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轉自朱醴《律賦不可去掉韻題》跟帖】
律賦,辭賦學術語,賦體的一類。"律"是格律,指作賦必須遵守的對仗、聲韻的限制。唐代進士科舉考試命題作賦,除須遵守俳賦對仗聲律要求外,還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韻腳字,一般為四言兩句八字,即限八韻。宋代試賦沿襲唐制。 后世便通稱這類限制立意和韻腳的命題賦為"律賦"。南朝俳賦的對仗、聲韻有一定講究,但未形成格律。
律賦,指有一定格律的賦體。和其音韻諧和,對偶工整,于音律、押韻都有嚴格規定。為唐宋以來科舉考試所采用。 宋?陳鵠《耆舊續聞》卷四:"四聲分韻,始於 沉約 。至 唐 以來,乃以聲律取士,則今之律賦是也。" 姚華 《論文后編?目錄中》:"今賦試於所司,亦曰律賦。時必定限,作有程式,句常隔對,篇率八段,韻分於官,依韻為次,使肆者不得逞,而謹者亦可及。自唐迄清,幾一千年。"--引自《漢典》
隋文帝時,科舉考試雜文,開始包括詩賦。唐代進士科試詩賦,使士人必須熟悉對仗技巧和四聲八病。掌握俳賦寫作技能以應付考試。初唐試賦并無特殊規定。今存王勃《寒梧棲鳳賦》以"孤清夜月"為韻,與試賦要求相同,有人以為初唐已有表示立意的韻腳字的限制。但王勃以對策高舉,此賦并非試卷,當屬文人酬作自行限韻,如同賦詩分韻之列,可視為律賦濫觴,未足證明初唐試賦有此格律。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引五代蜀馮鑒《文體指要》說:"雜文之用賦,初無定韻",試賦限八字韻腳始于唐玄宗開元二年 (714)。此年主持貢舉為王丘,試題"旗賦",以"風日云野,軍國肅清"八字為韻。從此以后,唐代試賦命題大都沿此路數,經過各種各樣的限意限韻,逐漸形成律賦格律。
◆試賦命題限意限韻的實質是出難題。因而后來出題趨向偏難。其限意則從經、史、子、集出題,其限韻則有二字至十七字韻腳,有以四聲為韻及四聲兩周為韻等。中唐以后士人多習律賦,頗有名家,如白居易、白行簡兄弟及賈□、王起等,晚唐黃滔更精此道,都有不少律賦傳世,但佳作甚少。大致說來,律賦格律形成于唐文宗大和年間,一般以四言二句八字為韻立意,八韻要求依次四平四仄。到宋太宗太平興國九年 (984),詔令試進士律賦,都以八字四平四仄依次為韻。其后雖不嚴格遵循,但律賦格律大體依此為準。
律賦為詩歌的發展積累了很多有益的養料。在唐代的科舉中,經義是考對五經的理解和記誦的,范圍狹窄,而表、策、判、誥,都是應用性的文字,很難看出士人的學問。而其中能測試出才學的主要是詩與賦。尤其是賦,在其中更占了很大的比重。賦傳統上的隸事用典,深奧淵懿,腹笥不厚者往往儉窘難以措手。唐代的賦可以說是將漢大賦的重學問和魏晉抒情賦的顯才情融合為一,故很能從中看出士子的才學。由于唐人“觀才”,才又在“露”,所以唐代闈場賦才華顯露首在“破題”,最典型的是王定?!短妻浴肪戆怂d李程闈場試《日五色賦》破題“德動天鑒,祥開日華”獲得“狀頭”之事,以致后世反復言說,成為經典。同樣,賦中佳句,亦可觀其“捷才”,例如清人湯稼堂《律賦衡裁·余論》引白行簡《澹臺滅明斬龍毀璧賦》“紛然電散,謂齊后之碎連環;騞爾星分,同亞父之撞玉斗”、張隨《上將辭第賦》“王翦請貽乎子孫,與茲難并;晏嬰敢煩乎里旅,相去不遐”等警句,雖為“事對”,卻意在取“巧”。如果說前人贊美“唐賦每篇必有名句”,多舉如莊防《雪影透書帷賦》之“澄碧海之波瀾,皆為練色;耀書林之杞梓,盡作瓊枝”、李君防《海人獻文錦賦》之“臨風始起,全含琪樹之芳:向闕爰開,遙寫蜃樓之色”類的清詞麗句(孫奎《春暉園賦苑卮言》卷下)
律賦不限定于書本知識,對于士子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唐代的科舉中,律賦可以說是沒有范圍的,可以是經書上的一言半語為題,也可以是史部或子部書中的一句話,也可以是在自然或社會中隨手拈來的題目。唐代并沒有注明題目出處的要求,也不允許士子上請。這種范圍的不確定性,實際上就是沒有固定的范圍,很大程度上要靠人的見聞與聰明才智才能應付。不僅漢唐之學看重學問的淵博,就是宋明時代的理學也是這樣的,理學家所講的“一物不知,儒士之恥”就是這個意思。
有宋初人孫何云:“惟詩賦之制,非學優才高不能當也。破巨題期于百中,壓強韻示有余地,驅駕典故,混然無跡,引用經籍,若己有之。詠輕近之物,則托意雅重,命詞峻整;述樸素之事,則立言遒麗,析理明白。其或氣焰飛動,而語無孟浪,藻繪交錯,而體不卑弱;頌國政,則金石之奏間發,歌物瑞云日之華相照,觀其命句,可以見學植之深淺;即其構思,可以見器業之小大。窮體物之妙,極緣情之旨,識《春秋》之富艷,洞詩人之麗則,能從事于斯者,始可以言賦家之流也。”
據史載,孫何十歲識音韻,十五歲撰寫文章能引經據典,尤以文學、經史馳名,與當時著名學者丁謂齊名,歷史上合稱"孫丁"。相傳孫何、丁謂同時參加科舉考試,孫何中頭名狀元,而丁謂榜列第四。丁謂頗有點不服氣。宋太宗幽默地說:"甲乙丙丁嘛,既然姓丁,中第四名也不冤枉,有什么好怨的!"。宋代初年實行“殿試”制度,懲糾唐代禮部試座師與門生結黨營私之患,所謂“自唐以來,進士皆為知舉門生,恩出私門,不復知有人主”所述“學優才高”“驅駕典故”“引用經籍”“語無孟浪”“體不卑弱”“學殖”“器業”等等,均可對應前引宋太宗臨軒之言,或可謂對宋太宗圣意的推揚與演繹。南宋學者沈作喆《寓簡》引述孫何的論點以后補述“本朝以詞賦取士,雖雕蟲篆刻,而賦有極工者,往往寓意深遠,遣詞超詣”,雖視闈場賦為“雕蟲篆刻”,但以“寓意深遠,遣詞超詣”贊述“本朝”,而今統歸“天子門生”,以致皇帝親自擬定賦題,可見其重視程度。葛洪《西京雜記》卷二也有記述:“枚皋文章敏疾,長卿制作淹遲,皆一時之譽。而長卿首
尾溫麗,枚皋時有累句,故知疾行無善跡矣?!睘槭裁础把瓦t”反邀“一時之譽”,“敏疾”則“無善跡”,抑或如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評說的“枚皋應詔而成賦”與“相如含筆而腐毫”,前者銷聲匿跡,沒有作品傳世,后者卻以《子虛》《上林》諸作被奉為“辭宗”“賦圣”,關鍵在作為一代文學的漢大賦需要宏大的書寫,非耗時積學不能成,于是相如“百日成賦”與張衡“煉京十年”也成了賦家偉大的寫作傳統。到了東漢魏晉以后,大量的詠物、抒情小賦創作出現,情況就大不相同了,禮儀大篇要“體國經野”,內容豐盛,而即興小賦是“隨物賦形”,所成自然敏速。唐人將賦體引入闈場,專用律體,且文本規制誠如蘇軾《復改科賦》所言“鋪陳八韻之旨”“字應周天之日”,即約360(周天)唐代闈場考卷不糊名,因為錄取還需看舉子“素學”,故考前要“納省卷”與“投行卷”,宋代已廢卷糊名,取舍一決于闈場,這使舉子的“素學”僅見于試卷,所考之賦更多地承負學問,也是順理成章的。落實到考試文本,唐宋闈場賦也就有了明顯不同。因對“敏速”態度的差異,唐人闈場賦多“觀才”,而宋人則多“觀學”,這也是宋太宗自負出題“淵奧”,需要舉子“研窮意義”的道理。劉克莊《李耘子詩卷》比較唐宋考文曾說:“唐世以賦詩設科,然去取予奪一決于詩,故唐人詩工而賦拙?!境嘁栽娰x設科,然去取予奪一決于賦,故本朝賦工而詩拙。”所言“本朝賦工”,正與闈場賦“研窮意義”有關。由于唐人“觀才”,才又在“露”,所以唐代闈場賦才華顯露首在“破題”,最典型的是王定?!短妻浴肪戆怂d李程闈場試《日五色賦》破題“德動天鑒,祥開日華”獲得“狀
頭”之事,以致后世反復言說,成為經典。同樣,賦中佳句,亦可觀其“捷才”,例如清人湯稼堂《律賦衡裁·余論》引白行簡《澹臺滅明斬龍毀璧賦》“紛然電散,謂齊后之碎連環;爾星分,同亞父之撞玉斗”、張隨《上將辭第賦》“王翦請貽乎子孫,與茲難并;晏嬰敢煩乎里旅,相去不遐”等警句,雖為“事對”,卻意在取“巧”。如果說前人贊美“唐賦每篇必有名句”,多舉如莊防《雪影透書帷賦》之“澄碧海之波瀾,皆為練色;耀書林之杞梓,盡作瓊枝”、李君防《海人獻文錦賦》之“臨風始起,全含琪樹之芳:向闕爰開,遙寫蜃樓之色”類的清詞麗句。李調元《雨村賦話》卷五評范仲淹《用天下心為心賦》中“審民之好惡,察政之臧
否”一節謂“此中大有經濟,不知費幾許學問,才得此境界”,“幾許學問”,正是“觀學”,其關鍵在賦家“器識”,誠與唐人好騁“才華”不侔。這種對器識的重視也成為宋代場屋程文的共通要求,如歐陽修《歸田錄》記述:“真宗好文,雖以文辭取士,然必視其器識?!庇谑恰坝^學”的器識也自然變成衡量闈場賦的一條重要的標準,北宋后期的“熙寧罷賦”“元祐復賦”與“紹圣再罷”,在對賦體創作的認識上均與此有關。換言之,主張罷賦者批評闈場賦拘“聲病”而事“巧靡”,相反,主張考賦者又在強調賦見學問與器識。我們看看蘇軾在元祐復賦期間感奮而作《復改科賦》的說法:字應周天之日兮,運而無積;茍合一歲之月兮,終而復始。過之者成疣贅之患,不及者貽缺折之毀。曲盡古人之意,乃全天下之美。遭逢日月,忻歡者諸子百家;抖擻歷圖,快活者九經三史。議夫賦曷可已,義何足非?彼文辭泛濫也,無所統紀;此聲律切當也,有所指歸。巧拙由一字之可見,美惡混千人而莫違。正方圓者必藉于繩墨,定括者心在于樞機。此贊美賦兼才學以明進士賦之妙道,而作為元祐權知貢舉者,蘇軾以賦體贊美科場進士賦,所述內涵及要求,自然也是對元祐復賦的期許與指導。為了強化闈場賦中的學問與器識,不僅影響了宋考試官多以經史命題,而且決定了當朝舉子引經據典的習慣,所以葉夢得說北宋舉子考賦前“無不遍讀《五經》”
律賦的寫作:
破題是律賦最重要的一環。既要貼切題意,籠罩全文,又要開門見山、出手不凡。如唐代李程的名作《日五色賦》的破題曰“德動天鑒,祥開日華”兩句包蘊全篇,氣象高華。律賦的破題開了八股文的先聲。
律賦的第二韻謂之原韻。有推原題之意,《聲律關鍵》將當時原韻的原起方法歸為:(1)自古原起。推原題目古意。(2)古人原起。寫古人之事。(3)原出處,從經書出處著手。(4)藏頭題原主意。因為藏頭題重要的字不在題目內,須在原起時點出。(5)自本身原起。(6)自前代原起。(7)自后世原起。(8)自時事原起。從原題的形式看,有:(1)順題起。這是正格。(2)假彼明此起法。這類于類比的方法。有正面原起,謂之正原;有反面起,謂之反原。也有不執著于字面的意起法。如意起的長句,與八股就毫無二致。《回聞一知十》的原起說:“切原昧于外者,由蔽于中;識乎多者,亦基于寡。惟能秉獨見于此性之內,故可會至理于片言之下?;匾猜勔欢?,無入不自得焉,于十必知,類有如此者?!庇袉柎鹗降脑稹⑵┯魇皆穑幸徽环吹脑?,還有正起反接法、反起正接法。
第三韻就是入題了。入題既要與上面的破題與原起體貼,又要能引起下文,生發下文的意思。
第四韻承上啟下。
后面的四韻,正如八股的四比。
總之,律賦的八韻與經義有八股,有著某種很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表現主旨、生發題意方面,律賦的許多方法實在可供我們借鑒。如八股文里老生常談的虛題實貼、實題虛貼諸作法,都早在律賦里出現了并很完備了。如虛題實貼例,以經書為題的《為君難》此題只是說“君難”,不知指何事為難,故就應歷舉實事證之。有一篇文章如此說“難”,文云:“茲蓋審所畏于若不足畏之中,致其憂于未必可憂之始。重于保民,則每謹毋輕之戒,嚴于奉天,則當念靡常之理,或拳拳乎務穡之事,或汲汲乎知人之旨,誠每事以思之,見其難之若此?!?/span>
如果將八韻的律賦,每聯的出句、對句拉長一些,不押韻,那就可以看到一篇八股文。有些賦的較長句式與八股文簡直沒有二致。如《文德王之利器》里的長句:“人兵不戰也,孰非屈堯舜之化;技擊雖銳也,不足敵湯武之義。”讀起來很近于明末金聲、黃淳耀的八股文。(根據網絡資料整理)
不是賦道中人,編輯辭賦,不知道韻題的重要性,學人論律賦之 律 ,主要取聲律和對偶兩項。單純從律賦形式上考察律賦的特征,只論 律 而不論 格 ,便失去了律賦特征之半壁。刪除韻題,成了四不像,是外行干預內行,顧弄風雅,遺患迭出,現在挺多的,支持朱老師,還回律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