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薄葬,還須以禮。
《論語》第十一篇第十章:
【原文】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p>
【譯文】
顏淵死了,孔子的學生們想要厚葬他。孔子說:“不可以”,學生們還是厚葬了他。孔子說:“顏回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像對待兒子一樣看待他。這不是我的過錯,是那些學生們做的呀?!?/p>
【悟讀】
此聯出自《朱熹集注》。宗廟之次:左為昭,右為穆,而子孫亦以為世序。有事于太廟,則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倫焉。
例如,周代規定天子可以為七位祖先立廟祭祀,周人奉后稷為始祖,始祖廟居中是不參與昭穆排列的,以下則按左昭右穆排輩分。周朝真正建立者是武王姬發,然其父文王姬昌奠定了周朝基業,故以文王廟為昭祧廟;武王是其子,居穆位,享穆祧廟。昭祧廟、穆祧廟、始祖廟三廟萬世不毀。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服飾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歷朝歷代,皆循周禮。古代又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
前面講過,顏回獨得夫子心傳,不幸早死,夫子甚為悲痛。本章表達了夫子深愛顏回卻又責備門人不能以禮安葬顏回。
儒家是主張厚葬的,但儒家又主張葬禮須量力而行,夫子還強調喪葬以哀悼心誠為本。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此言表達的是夫子責備那些違背禮節的學生們。
夫子的理由,至少應該有三:
其一,顏淵家貧,喪葬應量力而行,厚葬違背了禮的節儉之意。
其二,顏淵生前清貧樸素,一直循禮而行,死后厚葬,違其本心。
其三,夫子講不能視顏回象自己的孩子一樣,意思是夫子為自己的兒子孔鯉的葬禮,也是按照相應的身份來安葬。
不學禮,無以立。夫子的一生,以禮辦事,依禮而行,反對把個人情感與社會禮制混淆。
夫子一生的信念是,反對任何越禮之行為,堅決捍衛禮儀之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