作者先抹一粗筆,接著再皴染著色,精描細畫,吟出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樣精煉秀麗的名句,粗細
相映,韻味更顯豐厚。
有時開頭雖全用平常詞句,組織起來卻顯得奇特豪邁。如劉過的《沁園春》
(寄辛承旨):“斗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使入一讀便好象聽到了詞人
的朗笑,摸到了詞人的脾性。接著,筆鋒突轉,平空請出白居易等三位歷史人
物,傳聲肖形,借古人之言,表自己之志,全用賦法而帶有很濃的浪漫主義色
彩。如果沒有開頭那樣一個開門見山的起句,后文就會顯得平淡了。
2、造境:由寫景入手,先造出一個切合主題的環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敘
事,帶出詞的主體部分來。稱之為“造境”。
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起手先畫出一幅春江靜秀和平的風景畫——山前飛著
白鷺,水底游著鱖魚,多么自由而恬靜啊!這樣的開頭正是給下文以漁父自況的
作者出場造成一個典型的環境;作者也用這個環境寄寓自己要求超脫現實的思想
感情。
寫景為的是寫情,是蒼莽闊大還是靜謐偏狹,全由主題需要決定。同是寫秋
景,范仲淹的《蘇幕遮》寫的是羈旅思親,以“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
上寒煙翠”開頭,非常洗煉地描繪出一個寂寞、雕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產
生羈旅難熬、心情調悵的感覺。辛棄疾的《水龍吟》主題宏大得多,他的開頭是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多么廣闊的江南秋景,我們感到的是闊大
蒼郁而不是凄涼孤寂,因為只有這樣的境界才切合作者寬闊的胸懷,才包容得了
作者在詞中寄寓的那種壯志難酬的激憤。
3、造思:先設一問,或點出題意,或造一懸念,引入深思,使入急于要看下
去。然后以答語形式引出詞的主體。這是詞人常用的一種開頭方式,是渭“造
思”。有時,先用一個反問句,明退暗進,隨即把正意推出,有如引弓發丸一
般。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重無數。(歐陽修《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李清照《臨江仙》)
這兩段都是先用一個特指句開頭,說是“特指”,其實答案已隱含其中(煩惱
無盡,庭院深深),因而下文都不正面作答,而用腸斷、春歸寫出相思、悵恨,
用柳煙、霧閣象征深院濃愁,意境比直陳深了許多。
這種以問開頭的手法,比較適用于表達細膩的感情,但名手也能用來表現豪放
的精神。例如:
三十三年,今誰存者?算只君與長江。(蘇軾《滿庭芳》)
問語似乎平常,答語卻出人意外,一問一答特別顯得深情而豪邁。清鄭文焯評
他是以“健句八詞,更奇峰突出”。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辛棄疾《王樓春·戲賦云山》)
出語便很奇特,答語又故意含混,確能使人仿佛面對云峰,有神奇怪異變幻莫
測之感。
(二)、過片
如何過片:過片是詞特有的章法。什么叫過片?除小令外,詞都是分片的,而多數分為上下兩片。它們是表現同廠主題的兩個層次,其間必定要密切關聯。關鍵就在上下片銜接之處,即下片的開頭部分,稱之為過片。過去寫詞、評詞的人
是很重視過片的,特別強調“過片不可斷了曲意,須要承上接下”。( 張炎)
“承上接下”是個總的要求,要接得緊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為上。沈義父
《樂府指迷》說:“若才高者方能發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要
人們同時兼顧這兩個方面。
過片的具體作法千模百式,并無成規可循,常用的作法有以下幾種:
1、筆斷意不斷,上下緊相連。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兩種情況,一種
是意思雖上下緊接,但寫法上有明顯的頓宕,使人一聽便知是另起了一段。張炎
推崇的姜夔的《齊天樂》“庾郎先自吟愁賦”就是這種做法的典范。
“庾郎先自吟愁賦。凄凄更聞私語。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哀
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 西窗又吹暗雨。
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侯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豳詩漫與。笑籬
落呼燈,世間兒女,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這首詞是寫由蟋蟀的鳴聲而引起幽思的。詞有序說明作詞的緣起:與張功父會
飲,聞壁間有蟋蟀鳴聲,乃相約為詞。功父先成,辭甚美。姜夔則“徘徊茉莉花
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亦得此”。詞的起句就是呼應詞序的,突出了一個
“愁”字,也是全詞情調的總括。聽功父之詞已有愁思,更何況又聽到蟋蟀那象
私語般的凄清的鳴聲。這樣,作者一開篇便把愁思與蟲聲緊結在一起了。接著,
作者以尋聲探索過渡,轉入對蟋蟀悲鳴的刻畫。他用機杼聲、暗雨聲、砧杵聲、
絲竹聲,細致八微地比況蟲聲,又由這蟲聲聯想到思婦無眠,候館迎秋,離宮吊
月,突出一種孤獨、思念的感情,由此回憶到兒時的呼燈灌穴,捉蟲為戲。兩相
對比,越感到幽思無限。這一切部是連綴直下,很難截然分開的。而作者卻卻十
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為過片。前片尾句已經說到“夜涼獨自
甚情緒! ”在這凄冷的寒夜中獨自一人聽秋蟲悲鳴已經感到難以忍受了;豈料西
窗外又傳來隱隱約約冷雨敲窗的聲音!一個“又”字,既把上下片緊緊地連接起
來,又使之明顯地劃成兩段,手段確是不凡的。
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也同樣精采。作者先寫低頭看著那郁孤臺
下飽含著千千萬萬宋代難民血淚的江水,然后寫舉頭北望故都,叢山蒼莽遮斷了
關切的目光,上片就結束在“山”字上( “可憐無數山”)。接著,下片又從
“山”說起:“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由青山又回應到江水。這兩“山”
相連的過片,銜接得那么緊湊而節奏又多么分明!
2、異峰突起,對比明顯。過片處十分鮮明,看上去,好象上下片說的是兩件
事,仔細一看,才發現整個的意境、感情、氣脈是完整貫通的。這樣的過片,峭
拔險峻,跟上片結句有個明顯的對比。辛棄疾的《水龍吟》( 過南劍雙溪樓)就
是個較好的例子。
“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斗牛光焰。我覺山
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
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老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
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上片寫作者俯視劍溪,幻想取出神劍,以實現殺敵救國的壯志,卻受到當權者
的阻撓。上片結句“風雷怒,魚龍慘”,情調是很蒼涼的。可是過片處卻出現了
一個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峽束蒼江對起”,一下子把人的視線導向峰頂,接
著吐出了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上片以詠志起首而結于悲憤,下片以抒憤為主而
起于激昂,界線分明,以對國家無比關切而又無能為力的激情貫穿起來。
3、上下連貫,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
過片為橋,下片首緊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貫通一氣。如: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
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鬂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
淚對宮娥。”(李煜《破陣子》)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下片哀訴今天囚虜處境的凄涼,一今一昔,一正一
反,對比是很鮮明的。過片處,上片以過去連干戈都不知為何物作結,下片以突
然間作了敵人干戈下的囚虜起首,互相呼應,連得又緊,轉得又急,自然親切,
使人感動。陳與義的《臨江汕》“憶昔午橋橋上飲”情況近似。上片追憶南渡前
在西京洛陽過的瀟灑歲月,下片抒發如今偏居江南一隅的惆悵之情,而以“二十
余年成一夢”作過片,承先啟后,而且定下了全詞比較消沉的基調。
呂本中《采桑子》是又—種類型: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
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上下片一正一反,沒有明顯的過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復,實現了上
下片的聯系與區分。
4、一總一分,直接過渡。上下片一總一分,其間往往沒有起過渡作用的句
子,格式本身就決定了上下片既是整體又有區別的關系。
例如趙企的《感皇恩》詞,寫別情,上片總寫,下片一句一層,分四層寫離恨
的原由。從而,將別離時人們的心理狀態,描摹得淋漓盡致。
5、有問有答,上下相接。李孝光《滿江紅》,上片尾句作“舟人道:'官依
緣底馳驅奔走?’”下片首句說“官有語,依聽取”,直問直答,比較少見。李
清照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可以歸入這一類: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浯。殷勤問我歸
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
另一種是,上片尾句以問句作結,而下片雖未直接回答,但內容實際上是就問
題而發,呼應上文的。這種寫法比較多見。如:
“華鬂星星,驚壯志成虛,此身如寄。蕭條病驥。向暗里,消盡當年豪氣。夢
斷故國山川,隔重重煙水。身萬里。舊社雕零,青門俊游誰記? 盡道錦里繁華,
嘆官閑晝永,柴荊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際付與何人心事。縱有楚柁吳檣,知何
時東逝?空悵望,膾美菰香,秋風又起。”( 陸游《雙頭蓮·呈范致能待制》)
上片慨嘆“壯志成虛,此身如寄”,深戀故國而飄落萬里,結句含淚設問:舊
日的同志們已四散飄零,青年時在故都的慷慨激昂的斗爭生活還有誰記得嗎? 下
文沒有正面作答,而是又把筆鋒轉回到個人理想抱負無法實現的苦悶,用“盡道
錦里繁華,嘆官閑晝永,柴荊添睡”作過片。其實,這正是另一種回答方式:在
這樣一個但求茍安而無所作為的環境中,誰還可能實現當日的懷抱呢?
辛棄疾的《水龍吟》(為韓南澗尚書壽)也近于此。他上片在抨擊南宋那幫權貴
茍安誤國的罪行的同時,提出了“誰是真正能力挽狂瀾的人? ”(“幾人真是經
綸手?”)“完成平戎事業才是讀書人值得自豪的大事,你們懂嗎?”(“算平戎萬
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兩個問題。下片沒有直接答復,卻以“況有文
章山斗”起句,對韓南澗發出了一連串的贊譽。這實際上就是對上片問題的回
答:韓南澗就是能力挽狂瀾的“經綸手”,就是懂得平戎是大業的“真儒”。
(三)、結尾
一首詞結尾是很要緊的,它往往是點睛之筆。尾句要能收住全文,又能發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詞人們非常重視它,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別下功夫。姜夔說:“一篇全在尾句,如截犇馬。”煞尾好象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駿馬一樣,沒有力量行嗎? 他總結了幾種結尾的情況和方法:
1、“詞意俱盡”,點明主題。“所謂詞意俱盡者,急流中截后語,非謂詞窮
理盡者也。”
劉克莊的《玉樓春》(戲林推)全首八句,若單看前六句:“年年躍馬長安市。
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錢換酒日無何,紅燭呼盧宵不寐。 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
玉人心下事。”似乎只是在寫忘了國家安危而沉浸于青樓酒肆的文人生活,沒有
多大意義。然而,作者在詞的結尾突然推出了“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
淚。”兩句,深刻犀利,使人猛醒,前面六句也有了著落。作者用尾句點明主
題,告訴人們不要沉醉于頹廢的生活而忘記了統一祖國的大業啊!
2、“意盡詞不盡”,余味無窮盡。“意盡于未當盡處,則詞可以不盡矣,非
以長語益之者也。”
有的詞也是在結尾處點明主旨,但寫得不這樣外露。他們用形象說話,顯得感
情更深更細。例如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全首都在以楊花比
離人,寫得非常細膩纏綿,處處寫花,但始終未出“離人”二字,直到結尾,說
到被風雨擊落的楊花化成了塵土,溶八了流水以后,才筆鋒一轉,說“細看來,
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點破了題旨,使人感到余味無窮。
3、“詞盡意不盡”,耐人尋味。“非遺意也,辭中已仿佛可見矣。”
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更加含蘊沉郁。作者始而痛惋人民的苦
難,繼而表白統一祖國的急切希望,最后卻說“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暮色籠罩中的大江雖然正使我苦悶,深山中卻傳來陣陣“不如歸去”的鳥鳴。解
這首詞的人,都說這結尾是消極低沉的,是作者孤獨苦悶心情的流露。其實其中
還有積極的一面。他雖然感到國勢垂危如日薄西山( 江晚)不免惆帳,但時刻不
忘收復舊土,重返故園,那深山中傳出的“不如歸去”的呼聲,就代表著作者和
去國離家的人民的共同心情。
4、“詞意俱不盡”,余意更深邃。“不盡之中,固已深盡之矣。”
賀鑄《橫塘路》用問答方式結尾:“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
梅子黃時雨”。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煙草、風絮、梅雨,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
題,很耐人尋味。韋應物的《調笑令》( 河漢)結尾“離別。離別。河漢雖同路
絕。”與開頭“河漢。河漢。曉掛秋城漫漫。”緊相呼應。柳永《雨霖鈴》(寒
蟬凄切)以深情的問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作結,余意深遠,這些
結尾都是很有特色的。
因此一首好詞,開頭、過片、結尾是一個整體,必須合起來品味,才能知道它的妙
處。
創作技巧很多,但對初學者而言,要想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靠自己摸索是不容易的,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總結古人的經驗、訣竅,為我所用。
清初無錫詞曲家顧彩較早地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幾可幾不可」的要訣。其(草堂嗣響例言)列舉云:
“善為詞者:命意欲高,亢激不可。選語欲麗,雕琢不可。
措辭欲近,俚俗不可。設色欲鮮,堆砌不可。
下字欲雋,纖巧不可。言情欲深長,淫褻不可。
吊古欲慷慨,咆哮不可。詠物欲精細,穿鑿不可。
贈答欲婉摯,率直不可。寫景欲清新,平弱不可。
擬古欲镕化,蹈襲不可。全意欲貫串,敷衍不可。
押韻欲穩當,強協不可。短調欲簡警,庸談無奇不可。
長調欲頓挫,頭上安頭不可。至于用字犯重,當避則避,有意而犯,無妨也。”
這簡直像一部創作秘法大全,天羅地網,恢恢不漏,但如果真按這方法操作起來,那里還知道怎么下筆。唐宋人大概不會理會這些「可不可」。不過,對于明清以后,特別是今日許多詞人,這些忠告還是很有用處。正如學生描紅,雖條條框框極多,但卻是必不可少甚至是決定性的下一步。禁忌與要訣,其用大概如是。
詞的結構:
一、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遞進模式
寫好一首詞,首要考慮的便是詞的結構,也即詞的每部分應該安排什么內容。好的結構能夠使人始終在你營造的意境里,跟隨著你的句子流轉,能夠有效的引起讀者的共鳴。不過詞曲之道,并非遙不可及,所謂好的結構,只要是你稍稍注意就可以做到。
結構通常是針對中長調而言的,小令因其篇幅短、用筆少,不需要過多考慮結構的問題。一般而言,小令通常在三四句話內就完成了意思的表達,因此常用來描寫某個特定的場景、某個瞬間的心理,其用語相當言簡意賅。因此對小令來說,要的是快進快出:起句要能使讀者迅速進入你的情感,結句則要意在言外、重筆點題,萬不可講意思說盡,要使讀者讀罷仍能情思繚繞。如溫庭筠的名篇《望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起句便將狀態地點點出,寥寥數字就勾勒出全詞的概況,而結句“腸斷白蘋洲”有愁有恨,又精煉自然,故能引人遐思。要特別指出,起句勾勒,貴在點出最重要的信息,就如同一副畫,你要在一兩句描繪完整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寫的是你在看這幅畫時第一眼關注的東西,你最先關注的也是讀者最容易想到的,至于畫的部分讀者能夠自行填補,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如前面所寫“梳洗罷,獨倚望江樓”便點出了整幅畫最引人注目的點,至于江什么樣、遠處山際天邊等等能夠自然而然的在讀者腦海中浮現。而初學者往往在這里糾纏不清,生怕別人看不明白,用很累贅的語言描述,讓人看了頓覺乏味。
所以寫小令起句要精煉,不可鋪陳渲染,比如用小令寫春歸,首句直接點題說春去即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例如選用《憶江南》來寫春歸,首句即可寫“春又去”,直接自然,以下三句用來分別從二到三個點來刻畫傷春情緒,最后結句用深情或者幽景句結束,轉承自然。舉個例子如“春又去,空剩瘦花枝。一點凄風吹恨淚,幾回寒雨到愁眉。醉里問君知?”
對中長調而言,則需要謀篇立局,以使全詞讀來一氣相承、貫通流暢、跌宕淋漓。這里我們以上下兩片詞為例。
詞作中最為常用的結構是上景下情式。這種結構是人們最熟悉也最易理解的正向直線模式,也方便作者安排鋪陳。就上片寫景而言,初學可以用并列模式,描寫多個與主旨相映的多個情景,最后輔以總結式的結句來收束上片。進階則可以用遞進式,起句寫景平起,感情蘊住不言,然后逐句逐句地慢慢在景中蘊情,調子逐步地上揚,然后以情句收束上片,從而自然地過渡到下片。下片抒情則不可平鋪,對初學而言,比較好的方法就是有意識的安排一點轉折在里面。如寫悲情,可以在下片情起用平或用抑,中間極盡情感宣泄、汪洋肆意,結尾處再次用抑,從而形成跌宕起伏的情感波動,最易打動人心。
這里需要注意上景下情須或者相互補充,或者景為情鋪,不可上下脫離,各執一詞。上片樂景則下片樂情,上片悲景則下片悲情。偶有反襯尚可,但要能夠自圓其說,能夠逆轉地回來,比如寫內心傷悲,先鋪了兩句“蝶戲蜂游、鶯歌燕語”,可以作恨恨語“空嘆息,不知心中苦”,即可將其融合在詞中;再如“東君不識離人意,棹頭吹細柳。奈何心底苦,欲訴無人說”。在上一講談意象時,我們可以看到多數的意象都是普遍適用的,既可以表喜又可訴愁,正所謂人喜物喜、人悲物悲。
二、對比模式、時間模式
對于兩片之調,容易發現其上下片往往是一樣的,即便有出入,也出入甚微。由此可知還可以用對比的方式來安排全詞,最為典型的便是上片寫當年、下片寫如今,過渡自然,脈絡分明。比如辛棄疾的《丑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該詞是一個很好的范例。上片單寫少年時候不知愁而強說愁,下片單寫現在盡知愁而難言愁,中間不假過渡而過渡自然。這其實按時間順序的一種模式,也即選取一個點作為分界點,上片敘述這個點以前的事情,下片敘述這個點以后的事情,選取的這個點便是你詞的轉折點。上面說的對比式結構,便是用過去來對比現在,從而更加凸顯現在的情感,使得現在的愁或喜更富有立體感和感染力。
既然按照時間可以從古到今,自然也可以反過來。只是我們寫詞都是為了表達現在的情思,那么我們只需要做小小的改變。比如上片鋪陳現在的愁思,在下片開始用常憶當年等引起對往日的回憶,然后展開對往昔的美好回憶的描述,在最后一句再逆轉到當前,對比之下,現在的愁就深入讀者內心了。最后的這個逆轉是很容易做到的,可以用你情景的某一個事物即可轉回,比如你倚欄回憶,從黃昏時寫起,在結尾用一個“月華初上”或者“晚風忽起”便可轉到當前。
與對比式寫法類似,我們也可以遞進地安排全詞的結構,這樣我們選取的上下片的分割點便是全詞的遞進點。比如壽詞是宋詞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個簡單的寫法便是上片回憶當年的能力成績,下片寫老了以后仍發光發熱,從而全面立體地褒獎要賀壽的對象。舉個例子,如應景寫賀黨詞,我們以建國作為分界點,上片寫過去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建立新中國,下片寫建國以來黨領導人民建設祖國,上下片合起來相互映襯,層層遞進,凸現主旨。
以上對比式寫法和遞進式寫法都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這是按照人們的思維方式來安排的。其實我們還有其他安排全詞的方式,比如說當詞的內容和空間位置有關時,我們還可以按照空間位置來安排詞的敘述,如從遠至近、從內至外、從高至低、從東到西等,但不要東一棒子西一榔頭,打亂原有的順序。
(三)、順逆、錯綜模式。
如果從詞的結構意義來考慮,就有了“順逆”與“錯綜”之分。以時空順序、邏輯關系等來布局謀篇,叫做順,反之為逆。多重時空交錯的結構,叫“錯綜”。
1、順
a、先昔后今:人的生命本體以時間的方式存在,文學是一種關于時間的藝術,從時間的流程來看,當然是從昨天到今天,從過去到現在,寫作往往就隨著時間的步伐勇往直前,寫成了順流而下的“流水狀”。如上文所舉李煜的《破陣子》和陳與義的《臨江仙》,都是從憶昔開始,到如今完全不同于昔日的生活。此類詞作,往往是說今非昔比,過去總是美好的,現在總是哀傷的,無限的傷感和悵惘在對比中不言自明。
b、從內到外:從空間的位移來看,一般的順序是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層次分明。比如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先寫室內菊愁蘭泣,再寫羅幕外燕子雙飛,明月穿戶,下片轉到獨上高樓望遠,從內到外,層層寫來,脈絡清晰。空間場景在轉換,境界越來越擴大,從而豐富了詞的內容。
c、由景及情:這種寫法在宋詞里最常見,是很省事的套路。如上文所舉的例子中有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上片純寫落寞秋景,下片抒發懷鄉之情。秦觀的《滿庭芳》(山抺微云),上片寫景為主,景中含情,微云抺山,斜陽歸鴉,下片以換頭“消魂”二字直起抒情,以下情感的抒發便一發不可收,滔滔汩汩,無限傷離之情溢滿紙外。
d、前因后果:從邏輯的關系來看,正常的順序是由因至果、由分到總、由特殊到一般。比如李煜的《清平樂》(別來春半),一起筆就告訴別人,這首詞就是寫離別相思的,因此,就下來就展開對別情的細膩描述。因為別,所以苦。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
2、逆
a、先今后昔:這類撫今追昔的詞,比較常見,往往用“因念”“猶記”等 有明顯標志的詞語,表示時間由今日轉換到過去。如晏幾道的《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上片寫夢回酒醒后的落寞感傷,不由得想起去年春恨,下片“記得”二字領起過去與歌女小蘋歡聚的情景,表達了對舊情執著難忘的深情,過去與現在的苦樂對比也表明了世事的滄桑變化,令人悵惘不已。傷近,是文學 的一大母題,多愁善感的宋詞尤其喜歡“向后看”。
b、從外到內:如晏殊的《踏莎行》(小徑紅稀),上片寫外景,郊外小徑殘紅稀疏,原野上芳草萋萋,空中飛絮濛濛,樹陰中隱隱現出樓臺。下片寫內景,遼落中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裊裊,時光在靜謐中悄悄流逝,愁夢酒醒,斜陽滿院。由外而內,詞序井然。
c、由情及景:這種方式也很普遍,詞人用得很嫻熟。比如張先的《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上片寫午睡醒來后的愁情,下片純寫月下靜謐的境界。
d、前果后因:先說結果如何,再步步追尋原因,倒戟而入,逆流而上,新穎別致。如周邦彥的名作《夜游宮》:“葉下斜陽照水,卷輕浪、沉沉千里。橋上酸風射眸子。立多時,看黃昏,燈火市。古屋寒窗底,聽幾片、井桐飛墜。不戀單衾再三起。有誰知,為蕭娘,書一紙?”一路上寫水面暮景、立看燈市、古屋葉飛、無眠夜起,按時序閑閑寫來,不知詞人到底有何心事?到最后三句才抖出謎底:“有誰知,為蕭娘,書一紙?”原來都是一封情書惹的禍。再回過頭看前面,就覺得那些話有了著落、有了深意,通篇便染上了情的光彩,更覺細膩委婉,沒有一句廢話,前面的結果描寫用的是“層層加倍寫法”。試想,如果把原因先說了,再說如何如何的煩惱,就沒有這樣的吸引力了。詞人只是巧妙地換了一下順序,詞的魅力就增加了幾分。
3、錯綜
一般來說,小令短小,可供詞人騰挪的舞臺不大,因此詞中的時空順序、邏輯關系的變化比較簡單。慢詞長調的篇幅長,詞人正好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他們常常通過回憶、夢境、聯想、幻覺等手法、造成時間、空間的多重交錯,轉換跳躍,收到頓挫變化、回環吞吐的藝術效果。
柳永善作慢詞,但他的章法結構一般是順流而下,從頭到尾,娓娓道來,是一種單方向的直線型結構。李清照的長調也基本如此,有時也多一兩個波折迂回,比如《永遇樂》(落日熔金)由現在的元宵節,情不自禁地回想過去在中州的元宵佳節,最后又閃回到如今憔悴的元宵節,是比較常見的今-昔-今的三段式結構,有兩次跳躍,但還是比較簡單。時空跳躍交錯、復雜變化,莫過于周邦彥、姜夔、吳文英。如周邦彥的代表作《瑞龍吟》(章臺路),詞分三疊,由第一疊的現在,第二疊轉到過去,第三疊撫今追昔,先說今,再猶記過去,然后回到現在的探春。多次從容地輾轉于過去、現在之間,時空交錯,極盡頓挫變化。《蘭陵王》(柳陰直)的時空跳躍更急促更頻繁,今昔反復回環,層層渲染,如同游走在中國古典園林,備極吞吐曲折之妙。吳文英的長篇巨作《鶯啼序》,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為寫詞煞費周章,多方出擊,詞作的章法結構多是多條小徑交叉的環線型、立體型的結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小漁村17期詞班第二十六講.doc
詞的章法
宋詞的章法淺談
(2)宋詞淺說
雙調小令上下片的寫法手法以及詞的開頭結尾過片寫法
填詞技巧(七):詞的結構模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祁连县| 盐池县| 平度市| 德州市| 龙泉市| 饶平县| 托里县| 鸡泽县| 民权县| 安化县| 宝鸡市| 万全县| 定州市| 河津市| 讷河市| 庆安县| 泰来县| 靖州| 晋州市| 灵寿县| 陆良县| 会东县| 浦北县| 赤壁市| 长乐市| 厦门市| 临潭县| 阿坝县| 固始县| 卢龙县| 聂荣县| 永顺县| 来安县| 滦南县| 秭归县| 凌海市| 洛川县| 栾川县| 阳曲县| 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