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從唐五代興起,而盛于兩宋,由小令到中、長調慢詞,其風格、手法多樣。大抵早期多呈大方自然、雋朗高秀,后期趨向精嚴凝煉、綺密深沉,詞至末流,漸乏生氣,對砌涂飾,甚至纖巧輕薄,遂淪為小眾文化,并脫離了音樂,為元曲所取代。因此,清末民初詞家要標舉“重、拙、大”的主張,以求振興詞學。
這里要提一下格律派的重要詞人,如清真(周邦彥)、二窗(吳文英、周密)、碧山(王沂孫)等人,音律謹嚴(有協四聲之說),語言工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形成曲折回環、渾厚縝密的風格,但缺點是形式至上,詠物華麗堆砌,比較晦澀,宋張炎評為:“如七寶樓臺,炫人耳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這其中,個人較喜歡白石(姜夔)的空靈含蓄、立意悠遠。
了解詞史,有助于我們學詞,下面就其章法寫作略作探討:
一、 詞牌選用
詞牌大體已規定了作者基本的感情,標題可有可無,可用首句代題(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亦作“大江東去”),或加小注。相對來說,詞牌比詞題更重要,選擇詞牌往往不是看其名,而是選擇其聲情,以更好地表達作者的創作感情:或細膩輕揚、或激越豪放、或幽怨凄涼...
如《滿江紅》、《念奴嬌》適合調子較高、感情激烈的內容,韻以入聲為主;
《小重山》、《一剪梅》適合感情細膩、凄清孤寂的內容,多用平韻。
切忌顧名思義,如《千秋歲》,本凄涼之調,黃庭堅用以吊唁秦觀,后人沿用,祝壽則不宜;
又如《賀新郎》,詞調慷慨激昂,不宜為祝賀新人之用。
我們創作時要有所了解,多查找前人同牌作品,以作定奪。
二、上下片
詞大多雙調(單片、三、四片詞在此不作說明,可參考下面論述的起結),即分上下兩片,其各自有相對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共同構成完整篇章。
作詞,要意在筆先,統籌全局,有層次、有脈絡,一氣流貫,上下片相依相成,上片不要將意思說盡,給下片留有發展、申述的余地;下片要對上片加以擴展、延伸,開拓意境,深化主題。
上下片忌重復糾纏,情緒、節奏、氣氛可起伏張馳;亦可一唱四嘆,反復回旋,但應屬同一個基調,要和諧統一。
具體手法舉例如下:
1、 上景下情
符合因景抒情的思維規律,為常見藝術手法。如《玉樓春·春景》(宋·宋祁):“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上片寫春光美好,下片寫自己因平時歡娛少而想到及時游樂。
長調如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上片寫登樓所見蕭瑟秋景:暮雨、霜風、殘照、紅衰翠減...下片寫自己羈旅的愁苦,對家鄉和佳人的懷念。
此外,李煜的《相見歡》、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也類似。
上情下景的較少,如張先《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2、上昔下今(或上今下昔)
如辛棄疾《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上片追憶青年時代抗金南歸,下片寫至今報國無門的苦悶。
又如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上片寫去年元夜與情人歡會的歡愉,下片寫今年此日的孤獨悲愁。
另晏幾道《臨江仙》為上今下昔寫法:“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上片寫今獨居樓臺之孤,引起舊日回憶,下片寫與情人初見情景。
3、上起下續
上片開端,寫前一階段事物,下片承接發展,寫后一階段事物,如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以時間先后為線,寫出了一幅農村的風景畫。
4、上問下答
如黃庭堅《清平樂》:“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上片問春歸何處?下片回答無人知曉,表達了一種惜春之情。
5、上外下內(或上內下外)
如晏殊《踏莎行》:“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上片寫郊外,下片寫簾內。
又如周邦彥《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殘,轣(lǐ)轆牽金井。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棉冷。 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闌干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上片寫屋內未別時,下片寫門外執手送別。
6、上下相反
如呂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此外,還有上去下來、上晝下夜、上虛下實、上密下疏等等,可自行總結分析,大抵兩兩對照,情景交融,亦可依次敘述,曲折頓挫,層層深入。
三、起結
詩詞有所謂“鳳頭、豹尾”之說,宜起如爆竹,結如禪鐘,突然而來,悠然而去。開頭原則上要開門見山,引人注目,振起全篇;結尾要神完氣足,有力度、深度,余味不盡。
1、開頭
具體方式很多,寫景、寫人、敘事、抒情、議論、設問、反詰、追憶、交代、比興等等,不一而足,總之要有利于內容的表達和主題展開,吸引讀者。
(1)景起為多,由景而入情,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以景渲染傷離別的氣氛。
(2)情起,直抒胸臆,如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用情語發端,置景于后,以領起慷慨激昂的情懷。
(3)事起,常采用回憶,構成今昔對比,如辛棄疾《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余者不再一一列舉,從略。
2、結尾
講究意留言外,句絕而意不絕,人云:“一篇全在句尾”。
(1)景結,寫景、敘事、抒情等,均可景結,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悠遠,更富余味。如李白《憶秦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悲涼雄闊,千古興衰,皆寓其中。
(2)以敘事、描狀作結,如歐陽修《南歌子》,其前寫女主人公裝飾、弄筆、描花等等,尾句:“笑問雙鴛鴦字、怎生書?”借鴛鴦成雙來吐露情意,是人物的傳神寫照之筆。
(3)以抒情結尾,亦較為普遍,往往是全詞思想感情的集中、升華。如李煜《相見歡》“...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蘇軾《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以喻結,如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外,結尾也有議論、發問、感嘆、對比等多種形式,總之要注意扣題點題,照應前文、開頭。雙調有兩結,上結要如奔馬收韁,欲止而不止,以便下片繼續開拓,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上結:“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四、過片
即下片開頭,為上片銜接處,一般在此換意,但又不能斷上片詞意,略相當于詩中的轉句。詞家有所謂:“嶺斷云連”、“水窮云起”。
1、承上啟下,橋梁作用,如辛棄疾《鷓鴣天》:“...追往事,嘆今吾...”
2、轉新意,如周邦彥《蝶戀花》,上片寫人早起,過片“執手霜風吹鬢影”轉分別。
3、作對比,如歐陽修《生查子》上片寫去年,過片寫“今年元夜時”。
過片須意脈貫通,藕斷絲連,詞之優勝,與過片吞吐之妙有關。
五、轉折
詞以婉約見長,須含言外不盡之意。長調更宜曲折回旋,造成波瀾起伏之勢,并注意轉折頓挫。如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者因中秋而生上天之念,但又恐高處不勝寒,不如留在人間起舞弄影,可人間又長夜無眠,心念兄弟天各一方,不得團聚,明月為何偏又常圓,對人嘲弄,可又再轉念月之陰晴圓缺千古不變,與人之悲歡離合相同,故又自我寬慰,最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層層轉折,越轉越深。
六、個人體會
以下略舉習作數例,簡單談一談自己寫作時的想法:
訴衷情
江邊夕照影西斜,風起動裙紗。無言執手相顧,羞上臉邊霞。
從別后,望天涯,暮云遮。一般光景,兩樣心情,三弄梅花。
這首小詞筆者采用上昔下今的寫法,上片回憶過去與伊人相會的場景,下片寫別后的情形,轉寫自己落寞的心情。
卜算子·葫蘆
黃葉已蕭蕭,猶掛斜陽樹。占得西山自在秋,閑看云來去。
莫笑腹中空,能納乾坤住。水月松風別有天,忘了人間苦。
這首小詞筆者采用上外下內的寫法,并用擬人手法,上片寫葫蘆的外在神態,下片借壺中天的傳說,對內涵加以拓寬。
浣溪沙
天外虹橋隱翠微,東風吹處暗香隨。黃昏細雨落花飛。
流水終催春色去,行云難付夢魂歸。雙魚錦字已成灰。
這首小詞筆者采用上景下情的寫法,上片寫春暮之景,下片以景抒情,懷念舊人。
——(完)——
熱愛詩詞,回歸本質
(圖片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