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 李海林
我曾有機會赴美研修,在拜訪一些美國英語教學專家、中小學教師時,我把中國關于語文教學的一些熱點問題提出來,詢問他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和看法,比如“人文論”“工具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語文知識”“語文能力”這些我們討論得很熱烈的話題。出乎我的意料,他們對這些話題興趣不大,甚至頗為奇怪我為什么要提出這樣一些問題來。當我問“那英語教學到底要干什么”時,一位語言學教授用一句頗為簡明扼要的話作答:“按照生活中聽說讀寫的實際狀況教學生學會閱讀、寫作、交流這幾件事”。這樣一句簡明扼要的話,正是美國母語教學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一
按照實際狀況教學生學會閱讀、寫作和交流,這很符合我們現在提出的真語文主張。語文教學,就是教會學生閱讀、寫作、交流這幾件事。我們在生活中是如何閱讀的,就教學生如何閱讀;我們在生活中是如何寫作、交流的,就教學生如何寫作、交流。怎樣區分語文之“真”“假”?區分標準有哪些?說得太復雜把握起來反而不容易,簡單地說就是:教師教的東西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的常態,我們怎樣閱讀、寫作、交流,教師就怎樣教學生閱讀、寫作和交流,這就是“真語文”,反之即為“假語文”。
比如,教師在教說明文的時候,經常教學生一些說明方法、說明層次、說明語言,這些東西也不是不重要,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并不是這樣來閱讀說明文的,或者說,我們并不關注這些東西,甚至不懂這些東西也不影響我們對說明文的理解。閱讀說明文的目的在于搜索信息,閱讀說明文的關鍵是如何搜尋到自己想要搜尋的信息。教師要教給學生的,應該是如何確定信息點,以及搜尋的路徑等。例如,如何把握關鍵詞,如何找關鍵句子,如何擴展搜尋線索,如何應驗搜尋到的信息,如何利用信息點進行推斷等。這些東西才是我們在生活中讀說明文時真正用到的東西,而在語文閱讀課中,我們卻不教這些真正用到的東西,反而常教一些在實際閱讀說明文時從來不會關注的問題。我認為這就是“假語文”,而且是隱藏得很深的“假語文”。
再比如,一般的文學讀者在讀小說時,很少會關注“肖像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等,除非是專門研究這些東西的人。了解或不了解這些東西,并不會影響人們閱讀小說,而在語文閱讀課中,我們大多是在教著這些東西。這正如一個孩子在讀一本小說,讀得正起勁,突然有一個人提著他的耳朵問:這是什么描寫?是肖像描寫還是細節描寫?于是,沉浸在小說情節中的孩子胃口大敗。在學生正常聽說讀寫時,教師突然提出一個非常“語文”的問題:這樣的語文課,也是所謂“假語文”。理由很簡單:我們平時并不這樣聽說讀寫。
二
按照生活中聽說讀寫的常態來教學生閱讀、寫作和交流,聽上去很簡單,仔細想想卻一語中的,而且有著豐富的內涵。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語文課就是教學生聽說讀寫的。這是語文課的“獨當之任”,是語文課之所以是語文課的要害之處。不能教學生聽說讀寫,肯定不是語文課;教學生聽說讀寫,才可能是語文課。這句話可以轉化成一個反命題: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學生關于語文的知識。雖然語文知識必不可少,但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不是為了拿出來說的,而是要拿出來“用”的。學生學的語文知識不能運用于聽說讀寫活動,或者對聽說讀寫活動作用不大,即使它本身也有意義,但對于語文課的作用并不大。總而言之,語文課里學到的知識必須要用得上,“管用”是其根本特質。這句話還可以轉化成一個延展性命題:語文課肯定要涉及語文之外的東西,但這些語文之外的東西之所以需要,就是因為它們對學生學習聽說讀寫有作用。它們對學習聽說讀寫有多大的作用,就會有多大的語文價值。用語言和文學有巨大的內涵來論證語文課要極大地拓展其內容范圍,都是說著好聽卻根本做不到的虛幻之論。這樣的主張錯在沒有課程論意識:因為課程是有邊界的,說一門課無所不包,等于取消這門課。
那么,我們要學習哪些語文知識呢?這要由語文知識對聽說讀寫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來確定。語文知識本身要遵循聽說讀寫的真實狀態來開發和呈現。現代語文課程在建設過程中,我們開發了許多稱之為“知識”的東西。其中有許多要么與聽說讀寫關系不大,要么本身就不是按照聽說讀寫的真實狀態來開發和呈現的。上文所舉的兩個例子即是。這些知識充斥在我們的語文課堂里,這是“假語文”盛行的重要原因。可以說,“假語文”的實質是“假知識”,即不管用的知識。
在我們聽說讀寫的實際狀態中,有許多急需要開發和構建的知識。例如,在“PISA”測試中提出的“非連續性文本”,在聽說讀寫的實際狀態中,我們會經常遇到這一類文本,而在現有的語文知識體系中,卻不見其蹤影。例如,在美國共同核心課程標準(英語)中出現的“信息類文本”“媒體文”等知識,在我們的語文知識體系中,要么無影無蹤,要么隱藏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識命名中。這些知識為什么重要?為什么不可或缺?因為它們是學生在實際的聽說讀寫中要遇到、用到的知識,學生沒有學到這樣的知識,就會直接影響他們聽說讀寫活動的順利開展,直接影響他們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
以上是從課程層面談美國語文教育給我們的啟示。下面我以一堂具體的課談談什么是“真實”的語文教學。課程是回答語文課學什么,課堂則是回答語文課怎么學。所謂“真實”的語文課堂教學,最主要的特質是:要按照學生聽說讀寫的真實狀態來開展教學活動。下面我以在美國聽到的一堂平平常常的劇本閱讀課為例來闡述。
劇本是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在課堂里,學生用的并不是所謂的語文課本,而是獨立的一本書。我去聽課的時候,教師已經帶領學生讀了一個星期,后面大概還要三到四個星期。每個星期大致讀一幕。那堂課教師首先講了關于第一幕的測試題(以測試紙的方式),題目如下:
《第十二夜》第一幕測試
一、字符識別。
二、給無韻詩下定義。
三、解釋影響莎士比亞在一個場景中使用散文筆調和詩意筆調的原因。
四、在第一幕中,這首十四行詩如何幫助我們認識了奧西諾的性格?
五、解釋托比對安德魯態度的原因。
六、“允許的傻瓜”的角色就是說權力即真理的人。費斯特在他與奧麗維婭第一次談話時是如何表現這個角色的?
七、解釋馬伏里奧接近費斯特的原因。
八、在第一幕的結尾,奧麗維婭、薇奧拉和奧西諾是怎樣卷入一個令人沮喪的求愛過程中的?
我聽的這堂課是讓學生看由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電影,但并不是一口氣看完,而是看一節后就停下來討論。討論題都印在一張紙上:
任何一部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出都是導演對作品的一種解釋。通常表現在導演對角色、表演、服裝的設計,還有編輯對故事和內涵的情感傾向上。請跟著Trevor Nunn(導演的名字—— 筆者注),按照你的想法來讀《第十二夜》,用清晰的文字和完整的段落發表評論,并闡釋自己的意見和理由。
1. Trevor Nunn 用原作序言開始他的電影。一個全新的以船為背景的場景和一個改造過的第一幕第二場伴隨著莎士比亞的聲音呈現出來。這對于觀眾,尤其是一個沒讀過原劇本的觀眾有什么重要的幫助?
2. Trevor Nunn 把16 世紀的劇本改成19 世紀的故事,你怎么看?
3. 請對下列演員的表演發表你的看法。(演員名字省略)
這是一堂我們稱之為家常課的課,其間并沒有看到在我們所謂“公開課”里常看到的導入、鋪墊、高潮、總結等套路,可以說整堂課平平淡淡,按照我們的評價標準可以說是毫無亮點。可是下課后,我又分明感覺到,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獲。這個收獲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解決了學生可能遇到的閱讀困難,幫助學生真正讀懂了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
我們先從教學內容方面來分析關于第一幕的測試題。第一道題目是人物識記。這是閱讀劇本最基本的要求——記住人物。第二道題目是關于一個劇本中涉及的文學常識。文學常識不專門介紹,而是隨文學習,目的很明確,為了幫助學生讀好劇本。第三、四道題目是關于劇本的創作風格和藝術特征的,提醒學生關注劇本的藝術特征,這是閱讀劇本的關鍵能力。第五、六、七道題目都是關于人物與情節的,這是劇本閱讀的重點。我曾在《美國中小學課堂觀察》一書中介紹過美國課堂里經常使用到的這種“測試紙”,其實就是課堂教學內容清單。從這種測試紙或討論表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們的教學內容。跟我國語文課堂不同的是,他們的這種教學內容及其課堂教學推進都很樸實,沒有起承轉合的“花樣”。我在與上課的老師討論時,講了這樣的感受:教學內容似乎是“ 散”的,并不系統。對此,這位老師說:“我只是感覺到學生在讀劇本時會遇到什么問題,我就教什么,我并不打算打亂學生自己讀劇本的進程。”“不打亂學生讀劇本的進程”,我的理解就是“按照學生閱讀劇本的實際狀態來教學生”之意。仔細想想,這實際上是很有道理的:學生在閱讀劇本時并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自己的閱讀經驗和閱讀方法,只不過他們的閱讀經驗和閱讀方法不夠完善、不夠專業,教師要做的并不是將學生已有的經驗撇在一邊,從頭到尾重新構建一個新的閱讀模型,而是要從學生實際的閱讀狀態出發,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閱讀方式。這樣的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學到的是管用的閱讀方法,即為“真語文”教學。
我們再從教學方法方面來分析這堂課的討論題。這堂課的教學方法即讓學生觀看與課文同題的電影。這種方法我們也經常用,但從我聽到的課來看,總是有點喧賓奪主的感覺,即大家都關注電影了,本來要學的文本卻退居次要的位置,甚至干脆忘記了。仔細觀察這堂課的三個討論題,談的都是電影,但其教學指向都落在《第十二夜》劇本上。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對比,著眼點都是在電影與劇本的聯系上。第一道題其實是幫助學生理解電影是如何體現劇本原意的(即莎士比亞的原意,因為學生理解莎士比亞的原意只可能是從《第十二夜》的劇本中來)。第二道題其實并沒有標準答案,但在探討劇本與電影的不同及對這些不同的對比和評價中,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劇本。第三道題是評價演員的表演,似乎與劇本沒有關系,但對學生來說,這種“表演評價”的依據只可能(或主要)是劇本所體現的人物性格和情節。我在美國聽了很多課,發現美國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有一個非常鮮明的取向,即: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獲得教學內容。我很少看到美國教師片面追求教學方法而導致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遺忘或沖擊的現象(我稱這種現象為“方法中心主義”)。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教給學生閱讀,而不是炫耀教學方法本身的花樣。這是美國母語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的重要特征。
我在美國中小學聽了一百多堂課,有一個總的感覺,就是美國教師講課大多樸實無華,但是實用。沒有實際作用的知識,教起來沒勁;沒有實際作用的方法,用起來很傻。或許正因為此,在美國聽課遠沒有在中國聽課“好看”。如果真是個外行來聽課,可能還會覺得很枯燥無味。可是再看看課堂上的學生,倒是個個都很認真。因為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真正幫到了學生,解決了學生在實際的聽說讀寫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困難。
(原文刊載于《語文建設》2015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