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人間重晚晴,且將孝道寄心田。
《論語》第二篇第七章:
【原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請教什么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奉養父母。就連狗與馬,都能飼養。不能尊敬父母的話,憑借什么來區別呢?
【注】言偃,字子游,又稱叔氏。春秋時吳地常熟人,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
【悟讀】
何為孝道?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禮記》闡述為“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孔子認為更重要的是孝要產生于內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顏悅色才是真正的孝道。所謂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來孝?養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
對于“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一句的解讀,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人可以養活犬馬;有人認為是犬馬也能養活其父母。南懷瑾先生則解讀為,光是養而沒有愛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養狗養馬一樣。不論何種解釋,都只側重于“養”。孔子主張人要尊重自然和天性,“孝”應當發自真情,此人和動物的區別。
在《論語》一書中,孔子多處強調了“孝”的觀念。在中國古代,觀察一個人,主要看四個方面。其一,利益面前的抉擇;其二,對于人的態度,能否不卑不亢;其三,對父母的態度;其四,是否信守承諾。
人間有三大真情:親情、友情、愛情。如今,親情缺認、友情缺位、愛情缺真的現象屢見不鮮。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以及修齊治平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
且將孝道寄心田。無論何時何地,忘記了孝,則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