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閱讀,很多人又愛又恨。
提起閱讀量,又是不少人搖頭嘆息。
“我想要快速成長,需要閱讀很多的書,可我讀書速度太慢。”
“我每天都在讀書,可一年讀的書還是只有十幾本。”
“每次下定決心看書,但剛拿到書還沒5分鐘,我就開始犯困了。”
......
以上的情況,你有過嗎?
學生們想學會快速閱讀,提高成績;職場精英們想學會快速閱讀,提高效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不少的人都想要快速閱讀提升自己,但現實擺在眼前,閱讀速度太慢,牽扯住了大多數人學習的腳步。
書籍是個好東西,怎奈何讀的太慢。
這恐怕是大多數人的心聲。
印南敦史,日本知名書評人,為多家網站撰稿,每個月要為近60本書撰寫書評。
這位快速閱讀的大神,在其他人還在為一年讀不到50本書而懊惱的時候,他已經用一年的時間讀完了700本書。
是的,你沒有看錯,不是70本,而是700本!
一年閱讀700本書,對于一般人來說,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印南敦史偏偏就做到了!
這位大神,曾經也是個懼怕讀書的人,讀一頁書需要5分鐘,這速度和大家比起來恐怕也差不多吧,甚至比大家還要差一些。
從讀書慢,怕讀書到一年700本書,10年7000本書,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他的著作《快速閱讀術》一書中,他為我們介紹了快速讀書的方法。
介紹快速閱讀的方法之前,我們要先明白閱讀緩慢的原因。
1.看書太仔細。
逐字逐句的閱讀,每段每句,都要看的清清楚楚,一字不漏的全部看完,但是看完之后卻是依然記不住任何內容。
2.記住書中全部內容。
大多數人拿到一本書,下意識都想將這本書里所有的內容全部記住,但這其實是做不到的,像我之前參加的高效閱讀訓練營,嘆號營長就說過,“想要記住書中所有的內容,這本就是一個妄念!”
《東大教授教我的學習法》的作者永野裕之在他的書中也曾提到:“看過的書,學過的知識,只有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讀書太貪心,什么都想要,卻又什么都記不住,這是大多數人的常態。
3.只讀一次。
市面上有很多好書,這些好書看一遍是完全不夠的,書中有不少的知識點,以及內容都比較高深,如果只看一遍的話是行不通的,讀完都是云里霧里,至于作者寫的是什么,自然是一點印象都沒有。
4.沒有目的。
為了讀書而讀書,僅僅是眼睛看了就過去了,在心里沒有留下任何的印象,漫無目的的讀書,沒有讀進心里。
流水式閱讀
作者說,我們讀書是為了享受書籍,提升自我,獲得快樂,而并非想要記住書中的內容!
有人看到這,可能會反駁,我看書就是為了提升自我能力。
這樣的說法也沒錯,閱讀提升自我的書也是能夠獲得快樂的!
因為它讓我們得到了成長!
1.連續閱讀。
連續性,沒有休息的長時間閱讀會帶來疲憊。
今年三月份,我進行了一個月30天100本書的挑戰,剛開始時間還特別充裕,覺得拖延一下沒什么,隨著時間推移,時間變得緊迫,便開始加緊腳步,一天讀10本書,雖說能夠偶爾能夠達到心流的狀態,不覺得累,但是從早讀到晚還是挺難受的。
看了很多書,腦子里要消化的知識不少,會很耗費精力。
2.無法分辨有效信息。
互聯網時代,網絡消息頻繁,鋪天蓋地的新聞充斥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信息量劇增的情況下,我們無法分辨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對我們有益的信息。
而且這些信息耗費了我們大量的精力,讓我們的閱讀變得更加困難。
連續閱讀不可取,那就試試呼吸式閱讀!
連續閱讀,像是吸一口氣,然后憋著不呼出去。
而呼吸式閱讀,則是像呼吸一樣,是個非常流暢而舒服的過程,順其自然。
不要只是一味地“讀”,也要“寫”,要改變閱讀的理念,不是僅僅單純地讀,而是“為了寫而讀”。
呼吸式閱讀,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摘錄!
摘錄有兩個作用:
1.信息效果。
作者是書評人,善用摘錄,它的好處是能夠將書中的精華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讓讀者們能夠一眼看出這本書中最精華的部分,同時也能為讀者購買書籍作為參考。
2.觸動自己。
對于我們來說,書中的哪個部分讓我感動,哪些部分給了我靈感,這些知識細細品味,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哪怕是干貨類書籍也是一樣的,把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摘抄下來,寫在行動清單上,可以根據這些有用知識,對自己制定一個小計劃,改變自己的習慣。
1.一行采集。
將書中最精彩,自己感覺很不錯的地方,寫在a4紙上或者a5的本子上,記錄書中的頁數。
不要全部摘抄,幾句即可。
2.一行精華。
像探寶一樣,尋找集合了全書所有精華的一行,當然,也可以自己總結。
3.一行評論。
將觸動自己的那一行記錄下來,寫下自己的評論,也可以是讀后感,為什么心動的原因,評論字數不用太多,三四十個字足以。
筆記分成兩個,一個采集,一個評論。
先記下日期、書名、作者,然后摘抄“一行精華”,在此之后,用30~40字左右的篇幅,寫下“一行評論”。
之所以要手寫筆記,也是有三個目的。
第一是為了深入理解內容。現在科技發達,很多人記錄筆記,都會選擇用電腦和手機記錄,但很多時候在看到書中一些內容時,會覺得這個不錯,那個也不錯,然后復制粘貼過去,這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很多內容沒有深入思考,就已經從大腦中流過了,我們不會有任何印象。
第二是僅摘抄我們最需要的內容。如果是復制粘貼,復制一大段話,僅僅只需要一兩秒鐘,但如果是手抄,那我們自然而然會選擇精簡的內容,也不至于造成冗雜。
第三是成就感。每天記錄一次,一年就是365次,等回過頭再來看,滿滿的一本子,這些都是成長的過程,都是我們的成就啊!
看到這里,估計會有人問了,僅僅只是記錄一行,是不是沒有任何效果?
但其實不是的,看完一本書,不可能一丁點想法都沒有吧?哪怕是一本書記錄一行,300本書也是300行,長年累月下來,效果也是非常驚人的。
以一個月12本書為一個單位,看完12本書,回顧評論。
回顧的時候,詢問自己三個問題。
哪一類書能夠引起自己的共鳴?
哪些書中的內容是自己比較贊同的?
哪些書是之后還要想讀的?
回答了這些問題,再從12本書中選出其中一本最好的,年底再從12本最好的書中選出最好的,也就是最好的最好,把這本書再讀一遍!
如果說這12本書不好選擇,可以按照一個主題來區分,在同一個主題中選出最好的一本書,這樣的選擇困難度則會小一些。
說完了記錄,再來說說快速閱讀。
其中最常用的一個技巧,就是跳讀,讀書快的人都喜歡這么做,包括我自己。
之前在訓練營,嘆號營長也講了這個部分,這個點作者書中也提到了。
看書的過程中,大家有沒有發現書中有很多的小標題,這些小標題之下,是一大段內容,而這部分的內容就是在解釋這個小標題。
有些時候,我們讀書不用整個大段大段的通讀,只需要看小標題,就能知道下文的內容是什么,這樣會省了很多時間。
跳讀的三大規則:
1.區分與其他書不同的作者自述。
現在的讀書成本很低,出版的要求也降了不少,市面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書籍,很多作者為了提高銷量,會在前言部分說自己的書怎么怎么好,和其他人的書如何不同,類似于王婆賣瓜自賣自夸那樣,讓大家覺得他的書與眾不同,從而自愿掏出錢包購買,可拿到手一看,又后悔了,這根本不是我需要的書啊!
2.區分驗證理論和觀點一類的書。
這部分的書,大多是作者提出一個觀點,然后舉例論證這個觀點。
3.渲染期待和危機情緒的書。
有些作者會在前言寫出,‘讀了這本書,會有什么樣的成長’‘改變什么現狀’等等,這部分書其實是在渲染大家的期待,吸引大家購買。
再有是樹立一個危機意識,如果不看這本書,又會如何如何。
對于這些書,大家心里一定要有個判斷,不要輕易采坑。
1.查看序言和目錄。
拿到一本書,我們可以先看它的序言,這本書是否是我們需要讀的?如果需要,那么我們再看它的目錄,很多干貨類的書籍,從看目錄就能一眼看出書中的結構圖,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什么樣的。
這本書的結構框架是什么樣的?有了框架,我們就可以按照框架去讀書,往里面填充知識,不容易混亂。
2.只看開頭和結尾。
很多書都是以章,節和段三個部分來寫,還有一些書,則是會在章的前面加上,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這些并沒有什么影響,我們只需要從小節部分開始閱讀就可以了,看開頭和結尾的五行,猜測中間的內容。
如果書中有小標題,也可以只看小標題,因為小標題以下的內容,都是在解釋標題。
很多人看到這,可能會問,如果我們僅僅只是看了開頭和結尾的五行,那中間很多部分不看,看不懂怎么辦?
其實這是沒關系的,像干貨類的書籍,書的開頭部分,主要是點名主題和作者的觀點;中間部分,用說明論證這個主題;結尾則是舉例,拋出論據,確定這個主題。
比如說,世界各國中,中國人的閱讀量排在最后,這是為什么?
說明我們無法快速讀書的原因,舉例中國人閱讀量少,一是因為讀書慢,二是沒有時間,三是信息太多,無法分辨。
至于故事、小說類的書籍,則是不需要跳著看的。
3.確定關鍵詞。
在讀一本書之前,先向自己問幾個問題,我們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需要了解這本書里的什么信息?獲得什么技能?
確定了目的,提出一個關鍵詞,找出書中與之相關的片段,僅需閱讀這些相關片段即可。
4.掌握自己的節奏。
多種閱讀節奏之間隨意轉換,比如說我,我可以一天讀10本,也可以一天讀1本,對于一些喜歡的好書,我會放慢速度,慢慢閱讀,享受那個過程。
以上,便是快速閱讀的四個步驟。
有一點要切記,不要畫線閱讀!
很多人看書都喜歡在書上寫寫畫畫,就我個人看來,畫了線,之后再看的可能性也不大,畫線的意義自然也就沒有了。
讀書慢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有,想要改變也并不是難事,拿我來說,以前的我讀書速度很慢,一年讀50本書都了不得了,自從改變了讀書方式,現在最高一天能讀10本,還能記住書中的大部分內容,并且輸出2000+的讀書筆記,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是現在我做到了。
不管是閱讀,還是學習,都要講究方法。
只要刻意練習,所有人都可以做到快速閱讀,改變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