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政府和帝國:“世界征服者”與國際體系
力的轉變
作者:Andrew Phillips,昆士蘭大學政治學與國際研究學院副教授;J C Sharma,劍橋大學政治學與國際研究系教授
來源:Andrew Phillips, J C Sharman, Anarchy and Empire: World-Conqueror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ume 68, Issue 4, December 2024, sqae121
導讀
為什么有些國際體系的特點是穩定的多極局面,而有些區域卻產生了帝國?文章通過將歐洲多極無政府狀態的鞏固與奧斯曼征服近東和滿清征服中原的歷史進行對比來解釋這種差異。文章指出,多極的無政府狀態是國際政治中的一種偶然結果,而不是一種常態,軍事上強大、文化上靈活的 “世界征服者 ”可以將其消滅。
摘要
本文探討了為何某些多極國際體系在面對潛在的統一者時能夠繼續維持其自身,而另一些體系則演變為統一的帝國。傳統觀點認為,無政府狀態、多極性和權力平衡是國際政治的一般基礎。然而,研究表明,這些特征是需要具體案例闡述的偶然結果。通過比較近東、東亞和歐洲的歷史路徑,本文揭示了帝國的形成與無政府狀態之間的轉變機制。以奧斯曼帝國和滿清的擴張為例,兩者不僅具備系統性的軍事征服能力,還利用文化治國策略克服了征服的合法性障礙,從而成功實現從無政府狀態到帝國的過渡。
理論框架:征服者的成功與失敗
國際關系理論長期以來受歐洲歷史的主導,核心假設建立在無政府狀態和權力平衡理論之上。在這種傳統觀念中,國際體系通常被認為是多極的,各國通過平衡行為對抗潛在的霸權。然而,新興的學術研究開始挑戰這種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轉而關注非西方國際體系的多樣性。這些研究表明,無政府狀態并不是國際體系的普遍特征,而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事實上,多極無政府體系往往會在強大征服者的推動下,逐步被統一的帝國所取代。然而,大部分現有研究集中在非西方國際體系的形成和維持,較少涉及其如何經歷轉變,尤其是從無政府狀態到帝國的動態過程。本文試圖彌補這一空白,探索為何某些地區(如近東和大中華地區)能夠實現從無政府狀態到帝國的轉變,而其他地區(如歐洲)則維持多極無政府狀態。
文章指出,征服者從無政府狀態向帝國轉變主要通過兩種機制:內部自強和集體力量失衡,文章將兩種機制分開闡述。這種轉變面臨著巨大的合法性挑戰——合法性梯度(Legitimation Gradient),指隨著帝國擴張,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多樣性和異質性增加,統治的合法性變得更難維持。這一梯度的存在使得征服者不僅需要軍事力量,還需要有效的文化治國策略來克服合法性問題。
征服的第一步是形成足夠強大的軍事能力。成功的征服者往往能夠整合多種軍事傳統,例如奧斯曼帝國將草原騎兵的機動性與定居社會的火器技術結合,形成強大的混合軍事體系。同時,資源的積累和管理也至關重要。通過有效的行政和財政體系,征服者能夠將新征服的土地和人口轉化為持續擴張的動力。而文化治國策略則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吸納(Co-optation):借用被征服地區現有的文化和權威符號,將自己塑造成合法的繼承者,例如“統治轉移”的概念(transfer of rule);二,分割(Segmentation):通過為不同群體定制合法性敘述,將其分離并綁定于中央權力。
征服也可能面臨著失敗,原因有多種,比如軍事劣勢(缺乏足夠的資源或技術支持軍事行動)、文化障礙(未能克服合法性梯度,無法贏得被征服群體的支持)、聯盟平衡(被征服目標形成強大的平衡聯盟,例如歐洲的均勢平衡)。
研究設計:定義和對比國際體系
本文采用 “完整國際體系”(full international systems)概念,定義國際體系由多個政治共同體組成,且這些共同體在軍事、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領域內有持續的互動。同時強調,國際體系的地理邊界是相對模糊、松散的。盡管這些體系的地理范圍和組織原則(無政府狀態或帝國等級)隨時間有所變化,但它們在各自的歷史階段都體現了相當強的制度性和文化認同感。研究對近東(奧斯曼)、大中華與歐洲三個國際體系的特征進行了編碼,識別每個體系的核心政體,分析其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互動模式以及面對外部威脅時的反應。近東體系是羅馬帝國的延續,是最早的多國國際體系的搖籃;而“中國”的概念并非永恒不變,而是歷史變動的產物。大中華地區因為不同階段的政體分合,應當被視為一個歷史性的國際體系。
案例分析:奧斯曼帝國與滿清
1. 奧斯曼帝國的征服
研究主要著眼于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與鞏固,集中在14-17世紀。
軍事方面,直到17世紀末,奧斯曼人一直在戰場上統治著對手。蘇丹軍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不同戰爭風格的結合。與他們的草原血統一樣,奧斯曼人善于使用輕騎兵弓箭手,無論是在正式的戰役中還是在地方性的突襲中,他們都能一直獲勝。然而,奧斯曼人也是“早熟的現代人”,他們比歐洲其他國家早幾個世紀就在中央控制下建立了一支常備軍。奧斯曼人在軍事上具有高度的創新性和適應性:他們擴大步兵比例,炮兵處于領先地位,還興建造船廠彌補了并不擅長的海戰。
而奧斯曼人在創建自己帝國的道路上,除了提升軍事實力,必須克服合法性梯度。這需要他們擊敗并吸納多種基督教統治者和人民,包括安納托利亞和希臘的希臘人、巴爾干地區的保加利亞人和塞爾維亞人、高加索地區的亞美尼亞人和格魯吉亞人等。基督教與穆斯林奧斯曼人之間的宗教對立,使得雙方都更容易以意識形態為理由發動戰爭,同時也復雜化了結盟、策反、保持忠誠的難度。盡管如此,奧斯曼人通過靈活運用文化治國策略成功建立并維持了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國。
早期奧斯曼人在安納托利亞和巴爾干地區的征服,依賴于通過分割策略向穆斯林、基督徒和中亞的不同受眾提出多種合法性訴求,從而組建多宗教聯盟。最終,他們通過“米勒特制度”(Millet System)在龐大多樣的帝國內部實現了穩定和安全,該制度賦予非穆斯林宗教團體有限的自治權。而對于基督教,奧斯曼人從起步階段就與基督徒結盟,許多安納托利亞和巴爾干的地方基督教統治者選擇加入奧斯曼的征服行列,并作為獎勵成為蘇丹的基督徒領主。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奧斯曼人試圖吸納羅馬-拜占庭帝國的遺產。奧斯曼在宗教上比其他歐洲國家更為寬容,降低了內部安全成本。在宮廷儀式、外交通信和修辭性自我呈現中,奧斯曼人采用了羅馬帝國的形式。這一吸納策略幫助奧斯曼鞏固了跨宗教和多民族的統治,為帝國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基礎。
2. 滿清的擴張
滿族人分兩個階段征服了大中華地區。從15世紀90年代到1683年,滿清征服了中國的中原腹地,首先在1644年取代了明朝,然后在隨后的 40年里摧毀了明朝殘余的頑固抵抗。隨后,滿清轉向西進,征服了西藏和現在的新疆,并消滅了他們在草原上僅存的對手蒙古。
滿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東北邊界的一個女真人部落,最開始,他們與其他邊境的“蠻夷”勢力并無顯著區別。直到16世紀末,女真人的首領努爾哈赤才開始建立一個初步的政權。盡管如此,滿清在人口和資源上遠遠落后于明朝及其地區盟友(如朝鮮)。然而,滿清通過“八旗制度”,成功彌補了這些劣勢。八旗不僅僅是軍事單位,它們還自成一體地作為社會和經濟社區,每個士兵及其家屬都被分配土地,而附屬的農民則負責提供糧食、馬匹、羊群以及武器裝備。在17世紀30年代,滿清進一步設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這些新八旗大大擴大了滿清的軍事規模,使其能夠在最終征服全國時動員多達兩百萬士兵。同時,這一軍事組織還便于滿清吸收其他軍事技術。通過結合草原軍事傳統的騎兵戰與中原的步兵火器技術,滿清成功將不同軍事傳統結合起來,為大規模征服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由于傳統的儒家世界觀將“文明”與“蠻族”嚴格區分,認為蠻族由于道德和文化上的劣勢,不適合統治儒家文明的世界。然而,滿清通過巧妙的文化治國策略成功地中和了這些負面刻板印象。在征服中原的初期,滿清實行吸納策略。首先,儒家思想本身具有一定的普遍主義特性,這為滿清提供了吸納儒學的可能性。儒家文化強調教育和教化的力量,認為即使是所謂的“蠻族”,也可以通過接受漢語言、禮儀和文化的熏陶而被教化;其次,天命理論為滿清提供了合法化工具。天命理論認為,統治者需要維持宇宙與世俗的和諧,其權力來源于天命的授予。如果統治者無法治理好國家,例如發生內亂、自然災害或外敵入侵,就會被視為失去天命。在這種情況下,臣民有義務將忠誠轉向更有德行的候選者。通過這種理論,滿清成功吸引了大量儒家士紳和地方精英的支持。為了鞏固這一合法性,滿清努力采用儒家規范,例如在政治上維護傳統科舉制度,在文化上推行尊孔敬儒政策。這些策略幫助滿清部分擺脫了其蠻夷身份,使其統治得以在中國士紳階層中獲得廣泛認同。
在創建帝國的第二階段,滿清選擇了分割政策以應對帝國內部潛在的合法性沖突。這一策略既用來管理不同群體間的矛盾,也用來強化對多樣化臣民的統治,并阻止跨區域的反抗聯盟形成。特別是在18世紀,清朝的疆域擴展到漢族核心地帶以外的地區,例如西藏、新疆和蒙古,這些地區面臨顯著的文化和宗教差異。在這些地區,推行儒學可能會引發疏離感,而非增強合法性。因此,統治者與當地宗教和文化精英合作,通過本地化的方式加強統治,破壞潛在反清聯盟的形成。例如,在西藏地區,清朝與達賴喇嘛建立緊密關系,利用藏傳佛教作為鞏固對西藏和蒙古地區統治的合法性工具。
如何解釋近代早期歐洲的多極無政府狀態?
與奧斯曼和滿清成功建立帝國相比,歐洲的歷史在近代早期呈現出持續的多極無政府狀態。這種持續性反映了歐洲在軍事能力和文化治國策略方面的相對弱勢,以及其特殊的宗教和政治環境。這些因素共同阻礙了統一帝國的形成。
1. 軍事限制
盡管近代早期歐洲的軍事創新顯著,例如使用火器和改進的后勤支持,但與奧斯曼帝國或滿清相比,歐洲各國的軍事能力相對有限。這種限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軍事資源的分散性;二是各國難以動員足夠的資源來維持長期的擴張性戰爭(即使是拿破侖也最終失敗)。此外,歐洲國家間的軍事競爭激烈,導致技術和戰術的快速擴散,這削弱了任何單一國家對其他國家的決定性優勢。每當一個國家試圖通過軍事征服來建立霸權時,其競爭對手通常會迅速聯合起來加以遏制。這種動態的平衡機制使得多極無政府狀態得以持續。
2. 宗教分裂
歐洲的宗教環境是阻礙帝國統一的關鍵因素之一。16世紀的新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在歐洲的宗教統一地位,導致歐洲國家在宗教上形成對立。這種宗教分裂不僅加劇了歐洲各國之間的競爭,還使得任何試圖通過宗教手段建立統一帝國的努力變得更加困難。例如,哈布斯堡王朝試圖利用天主教作為帝國的合法性基礎,但因宗教改革而未能成功實現統一。
3. 文化治國策略的缺失
與奧斯曼帝國和滿清的靈活文化治國策略相比,歐洲在文化整合方面的努力顯得不足。雖然天主教和新教國家都試圖通過宣傳和制度來爭取臣民的忠誠,但由于宗教分裂和民族認同的興起,這些努力往往受到限制。此外,歐洲的政治多樣性進一步削弱了統一的可能性。不同國家之間的語言、文化和法律傳統的差異,使得跨越這些邊界的合法性整合更加復雜。
4. 平衡傳統
從中世紀晚期開始,歐洲的權力格局就受到“均勢原則”的支配。國家間的競爭和聯盟動態,通常使得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實現對整個大陸的統一。每當一個國家變得過于強大時,其競爭對手就會聯合起來形成制衡力量。例如,在拿破侖戰爭期間,英國、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結成聯盟,對抗法國的擴張企圖。這種平衡傳統還受益于歐洲的地理條件。歐洲的地形復雜、河流和山脈多,進一步增加了征服和整合的難度。
結論
長久以來,無政府狀態和多極狀態一直被視為國際政治中的普遍常量,而非需要解釋的歷史性偶然結果。在此背景下,文章關于某一地區由無政府狀態向帝國轉變的討論作出了以下三方面的重要貢獻。
第一,結合物質和觀念因素進行綜合解釋。本文結合了物質和觀念因素,對體系的結構和行動進行了敏銳的分析。軍事優勢顯然不可或缺,但文化治國同等重要,因為它減少了征服者在擴大規模時面臨的成本,這在本文中被概念化為“合法性梯度”。對過去帝國統治的共同記憶使得吸納策略成為可能,而分割策略則能夠預防平衡聯盟的形成,并幫助穩定擴張后的帝國版圖。
第二,提出對歷史國際體系的替代理解。文章通過對歷史國際體系的替代性理解,部分挑戰了“西方無政府狀態”與“東方等級秩序”之間對立的二分法。這種東西方的二分法盡管在理論上具有吸引力,但夸大了歐亞大陸歷史國際體系間的差異,并錯誤地歸納它們最終的分化原因。事實上,無論是近東還是大中華地區,從古代到近代早期,都經歷了帝國與無政府狀態之間的暴力轉向。
第三,推動比較國際體系研究。通過考察帝國與無政府狀態之間的轉變機制,本文為比較國際體系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對于理解不同國際體系的動態變化及其現代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詞匯積累
Legitimation Gradient
合法性梯度
Co-optation
吸納,籠絡
Segmentation
分割
Statecraft
治國方略,治國之道
譯者:趙天愛,國政學人編譯員,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專業,路易斯大學國際政治專業。
校對 | 丁偉航
審核 | 丁偉航
排版 | 顧博文
本文為公益分享,服務于科研教學,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有疏漏,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