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的人生至理,而且語言極為精煉,朗朗上口,實在不得不感嘆古人偉大的智慧。《增廣賢文》是明代時期的兒童啟蒙之書,里面集結了各種勵志名言,警句,可以說是中國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每一句話都值得我們受用一生。以下摘錄兩句,為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如果能牢記于心,人生再無難事,一生無往不利!
一、以責人之心責己
在生活或工作中,我們常常喜歡抱怨別人,認為什么都是別人的錯。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一個人最大的隱患就是喜歡顯露自己比別人優秀的地方,先成為別人的老師,獲得他人的贊許和認可。所以,一旦發生沖突,我們首先就會想到這一定是別人的錯,與自己無關。
《增廣賢文》中記載要以責人之心責己,把責備他人轉變成責備自己,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一切的問題,根源都在于自己,要勇于從自己身上發現錯誤并努力改正,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每天甚至于每時每刻都要反省自己的過錯,只有這樣,才能使自身得到成長,與他人的關系達到和諧的狀態。所以,這簡單的一句話,就是修身和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關鍵。我們一定要牢記。
二、以恕己之心恕人
與上一句話相對應的,我們每個人對待自己都很寬容。總是認為自己生不逢時,有一身才干卻無用武之地,被這個時代的浪潮所淹沒了。就算是自己犯了錯,也拒不承認,反而寬恕自己,認為這不過是自己不小心罷了,一時大意,或者運氣不佳,都是外界環境造成的,與自己無關。
倘若我們能用這種寬恕自己的態度來寬恕別人,那么人與人之間還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嗎?每個人都不是完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當別人不小心犯錯時,我們卻評三論四,隨意指責和抱怨,甚至不給人臺階,不留任何面子,為何我們總是這樣的對自己寬容,而對別人卻很刻薄呢?
孔子說:“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這一句話就是孔子說道的核心。我們一定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慈悲心態,也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大胸懷。“水至清則無魚”,我們要學會容忍他人的過錯,就像我們很容易放過自己的毛病,甚至于對“它們”視而不見一樣。
人的一生中離不開朋友的支持和幫助,我們的一切成就都需要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來完成。“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就是最好的修身之道,也是最完美的為人處世之道,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海納百川,利益他人的同時提升自己,達到人生最理想的“共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