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遵義章第五》悟讀【18】
【原典】
【譯文】
寬容待己而求全責備于人者,什么事也辦不好。
【悟讀】
修己而不責人,則免于難。
語自《左傳·閔公二年》。晉獻公問大臣里克關于繼承人的問題,太子申生擔心自己的位子,里克希望太子不要為廢立之事分心,“修己不責”,贏得人心,可免禍害。
這一故事告誡世人凡事不可患得患失,莫為外物所困,修為自己才是人生之第一要務。這一處世之道,是值得借鑒和思考的,也正是《素書》本句的主旨。
靜水流深,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淺層含義是外表平和,胸有萬千壑;深層含義是洞察一切,卻不被矛盾束縛,不被欲望捆綁,方能擁有和諧之生命,擁有長久之快樂,擁有真正之自由。
責人與責己,是中華傳統道德的老話題。在古人看來,圣之為圣,是可以做到,“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責己以義,責人以仁”,這是古人為“責己和責人”明確的兩大標準。責己以義,謹言慎行,則不會胡作非為;責人以仁,大度容人,就能夠贏得人心。
王陽明進一步闡釋道,義是適宜,仁是愛人,良知就是仁義,故而責人和責己之標準,其實只有一個,即自己的良知。心中有良知,人人皆圣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之行忠恕道的根本依據;佛家則講“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強調“以智慧來寬容,以慈悲來寬容”,希望世人像菩薩一樣,擁有一顆博大的寬容心,尊重,理解,包容,平等,歡喜。
責人者眾,責己者寡。有種現象叫“燈下黑”,是說世人往往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而忽視自己的缺點。于是,世間之無數大大小小不必要的矛盾與爭執反反復復的出現。追根溯源,還是一個認知和評判標準的問題。
“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合,寡合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這是《省心錄》的警示。苛求他人,先律于己;欲使自身端正,要先正直善良;君子責于己,小人責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