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重讀孟子的《魚我所欲也》,讀到嚴密的推理,深刻的論點,心里怦然所動,有一種欲說不能的感覺,即把自己所思形諸于文。
《魚我所欲也》是《孟子·告子》中的節選。其意思是說,人生是有選擇的。人生最大的選擇就是生與義。這里的“生”可以理解為生存,生命,生活;這里的“義”,在儒家思想里面是“宜”,可以理解為應該,或者說是意義和價值。在生與義面前如何選擇?是選擇茍且活著,還是追隨遠方,自古以來,都是擺在很多人面前的困惑。作為以仁愛為核心思想的儒家,自然是選擇舍生取義。人生不是簡單地活著,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對于這個人生命題,孟子進行了周密的論證。
有所失,才有所得,有所舍棄,才能有所成全。孟子說,面對魚和熊掌兩樣好東西,讓你選擇,很難!因為面臨好東西,很多人都想兼而取之。但倘若真的要二者取一,一般人都能分出輕重,舍棄魚,選擇較為貴重的熊掌!
如果生和義之間選擇呢?兩者都好,我們既想好好活著,又想賦予活者以意義。但倘若真的要你二者取一,你該如何選擇呢?如果,你認為生命高于一切,人生就是為了活著,那就很容易摒棄“義”而不取;如果,你認為人生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人生應該做點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在二者抉擇之時,就會舍棄生命而取義理。
我們常說,向死而生。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死”,就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生”。倘若人很愛惜自己生命,不想受一點苦,就會想方設法保全生命,力避一切痛苦和災難。倘若認為人生就是為了發現,為了成全,為了追尋更好的自己,那么就不怕風雨,不顧路途遙遠,就會心無旁鶩,從一而終。由此,我們可以想到很多人,如偉大的領袖譚嗣同,瞿秋白,他們面對死亡時,都是從容鎮地,感覺,此時,此地,正好,會毫不猶豫地獻出自己的青春。再如兩萬五千里的長征,山高路遠,還處處面臨敵人的封鎖,但是,因為心中有一團火,有一種夢,就會視死如生,就會勇往直前!
一個人能不能舍生取義,過一種屬于自己的人生,就看你能不能明確人生的方向,篤定人生的信念。人生是個過程,人生的意義不在于生命的長短,而在于生命的質量;人生的意義不是在占有,而在于奉獻,不在于你從這個世界上拿了多少,而在于你向這個世界貢獻了什么;人生的意義不在于如何保全自己,而在于如何發現、體驗,甚至于成為更好的自己。
孟子還拿《禮記》中的“嗟來之食”舉例,說每個人都有良知,都有底線,有些普通百姓,即使面臨死亡也不吃“嗟來之食”,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個“義”字。是的,人是有氣節的,人不能像狗一樣茍且活著。但奇怪的是,很多人能在苦難面前能挺起胸脯,但卻難以抵擋住富貴的誘惑。孟子說,“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與我何加也?”,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快死之時,可以拒絕“嗟來之食”,卻抵達不住優厚的俸祿。為什么?是因為優厚的俸祿可以得到“宮食之美”?可以“妻妾之奉”?可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我們看很多高官的懺悔錄,都說自己窮困之時,多么不容易;卻在得志之時,忘乎所以,飛揚跋扈,以至自取滅亡。
事實也證明,很多人在貧窮之時,可以意志堅定;卻難以抵擋糖衣炮彈的轟擊。用孟子的話說,就是“失其本心”。
我們常說,在走得太快時,要學會等等靈魂。不要一味地趕路,而忘記了自己行走的初心。朱光潛說,慢慢走,注意欣賞路邊的風景。生命不是一段旅程,生命本身就是意義。我們生活,不是為了過得多么富足,多么高貴,而是在生命的每一刻,都充分地體驗,發現,以至于成全。我想起了禪宗的那句偈子:“時時勤扶拭,勿使惹塵埃”,既然心智不高,容易被蒙弊,就時時提醒自己,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如此,才會找準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