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扶持須謹慎 ,朝夕伺候莫厭煩。
《論語》第二篇第八章: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和顏悅色)難(nan二聲:不容易)。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
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子女盡孝,最不容易的是始終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悟讀】
“孝”的觀念在中國產生很早。“孝”字,古作,上為一老人,下為一小孩。康殷說:“象'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就一定是孝嗎?非也,“色難”,態度很重要。譬如下班同家,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給他暍。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把茶杯在床前幾上重重的一擱,冷硬的說:“喝嘛!”兒女這樣的態度,是絕不可以的。
孝道第一要敬,這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力量;第二則是色難,這是外在的表現。
言為心聲,行為心表的意思是:言談是一個人思想的反映,即心里的想法,行為舉動是一個人心思的表現,通過言談舉止可以判斷一個人內心的想法。出自漢代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一個真正的教育家,不僅僅注重道德與非道德的區分,而是更加注重行為的本質,即行為時的心態,注重怎么做。這也是孔子不是一般的道德家,而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的原因。
歷史上,曾參是孝道之典范,關于他孝敬老父的故事極多。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于魯。”
在《呂氏春秋·孝行》中,曾參說“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貴有德何為也? 為其近于道也;貴貴,為其近于君也;貴老,為其近于親也;敬長,為其近于兄也;慈幼,為其近于子也 。
獨憐白發催二老 ,尤斷青絲饋雙親。
“色難”是面對父母長輩時,保持和顏悅色和平心靜氣的一種態度。都以為難,在我看來,孝自心生,色就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