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非常專業的財務文章。讀懂可能會需要您具備一定的財務功底。對那些想深入了解財務報表的投資人絕對大有裨益。
遺憾的是,這樣專業的文章比較少。一來是因為越專業的文章,受眾越少,難懂;二來寫這樣文章的人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水平,沒有一定的實務經驗和理論基礎很難撰寫出這樣專業的文章。
但是,如果您能花上一點功夫的話,你肯定會受益匪淺。
本人一直有個出版一部合并報表編制的著作,這次嘗試算是開始的第一步吧。
開始
裝x,不,開始講述了。
和大家關注的一樣,合并范圍受到爭議比較大。因為合并范圍的不同,對公司的財務指標會影響很大。很多上市公司往往會通過合并范圍來粉飾財務報表。證監會等對此類問題非常關注,經常就該問題出具問詢函。
但是,合并范圍的判斷在會計準則上有嚴格的定義。
合并范圍是以控制為基礎確定。
何為控制?
這就要提一下控制三要素:1、擁有對被投資方的權力;2、通過參與被投資方的相關活動而享有可變回報;3、有能力運用對被投資方的權力影響其回報金額
在實務中,表現為三個方面:
1、控制股東會
2、控制董事會
3、主導日常經營活動
那有的人就問了,經常看到年報上持股比例低于50%,還納入并表,是怎么回事呢?
實實際上,不是說持股比例小于50%就說能控制了。比如說三個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49%,21%,30%。第一個股東雖然小于50%,但是可能就能控制被投資單位,那就可以納入他的合并范圍。
正因為此,很多不良老總就鉆這個空子,強行并表
所以,控制,特別是通過修改合作協議和公司章程并表的情況,需要具備合理商業理由,符合合理的商業邏輯。
在很多并購案例中,有些是收購業務有些確實收購資產。這兩者有一定的區別。
收購業務指的是收購某些生產經營活動或者資產負債的組合,這個組合能獨立計算和產生成本費用以及收入。也就是一個獨立的企業法人
收購業務適用于企業合并,一般會產生商譽,收購資產則不是。
如果判斷是收購業務還是收購資產。需要通過集中度測試:u如果購買方取得的總資產的公允價值幾乎相當于其中某一單獨可辨認資產或一組類似可辨認資產的公允價值的,則該組合通過集中度測試,應判斷為不構成業務。
1、企業合并合同或協議已獲得股東會通過;
2、企業合并事項需要經過國家有關主管部門審批的,已獲得批準;
3、參與合并各方已辦理了必要的財產權轉移手續;
4、合并方或購買方已支付了合并價款的大部分(一般應超過50%),并且有能力、有計劃支付剩余款項;
5、合并方或者購買方實際上已經控制了被合并方或被購買方的財務和經營政策,并享有相應的利益、承擔相應的風險。
1、變更控制權并表
甲集團擁有a公司26%股權,20*9年與另外股東乙集團簽訂補充合作協議,約定甲集團擁有a公司52%的表決權,a公司納入甲集團的合并報表。并表日a公司的存貨評估增值15000萬元,a公司賬面凈資產為-1000萬元。
合并層如何處理?
解析:
合并層確定投資收益=(15000*(1-25%)-1000)*26%=2665
合并抵消分錄
借:a公司合并日賬面凈資產 -1000
資本公積 15000*(1-25%)=11250
貸:長期股權投資 2665
貸:少數股東權益 (15000*(1-25%)-1000)*74%=7585
2、收購資產處理
2020年1月1日,甲集團以3180萬元收購乙集團持有的b公司60%股權,b公司凈資產評估價值為5300萬元,甲集團支付3180萬元,b公司賬面凈資產為3100萬元
合并層處理:
凈資產增資
借:存貨5300-3100=2200
貸:資本公積2200
合并抵消
借:b公司凈資產3100
資:資本公積2200
貸:長期股權投資3180
貸:少數股東權益5300*0.4=2120
3、股權轉讓引入少數股東
甲集團持有a公司100%股權,注冊資本3000萬元,20*9年,甲集團與乙集團簽訂增資擴股協議。乙集團投入16000萬元增資,其中2000計入股本,14000萬元計入資本公積,增資后乙集團持有a公司49%股權。a公司凈資產為3000萬元
合并層處理,引入少數股權,甲集團把差額計入資本公積=(3000+16000)*0.51-3000=6690
借:股本3000+2000=5000
資本公積14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3000
少數股東權益(3000+16000)*0.49=9310
資本公積6690
4、增資擴股喪失控制權處理
以上案例,增資后持股a公司比例51%,甲集團喪失控制。
甲單體子公司變成聯合營公司,確認長期股權投資=(16000+3000)*0.49=9310
合并層確認投資收益=(3000+16000)*0.51-3000=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