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三畏”走天涯,君子“四憂”寫千秋。
《論語》第七篇第三章: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
孔子說:“不去培養(yǎng)品德,不去講習學問,聽到義在那里卻不能去追隨,有缺點而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悟讀】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杭州靈隱寺的對聯(lián)看似粗淺的話語,卻道盡了人生的智慧。
追求完美并沒有錯,錯的是看待完美的心態(tài)。如果以一個不斷督促自我的心態(tài)去追求完美,是可以給自己更多的動力。
本章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四大憂慮,即“道德不修、學問不講、知善不從、有過不改”。此乃孔子對世人修養(yǎng)提出的四條建議,敦促世人不斷進步,自我完善。
德,修的時什么?人的全部行為無外乎言與行。所謂修德,即提高自己的言行,完善人格,造福社會。
學,學的是什么?孔子一生所推崇的是仁道,即我們所要學的便是仁德的學問。
義,舉的是什么?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合乎仁善的道義。我們須用仁善之道來指導(dǎo)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做事的時候,我們往往很難做到知行合一。這種行為,正是孔子所說的“聞義不能徙”。
悔,改的時什么?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犯錯之后,及時改正,方能進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個世上,也許不可能有絕對的完美,也不可能有完全的如意。不過,我們永遠不能失去一顆上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