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狙擊體系發展都犯下了那些錯誤?
作者:候知健
從第一次出國參賽大敗而回,到如今少數的幾只種子部隊能在世界比賽中摘金奪銀,至今不過十幾年的時間。這一方面證明了中國人并不缺射擊上的天賦,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值得思考的問題:過去我們曾經犯下了那些錯誤,浪費了多少時間?
一:過度刻板教條的追求兩百米內硬功夫,解放軍錯過了20多年的發展時期
如同其他國家一樣,我軍在四十年代以后得出了一條重要結論,絕大多數步兵的開火距離在戰場上都很短。這種經驗總結很快轉化成了我軍軍事訓練和作戰思想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話:步兵要練好兩百米內的硬功夫。這句話本身當然是對的,實際上這也是各國對于二戰經驗的普遍總結。
自AK47以來,配備給絕大多數步兵的主力步槍,對此優化的好的都大獲成功,反之則臭名昭著——比如越南戰場上的M14步槍。但是國內由于缺乏廣泛接觸國外槍械發展的機會,而且對于“兩百米內硬功夫”的遵循過于刻板和教條,以及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社會動亂背景,都使得國內完全沒有發展遠距離精確射擊步槍系統的意愿。
單純從技術角度來說,我國在79年以前并不是沒有發展狙擊步槍的基礎。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曾經大量裝備我國直到建國以后,這種槍的精度在二戰期間是相當好的,而且還有著很大的優化提高空間。
假設當時真裝備了這樣的莫辛納甘狙擊步槍,和當時同期的美軍M40步槍相比,雖然精度和光學性能(看多廣、看多遠、看多清楚)有差距,但卻能夠提供比較接近的作戰能力。尤其重要的是,精密測距因為對士兵要求較高(最低需要初中級別的幾何知識),它的及早普及,能夠加快推動狙擊手培訓體制的專業化,而這正是我國最近幾年才開始著力的事情。
二:從過度保守到過度激進,88狙全面超越國內工業基礎
對于狙擊體系的長期漠視,使我軍在1979年面對接受蘇軍援助培訓、又和美國打了十幾年戰的越南狙擊手面前,付出了非常沉重的犧牲代價。在一線部隊的強烈要求下,國內迅速仿制了繳獲的蘇制SVD狙擊步槍;隨后又配發全軍,徹底改變了我軍步兵的作戰和裝備體系。
SVD步槍
然而國內對狙擊領域一直欠缺基礎研究和理論儲備的短板,很快就在SVD步槍的仿制定型過程中暴露了出來。因為摸不透SVD步槍的真實性能水平(繳獲的SVD槍況差、未配備專用彈),沒有獲得該槍的完整附品和使用規范;沒有學習蘇軍的體制,建立起相對專業的狙擊手選拔和培訓體制等原因,仿制的79/85步槍無論是實際性能還是裝備使用表現都顯著低于蘇聯/俄羅斯軍隊。
對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彈道一致性試驗也是采用單發武器發射,且規定密集度較好的槍彈裝配于單發武器”的規范標準,國內甚至只能說“我們沒有仔細地研究這種試驗方法的理論依據”。指導理論上的缺失,使88狙擊步槍不僅沒有能補全79/85步槍時拉下的功課,反而進一步走上了歪路。
這一方面最好的教訓就是美國,美國在越南打了十年,M21和M40步槍上都是3-9倍的變倍瞄準鏡。打完戰后,70年代末到80年代就在M40A1和M24狙擊步槍上開歷史倒車,換了新的固定10倍瞄準鏡。
在21世紀以后,以79/85和88狙擊步槍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狙擊體系,在與國外的比賽交流中輸的一塌糊涂。這是一件好事,至少我們不用像1979年那樣在戰場上付出血的代價來學習。
伴隨著國外訓練思想和裝備的引入,國內的新的俗稱26式的CS/LR4栓動式高精度狙擊步槍也被研制出來并被廣泛裝備。雖然它目前價格偏高嚴重,性能也不能說讓人滿意,但至少大方向是走對了的。然而回過頭看看,如果當年愿意付出足夠的重視,我們本不用走如此多彎路,拖延如此多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