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父母不敬就是不孝,敬與不敬之間,有著人獸之別 子游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現今所謂的孝,只講能夠贍養父母。然而就連狗和馬,一樣也有人養著。沒有孝敬心,那有什么區別呢?”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篇之七
又來一個問孝的,這次是正宗的孔門弟子,而且不是一般的學生。
子游(公元前506年-約公元前443年),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期吳國人,小孔子45歲,孔子后期學生中的佼佼者,孔門弟子“四科十哲”之一,位列文學科第一,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他與子夏、子張齊名,后人往往把他與子夏合稱為“游夏”,不過這兩位同學之間卻互相并不待見,是典型的文人相輕。
子游在《論語》中共出現8次,發表過6次言論,被老師評價過2次。他20多歲就擔任魯國一個小城池的總管——武城宰,以禮樂教化當地的百姓,孔子到武城時,“聞弦歌之聲”,甚為嘉許。據說孔子曾說過,“吾門有偃,吾道其南。”不過這話查無出處,應為后人編造,不足為信。但子游對孔子學說在南方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卻是事實,因而被譽為“南方夫子”,尊作東南文教之祖。唐玄宗時,被追封為“吳侯”,宋代又封為“丹陽公”,后又稱“吳公”。
子游胸襟比較廣闊,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品論他人時很坦誠,因此也得罪了一些同學。孔子去世后,子游受曾子排擠,被迫離開魯國,回到吳國后在常熟開館,授徒講學。他的徒子徒孫在戰國時期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學派,但卻受到荀子的嚴厲批評。荀子早先拜道家的宋子(宋研)為師傅,后來又改投儒家的子弓為師,子弓是子夏的門人,恰好是當年被子游看不起的那班人:“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子張篇》)就是只能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這類細枝末節小事情的人。真是料想不到,小人物也會培養出荀子這樣的大咖,而荀子更是帶出了李斯、韓非等一批名垂青史的大弟子。這是后話。
子游是圣門高足,在個人孝行方面應無問題。因此孔子對于子游的問孝,并不需要針對其個人品行作教育幫助,于是就結合現實社會的時弊,對孝道思想進行闡發。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現今所謂的孝,只講能夠贍養父母。“能養”,包括飲食起居的照顧與侍奉。孝當然包含著養,即古人所說的飲食供奉,但孝不僅僅是養,更重要的是敬,敬與不敬之間,有著人獸之別。所以孔子接著說,“至于犬馬,皆能有養”,就連狗和馬,一樣也有人養著。“能養”并不難,只有敬,才是人和動物的區別。“敬”了,就會“順”,也會“養”得好,所以,“敬”包含了孝道的全部內涵。
子女的盡孝,不僅表現在物質生活上,更要體現在精神層面上。所謂孝敬、孝順,對子女來說,在于懂得為孝必敬,心中要敬重父母,凡事要順著父母。年輕人要常作換位思考,考慮老年人的心理感受,不能因為工作的繁忙,就將父母的叮囑看成是啰嗦;不能因為生活方式的不同,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搶白老人;不能因時代的變化,就看不慣老人一貫的做事方式。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兩代人的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能化解了。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這句話,歷來有兩種理解,關鍵是對“養”字如何解讀。
如果把“養”解作“服侍”,就是指犬馬對人的服侍,狗可以守衛家園,馬可以拉車代勞,它們都能夠侍奉人,也就是說“犬馬亦能養人”。這樣解讀是把子女比作犬馬。但畜牲無知無識,并不會敬重人,所以子女如果只是像犬馬一樣服侍父母而沒有孝敬之心,則與犬馬服侍人沒有區別。
另一說,是“犬馬亦得人之養”,就是把“養”解作“飼養”,把供養父母當作像飼養犬馬一樣,餓了給吃的,渴了給喝的。這樣解讀是把父母比作犬馬。但人養犬馬的目的是為了讓它們給主人服務,所以并不會敬重它們,那么如果奉養父母卻不敬重父母,則與飼養犬馬沒啥區別了。
以上兩種解釋都說得通,但如果著眼于孔子最后說的那句話來理解:“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說,世俗之見都以為只要“能養”就是孝,但如果沒有孝敬父母的心,那么養父母和養犬馬就沒法區別了,怎么還談得上孝呢?可見孔子強調的是養而不敬不足為孝,顯然第二種解讀更接近孔子的原意。
雖然把雙親比作犬馬有點讓人不忍,但社會現實就是如此真實地存在,因而為人子女的必須要警醒了,對父母不能簡單地供養,而應當尊重他們的心意。人是有感情需求的,父母需要得到子女的敬重,也應該得到子女的尊重。
至于以種種理由推托,連“能養”的基本責任都不愿承擔的人,那就更要深刻反省自己了,因為這樣對待父母,連寵物的待遇都不如啊!不把父母當人看待,那么自己還是人嗎?
本章這個成語,一般人恐怕已經不知道了:
犬馬之養
作者簡介:樂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學者,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今人讀《論語》可以改變人生。文化學者樂道也推出的長篇連載《回到春秋讀論語》,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解讀經典。每天花幾分鐘時間閱讀,就能了解傳統文化精華,明白修身養性之道,提高工作學習效率和人際交往能力。
版權聲明:《回到春秋讀論語》為文化學者樂道也長篇連載原創作品,未經正式許可或授權不得轉載,不得用于任何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