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文|高小米的春天 編輯|禾月
01
近日,一個小學生申請換座位的申請書火了,原因是他給出的換座位理由是:我想抓住愛情!行文流暢,言辭懇切,讓網友直呼震驚。
而老師的回應也是很暖心了:先試坐一個月,下次考試達到95的話,可以繼續。
對此,贊成的網友紛紛表示:
知道自己單身20年的理由了吧,小學生都比你努力
這也引起了一批網友的回憶殺:
換成是我小學某班主任,大概會當著全班的面讀出來諷刺一頓
更有一看就是媽媽的網友,滿是擔心地感慨道:
現在的孩子們怎么都這么早熟,老師不制止居然還鼓勵
其實有很多家長都存在著這樣的擔憂:孩子小小年紀就開始就愛來愛去的,長大后不知會鬧出什么亂子呢?
這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小時候不應該對“愛情”有這么濃厚的興趣,這是不屬于他們這個年齡段的話題,在他們的情感世界里,應該只存在親情和友情,嗯,有這些就足夠了。
生活中,不光是小學生,就連幼兒園的小朋友每天都在嘴里嘟囔著“我喜歡我們班的誰誰誰,我要跟他結婚。”
難道真的是我們的孩子出了問題?
02
曾有一位記者隨機采訪了幼兒園83個小朋友,有58人都說自己“心里有喜歡的人”。
從擇偶標準的調查看,58個小朋友中有42人屬于“外貌協會”成員,因為對方長得好看所以喜歡,剩下的則認為對方和自己看同一部動畫片,有共同語言。
我們可以看出來,孩子說喜歡誰,要和誰結婚,只是單純地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歡,這不過是他們表達好感的一種方式,大人們不該戴上有色眼鏡去過度解讀這種現象。
那為什么孩子會普遍出現這種大人眼中的“早戀”行為呢?
孩子出現這種心理其實是受到了周圍環境的影響。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不光我們接收著紛繁復雜的信息,孩子們也在不知不覺中通過各種渠道接觸著海量的信息,在沒有分辨能力的情況下,孩子們就會出現無意識模仿。
比如看動畫片時,他們會知道紅太狼是灰太狼的老婆;聽童話故事,他們會羨慕白雪公主遇到了自己的王子;幼兒園里,自己班上有小伙伴率先有了小男朋友或小女友,他們便會不自覺地去效仿。
當然,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做出親昵的舉動,也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5》里面把女孩子們親了個遍的的嗯哼嗎?看過節目的人都知道,霍思燕夫婦從不避諱在嗯哼面前秀恩愛,所以嗯哼出現這樣的舉動也就順理成章了。
孩子的內心是很單純的,他們與伙伴的親密交往只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好感,沒有摻雜任何復雜的情感。
父母們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孩子們會在學習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找到解密幸福人生密碼的關鍵。
03
其實,大人們眼中幼兒園孩子的“早戀”,只不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叫做“婚姻敏感期”。
從3、4歲開始,孩子隨著自我意識、性別意識的增強,他們就開始進入婚姻敏感期的初始階段了,他們會對爸爸媽媽產生強烈的好感,甚至會想和他們結婚。
嗯哼就在自己的人生規劃里加上了一條:8歲娶媽媽。
再到后來,孩子會逐漸意識到自己要和同齡的人結婚,盡管這有可能是他們的一廂情愿。
一次同事玲姐一塊兒聊起育兒趣事,她講到自己上大班的兒子最近總是悶悶不樂。
玲姐問了好幾次,他才松口說,自己喜歡班上一個小女生,每天他都把自己的零食分給她吃,可是女孩最后還是選擇了別的男孩做自己的男朋友,所以他很失落。
玲姐覺得哭笑不得,她說現在的小孩子真是不得了,這么小就開始“為情所困”了。
我笑笑對她說,現在當媽的也不得了,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要輔導得了作業,還要能做孩子的心理咨詢師。
孩子一生會經歷很多個敏感期,婚姻敏感期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孫瑞雪在《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一書中曾說道:
“婚姻敏感期旨在發現婚姻關系的本質與核心,是兒童最早涉及成人世界的道德問題,平穩度過婚姻敏感期,將有助于兒童健全他的情感世界,健全他的家庭關系以及婚姻關系。”
所以,當孩子口中談論著“婚姻”和“愛情”時,大人們不必驚慌失措,也別急著糾正和回避,而要和孩子一起面對這一時期心理的變化和困惑,陪他們共同成長。
04
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去引導孩子平穩度過婚姻敏感期呢?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婚姻底層邏輯
告訴孩子,爸爸最愛媽媽,媽媽最愛的也是爸爸,給孩子的心中刻下“夫妻關系高于親子關系”的烙印,讓孩子對婚姻關系一個基本的認識,這樣也有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防止過于依賴父母現象的出現。
心理學家諾費奧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弱夫妻關系強親子關系的家庭,其子女婚姻失敗率是強夫妻關系弱親子關系家庭的三倍,其子女出現心理問題是強夫妻關系弱親子關系家庭的五倍。
父母的相處模式,是孩子最開始接觸和了解愛情與婚姻的入口,看著父母恩愛相伴,孩子自然也會更加憧憬愛情,更加懂得守護愛情。
?讓孩子去體驗愛,獲得愛的能力
比如,孩子會把自己最喜歡的零食或玩具帶去給他喜歡的小朋友,可是當對方并不“領情”的時候,你就要告訴孩子喜歡一個人,就要按照那個人的心意去做。
當孩子喜歡的小朋友并不喜歡他時,讓孩子學會轉移目標,畢竟彼此相愛才是婚姻的基礎。
孩子們愛玩的過家家游戲,其實是孩子學習處理婚姻關系的一個很好的途徑,通過角色扮演,讓孩子體驗真實的生活場景,感受愛和責任的重量。
很多人成年之后遇到的情感困惑在我們小的時候都有經歷過,只是大人們覺得沒有必要讓孩子從小接觸感情的問題,長大了他們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所以就稀里糊涂地繞開了,或者橫加干預,等到孩子長大后依然是那個不懂愛的小孩。
愛也是需要不斷習得的,讓孩子從小就習得愛的能力,才能更早成為自己情感世界的主人。
?童言雖無忌,但有些原則要遵守
雖然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談情說愛”都是很單純的,但還是要讓孩子明白,在長大正式結婚之前,自己的身體不能隨便讓人碰。
在《爸爸去哪兒5》里小泡芙經常被小男生親,劉畊宏就很嚴肅地跟她說,不能讓男孩子隨便親你。
雖然看似有些不近人情,但卻飽含著爸爸想要守護女兒的真心,這也值得很多家長學習,讓孩子從小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
心理學上,孩子的情感認知也是隨著他們的成長而不斷發展的。他們3、4歲開始出現婚姻敏感期的萌芽,9歲之后情感經歷一個潛伏期,直到16歲與性一起成長,18歲才基本成熟。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情感萌芽階段尊重孩子愛的權利,在情感發展階段幫助他們習得愛的能力。
日本有一個綜藝節目,讓學生站在天臺上大膽向自己喜歡的人表白。
很多學生走上去激動地說出了埋在心底的那句“我喜歡你”,雖然很多人慘遭拒絕,但是勇敢表達了自己的心聲的他們不但沒有感到沮喪,反倒一副釋然的表情。
相信這次表白之后,孩子們會被自己的勇氣所感動,同時也會明白,心有所愛并不是件見不得人的事情,愛而不得也不是件丟臉的事情。
相信在以后漫漫的人生路上,他們也會更加堅定地去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
愛是一種本能,不要用成人世界的惡意破壞了孩子心中對愛的美好憧憬,希望我們的孩子在未來也有大膽說愛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