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在中、西亞的擴張戰爭迫使奧斯曼突厥人西遷至小亞細亞半島,并在該地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453年,奧斯曼蘇丹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占領了歐洲東南部和北非。這是現在在一些如阿爾巴尼亞、波黑等歐洲國家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原因。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解體,其中一部分形成現在的土耳其。
蒙古帝國的疆域橫跨東、中、北、西亞、東南亞及南亞部分和東、中歐。在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被蒙古帝國征服之后隸屬蒙古帝國。
統一蒙古高原、統一全中國、統一歐亞大陸,是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們創立的震撼古今、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成吉思汗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的非凡奇跡,打破了洲際界限,沖破了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壁壘,打開了通向世界的通衢大道,開創了各種文化、文明并存的時代,為新世界、新時代劃定了新秩序。成吉思汗在走向大一統、走向開放、走向文明的過程中,有血腥、殘忍的野蠻行徑,應該批判、譴責,但不要夸大,那是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成吉思汗在走向大一統的進程中,并不是單純采取軍事斗爭方式,而是綜合運用了政治、軍事、外交、思想斗爭等各種手段,因此他是具有非凡智慧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不是窮兵黷武的暴君、無情無義的劊子手。
巴勒克拉夫主編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蒙古帝國圖(1206~1405)寫了如下說明:“來自亞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對世界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征服的規模無與倫比。 ……這是文明社會所經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激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蠻攻擊,其后果十分嚴重。亞洲全部、歐洲大部分和非洲北部的政治組織都變換了。許多地區的人民被滅絕或四散,永遠改變了其種族特性。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發生了改變。橫越歐亞大陸的道路由一個政權所控制,旅行變得安全了。在中斷了一千年之后,歐洲人又能進入中東和東亞了。 ”
英國軍事戰略學家哈特說:在中世紀,戰略的最好例證來自東方。公元13世紀,對于西方戰略發展來說,是一個卓有成效的時代,其所以燦爛奪目是因為蒙古人給歐洲的騎士們充當了教師,使他們在戰略方面得到了有益的教訓。
首先,對蒙古民族的影響。
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統一蒙古高原各部的大業,建立了蒙古汗國。從此,形成了蒙古民族共同體,名揚四海,在歷史舞臺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國史學泰斗韓儒林說:偉大的蒙古民族在世界歷史舞臺上起重要作用,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的。
一位美國學者說得好:在過去的千年,成吉思汗在為近代生活打下基礎方面超過了任何一個人。西方學者稱成吉思汗為“全人類的帝王”;日本軍事家說,蒙古遠征歐洲后,促進了東西文化交流,《馬可.波羅游記》促進了哥倫布探險,美洲大陸被大開發。而成吉思汗的誕生改變了世界的方向。 “成吉思汗的誕生可以看作是今日世界的誕生。”
尤其成吉思汗的軍事思想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極大影響,他的戰略戰術為后世的許多國家所效仿,僅日本、前蘇聯、德國人所著的有關成吉思汗純戰略戰術研究的著作就有數百部,德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把研究成吉思汗戰略戰術的專著發給每個軍官人手一冊。雖然有些著作和論文,由于民族的成見,對成吉思汗罵得很兇,但學得也很認真。俄國將軍們也承認他們蒙古軍兵制沿用到彼得大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哥薩克騎兵,運用“拉瓦戰術”,打了許多勝仗。意大利旅行家柏郎嘉賓在東行見聞錄《蒙古史》中研究了用以抵抗蒙古人的手法,他認為唯有采納蒙古人的作戰方法和武器方能得救。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號召軍人向成吉思汗學習。 2003年美國的伊拉克戰爭,采用了斬首行動和震懾戰略,使世人皆驚。其實21世紀的斬首行動與13世紀的成吉思汗的“擒賊先擒王”戰略如出一轍,震懾戰略與“直擒中軍”無異,它們都是以速戰速決為核心的鑿穿之戰。
任何事業都要由人去完成,都離不開人的主觀努力。成吉思汗之所以能“以弱制強,以小勝大”并取得震撼古今、彪炳史冊的偉大勝利,他“個人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卓越天才,百折不撓的堅定意志,寬宏容忍的偉大人格”,以及其“股肱重臣的勇敢和智慧”起了關鍵的作用。
其次,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成吉思汗為中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并由他的子孫完成了統一大業。 1211年,新疆各地歸屬中國版圖;1247年,西藏首次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結束了云南長期割據于中央政權的局面……從此,分裂四百多年的中國實現第四次大統一,打破閉塞狀態,真正登上了世界歷史舞臺。元史學家劉迎勝說:成吉思汗是地跨歐亞大陸的大一統元朝的締造者,因此成為世界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西方人對被稱為“蒙古”、“匈奴”和“韃靼”的民族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歐洲人恐怖地稱成吉思汗的軍隊是“閃電的鞭子”。然而,從15世紀開始,中國開始落后了,與西方的關系逐漸發生著逆轉。
其三,對世界各國產生的影響。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征服了歐亞大陸的遼闊地區,構建了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帝國。 “蒙古人橫掃全球,既充當了征服者,又充當了人類文明不可匹敵的文化載體。 ”“成吉思汗通過他一生的奮斗改變了人類歷史的軌跡,推動了整個世界進入了現代文明時期。 ”
這充分說明:中國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我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說:綜觀歷史,元朝時期遠比中國最強盛時期更強大了。成吉思汗為中國的大統一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可以說沒有成吉思汗就沒有今日的中國版圖。史學家陳高華說的好: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在于為中國歷史增添了光彩。
元朝的大統一是空前的,其版圖“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元史.地理志》)。這種統一,在客觀上起到進一步鞏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作用。史學家邱樹森經過研究后得出結論:元朝時期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是中國700多年來維持統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全球暢銷書《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名人》一書的作者,麥克.哈特說:“我為什么把成吉思汗看得比其他人(亞歷山大、拿破侖)更重要呢?因為他所影響的地域面積最大,更重要的是,其影響的持續時間長得多。 ”《(圖書版)中國著名帝王傳.成吉思汗》前言中說:成吉思汗留給后人一種民族的自豪。成吉思汗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英雄人物,他的名聲與影響遠遠超過拿破侖和亞歷山大。
一位外國學者說:他沒有像埃及帝王那樣為自己建造金字塔,像羅馬、巴黎那樣為紀念自己的勝利而建造凱旋門,也沒有像亞歷山大那樣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城市。但成吉思汗改造了世界,在這一點上遠遠超過埃及的法老和羅馬帝國,他改變了整個世界。
名作家杰克·威澤弗德在《成吉思汗,喚醒熟睡中的歐洲》一書中寫道,人口只有幾百萬的蒙古之所以能稱霸世界兩百年之久,是因為他們有開放姿態、勇敢的挑戰及不懈的學習精神。
《華盛頓郵報》評成吉思汗為“千年風云第一人”--來自《華盛頓郵報》的報導
世界上影響最大的人物--來自美國《時代》周刊的報導
千年風云人物成吉思汗--來自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
韓國《千年歷史人物》一書中寫道:“大地是人類的家園,我們只有一個家園,這是當今人類'全球化'的新觀念。然而,‘全球化 ’起源于成吉思汗的大一統。成吉思汗的經濟政策是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雛形。成吉思汗的馳馬驛站是當時通訊業的最佳最快的形式,是當今世界英特網的前奏。 ”成吉思汗在其統治的廣大地區,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以及宗教信仰、思想各個方面實施了開放政策。所以,眾多的宗教和教派,在當時的世界各地,只有成吉思汗統治地區才能夠平等、共存。成吉思汗的開放政策是當今世界國際關系發展趨勢的先行。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帝,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德國總理施密特等一批政治巨頭都盛贊成吉思汗的豐功偉業日本前陸軍大學校長飯村穣說:“成吉思汗的出現,驚醒了沉睡中的世界”。
英國學者萊穆在《全人類帝王成吉思汗》一書中說:“成吉思汗是比歐洲歷史舞臺上所有的優秀人物更大規模的征服者。他不是通常尺度能夠衡量的人物。他所統帥的軍隊的足跡不能以里數來計量,實際上只能以經緯度來衡量。 ”“拿破侖在軍事天才之點上,確實在歐洲上空,曾被稱作光輝的明星。 ”然他卻“將自己的軍隊的命運任其自然,遺棄在埃及的游途,又埋于俄羅斯的雪原之中,遂敗于滑鐵盧戰役。他的帝國即他在世時滅亡,其子的地位在其死前被剝奪了。 ”亞歷山大馬其頓斯基,其英名也可以與成吉思汗相提并論,但“亞歷山大一死,他的高官都是因為奢望帝王寶座而互相斗爭,亞歷山大的兒子遭到了逃亡的命運。 ”與以上兩人相反,“成吉思汗的兒子,沒有受到任何繼其父汗之位的影響,君臨西起亞美尼亞,東至朝鮮半島,南跨緬甸、越南,,北極北冰洋的廣闊領域。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支配了世界的一半(確切些說是當時世界的五分之四)。 ”
法國總統希拉克曾盛贊過成吉思汗。據俄羅斯新聞網2003年11月25日報導成吉思汗已成為整個亞洲多民族崇拜的偶像。尤其近年來在蒙古國和我國的內蒙古地區這一崇拜在升溫。從元世祖忽必烈頒布圣旨向元太祖成吉思汗四時祭典,并派專人守常孝時至今日,悠悠七百多年,蒙古民族恪守不渝,這在歷史是罕見的。據報導在落實《取姓法》過程中,超過半數的蒙古國人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成吉思汗的民族名號孛兒只斤。目前,歐洲許多崇拜成吉思汗的德國人、英國人愿意尋找成吉思汗后裔作為自己的配偶;據有關方面統計、蒙古人和歐洲人通婚生兒育女的超過萬眾以上;他們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地數十萬僑民與本地通婚的也在萬眾之上。由此可見,帶有成吉思汗血統的混血兒將會遍布世界各地越來越多。
亞歐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直接促進了歷史的進步。比如,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使歐洲文化從神學手里解放出來,出現了文藝復興。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也使它發揮了在中國未曾發揮的巨大作用。恩格斯說:“在十四世紀初,火藥從阿拉伯人那里傳入西歐,它使整個作戰方法發生了變革,這是每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的。”并說:“火藥和火器的采用決不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是一種工業的也就是經濟的進步。”它對歐洲的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重大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墻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于盡了。”指南針傳入歐洲則促進了歐洲航海事業的發展,以后才出現了哥倫布等人的遠航,使他們到達了美洲大陸,促使歐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有的學者這樣說:“成吉思汗這樣的天之驕子的誕生,使世界從沉睡中覺醒,東西文化交流促成。被<馬可波羅游記>招致哥倫布探險,美洲大陸被大開發,歐洲人一度掌握世界霸權,后又美國崛起,日本被美國打敗等等。所以,我把成吉思汗誕生可以看作改變世界方向,形成今日世界的誕生。 ”
中國學者德山在《元代交通史》中曾說:“國際陸路交通是成吉思汗祖孫三代三次西征的產物。”第一次西征“為建立橫跨歐亞、空前未有的大蒙古國奠定了基礎”;第二次西征即長子西征,“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國之一——欽察汗國,”“開辟了通往中國的國際交通——欽察道”;每三次西征即旭烈兀西征,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國的另一個汗國-----伊兒汗國,“開辟了中國通往波斯的國際交通——波斯道。”
成吉思汗究竟是征服者還是民族英雄?是黃禍制造者,還是千年偉人?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的評價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是否西方人的評價都是站在征服者的立場上看問題呢?或者他們這樣做是不是一種民間游戲,或者是嘩眾取寵的惡作劇呢?我研究了一下美國<華盛頓郵報>提出的評價標準和理由,我認為還不能得出以上那些結論。第一,他們提出的世界“千年偉人”的一個標準是“依據由誰縮小了地球為原則”,經過民意測驗,多數人集中提到了兩個人,一是成吉思汗,一是哥倫布。經過認真分析,他們認為雖然成吉思汗殺人很多,但他與哥倫布一樣縮小了地球,而在外交方面卻不知比哥倫布勝出多少倍。第二,他建立的蒙古帝國是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東西從太平洋到中歐;南北從西伯利亞到波斯灣;比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伊斯蘭世界和蘇聯占領的地盤都遼闊,沖破了亞歐各國的封閉狀態,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第三,《華盛頓郵報》還報導說:他們之所以評選成吉思汗為人類文明史上第二個一千年的頭號風云人物,主要是因為他“從政治、軍事、民族心理上深深地影響了歐洲及世界。 ”那一年,他們還同時評選出第二個一千年最重要的發明,即源于中國的印刷術。他們指出:將印刷術與成吉思汗“這個人和這件事比較一下十分有趣。一個從政治、軍事、民族心理上深深地影響了歐洲及世界,一個從科學文化、教育手段、思想觀念上深刻地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 ”“印刷術改變了歷史,同樣,成吉思汗也影響了世界。 ”第四,他們提到,蒙古人后來并沒有統治好中國,對歐洲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成吉思汗也并不是一個溫順、和藹的人,也不是思想家與解放者,而是一個殘酷的人。那么,他們為什么偏要選擇這樣一個人為千年偉人呢?他們認為:“他是拉近世界的最偉大的人。 ”他們指出:“歷史并不是圣人、天才和解放者的傳說,成吉思汗最完美地將人性的文明與野蠻兩個極端集于一身,至今還未找到一位比成吉思汗更為合適的人選。 ”他們將是否“縮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當作評價世界風云人物的主要標準。
波蘭和匈牙利的陷落震驚了整個歐洲。圣殿騎士團大首領阿爾芒寫信給法國國王路易,認為中歐已經沒有任何軍事力量可以阻擋蒙古鐵騎直抵法國。路易做好準備領兵前往奧地利迎擊蒙古大軍,他對王太后說,此次東征不是他們將蒙古人送進地獄,就是蒙古人把他們送進天堂。
十三世紀席卷世界的這次風暴,重新編織了亞洲以及歐洲的政治界線,把眾多的民族從祖傳的領地驅趕出來,散布在歐亞大陸。這次征服,在改變了眾多民族的文化個性的同時,從根本上重組了儒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佛教這四大宗教的影響力。然而,最為重要的是,蒙古人開通了東西方交流的通道,擴展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并在這一過程中,第一次締造了[世界]這一概念。
從文化交流和文化發展的立場出發,誰也不能輕視蒙古帝國的巨大影響,因為他為中國文化注入了尚帶有原始意味的新力量。這種力量又挾漢文化的先進和豐富,向西方世界作交鋒和交換,從而把中國的版圖擴張到空前絕后的程度,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及其他各種文化直接會面的地理和交通條件。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的蒙古帝國其版圖之大真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的版圖相當于4500萬平方公里,是現在中國版圖的三倍之多。東起朝鮮半島,西抵波蘭、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亞羅斯諸公國,南達爪哇中南半島,在北緯15°~60°、東經15°~130°。蘇俄著名學者巴托爾德說,成吉思汗帝國的建立從某一點上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事件。這個帝國的規模在歷史上沒有出現過與他媲美的國家,它遠遠超過被歐美人贊不絕口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重槍騎兵的鐵騎、羅馬軍的劍、拿破侖軍的大炮所到的境界線。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及其他文化直接會面的地理和交通條件,東西交通暢通無阻,真可謂“四海為家”、“無此疆彼界”。成吉思汗改變了世界地圖,當時的歐亞兩洲是以無數小國家組成,蒙古帝國把它們統一成了同一個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同一個國家。學者們認為:13世紀是蒙古人的“世紀”,《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90名人排行榜》一書中說:如果成吉思汗從未活在世上,那么,在13世紀蒙古大征服相關的事情不大可能出現。美國學者說:蒙古民族的真正歷史是發生在13世紀初期,一個統一的民族出現在世界舞臺上,并隨即揚起他們那“上帝的神鞭”,馬不停蹄地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性遠征,歷經半個多世紀。
成吉思汗超越歷史時空,沖破民族和國家的界限,不僅僅影響一個民族,一、兩個國家,而是影響了整個世界,其影響之大之深之久,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
在蒙古四大汗國衰敗之后,前欽察汗國屬國的俄羅斯崛起并占領了從前蒙古帝國中的相當一部分。俄國統治者曾經代表蒙古進行收稅,因為蒙古人很少視察他們占有的土地。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形成有明顯的當年的蒙古帝國的因素。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學生認為俄羅斯的統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勞。另一位歐亞主義哲學家特魯別茨科伊在他的經典著作〈論俄羅斯文化中的圖蘭成份〉指出莫斯科要感謝蒙古統治,俄羅斯在占領喀山與阿斯特拉罕后才成為強國。俄羅斯的貴族就有20%曾與蒙古人通婚,俄羅斯政府的制度也是蒙古式的。從本質上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蒙古國家。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響,有大量蒙古語借字、郵政、稅收、衣服也受蒙古影響,軍制與法制是從蒙古學的。俄羅斯人也被圖蘭化。
有學者發現,在蒙古、中亞附近,多達8%的男性人類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全球有至少1600萬這樣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