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任性”“很難約束”“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大哭大鬧”“上課小動作很多”“有喜歡的東西一定立馬就要得到”,如果幾點全中,孩子自控力的問題是真的需要重視了。
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容易情緒化,對自己的行為難以控制,也完全扛不住誘惑,這些都是自控力差的表現,不加以管束,對孩子的性格發展影響很大。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實驗——“延遲滿足實驗”。
給孩子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可以選擇當下吃掉一個,也可以選擇等待15分鐘之后獲得兩個,他會怎么選擇?
實驗結果是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欲望,他們選擇了等待,在15分鐘后獲得了多一倍的棉花糖。
經過研究者后續對這些小朋友的跟蹤研究,發現那些拿到兩個棉花糖的孩子延遲滿足能力更強,他們在學業上能取得更好的成績,事業更順利、更少出現成癮行為、親密關系也更穩定。
而延遲滿足能力,實際上可以看作我們常常會掛在嘴邊的“自控力”。
如何提高自控力,避免讓孩子過度任性、化解孩子“哭到你妥協”呢?
提高孩子自控力的初期,孩子自控力還是不高的。
所以當在孩子做了一些不被允許的事情時,比如玩水、按開關等,不要嚴厲刻板地制止,那樣孩子的注意力仍然在誘惑物上,我們提及誘惑物的次數越多,孩子越抵不住誘惑。
你可以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想玩水的時候,說“寶貝,這里有你喜歡的娃娃哎,快過來看看”,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感興趣又被允許的事情上,讓誘惑物遠離孩子的視線,保護孩子的自控力。
連大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都容易沖動,何況孩子。
所以當孩子又因為不滿足他要求而哭鬧的時候,你可以不要急著去拒絕或者滿足孩子,先跟他說等一會。
“我知道你很想現在很想喝牛奶,請先等待20秒,等我數完20秒,你就能喝到它了。”
在滿足孩子之前先讓他等待一會兒,這個時間可以慢慢增加,也可以用另外一個事情代替,比如:“請你先把玩具收起來,然后你就能喝牛奶了”。
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在孩子做到之后再滿足他。
心理實驗表明,要求孩子站著不動,如果僅為保持一定姿勢,孩子就不易控制自己;但如果在活動中擔任一個角色,比如學習士兵站崗,孩子就能保持較長的時間。
比如當孩子在家里隨地亂扔東西還不收拾,你可以不要直接命令他應該做什么,試試換個說法:你是今天的環保超人,有一個守護家里衛生的使命要交給你,責任重大,你可以好好完成嗎?
孩子一旦意識到自身責任,就會產生強大的自控力,指引他去做;扮演環保超人,孩子自然會很感興趣,也更會有自信感和成就感,主動去完成“使命”。
適當的獎勵會讓孩子有被認同的愉悅感和成就感,而且當孩子的自控力有一定提高后,和跟他講大道理相比,獎勵的效果更為直接明顯。
如上文提到的棉花糖實驗,孩子在美食誘惑面前堅持等待15分鐘后多獲得了一個棉花糖,既鍛煉了自控力,也更為愉悅和成就。
“契約教育”是指家長和孩子定好規章制度,比如玩游戲的時間、看電視的時間、一天只能吃多少零食、自己玩具自己收拾等,比較適合自控力較高的孩子。
規矩一旦定下來沒有特殊情況就不許變動,孩子和家長都要遵守。
當孩子行為不合規矩的時候,家長要跟孩子講道理,告訴他越界了并及時糾正;家長沒有守規矩的時候,要跟孩子道歉并保證以后會遵守,不要給孩子樹立壞榜樣。
規矩可以使家庭氛圍更和諧有序,也可以使孩子養成的好習慣更為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