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消渴病與糖尿病有很多相似之處。對于治療古人早已給出答案。平時樂于研習古籍,偶然一次讀到黃元御的《四圣心源--消渴根原》其中談到了腎氣丸治療消渴,因此我上網搜了一下,許多醫院都曾開展過對金匱腎氣丸治療糖尿病的研究,并且證實了其顯著的效果。
正題:但是別人使用的劑量都太小。原文“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覺漸加”。本人的理解是,用黃酒送服,一次十五丸(梧子大),一天吃兩次,感覺不到效果就逐漸增加劑量。正基于此觀點,我給別人用的劑量增加了許多,但不敢用太大劑量,都是逐漸增加的,具體如下:金匱腎氣丸(同仁堂大蜜丸)每天兩次,飯前服用,一次兩丸,用量逐漸增加(每天加一丸,長期服用)。禁酒、一切葷腥。運動。
最明顯的是患者起夜減少。上熱下寒癥狀減輕。注意,不適用于尿崩癥之類。
原理前人已述:引火歸元。依我之見,盡人可服,量隨人異。
因個人條件所限,無法進行深入研究。希望有條件的同仁,做一下具體的研究報告,處理得當糖尿病也許可以根治。
歡迎指點。。。
附:
消渴根原--《四圣心源》
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相為表里。風木之性,專欲疏泄,土濕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強欲疏泄,則相火失其蟄藏。手少陽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從相火化氣。手少陽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陽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緣風火合邪,津血耗傷,是以燥渴也。
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膽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脾陷胃逆,二氣不交,則消病于上,而淋病于下。但是脾陷,則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則消而不淋。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泄也;消而不淋者,木泄而水不能藏也。木不能泄,則肝氣抑郁而生熱,膀胱熱澀,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則腎陽泄露而生寒,腎藏寒滑,故水泉不止。
肝木生于腎水而胎心火,火之熱者,木之溫氣所化;木之溫者,水之陽根所發。水主蟄藏,木主疏泄,木虛則遏抑子氣于母家,故疏泄不行,而病淋澀;木旺則盜泄母氣于子家,故蟄藏失政,而善溲溺。
《素問·氣厥論》:心移熱于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此上下俱寒,上寒則少飲,下寒則多溲。飲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金匱》: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斗,小便一斗。此下寒上熱,下寒則善溲,上熱則善飲。飲一溲一,是溺多而精少也,則猶可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腎氣丸
地黃二兩八錢 山萸一兩四錢 山藥一兩四錢 丹皮一兩 茯苓一兩 澤瀉一兩 桂枝三錢五分 附子三錢五分
煉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漸加。
《金匱》:消渴,飲一斗,小便一斗,上傷燥熱,下病濕寒,燥熱在肝肺之經,濕寒在脾腎之藏。腎氣丸,茯苓、澤瀉,瀉濕燥土,地黃、丹、桂,清風疏木,附子溫腎水之寒,薯蕷、山萸,斂腎精之泄,消渴之神方也。
肝主疏泄,木愈郁而愈欲泄,泄而不通,則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則水泉不止。腎氣丸能縮小便之太過,亦利小便之不通。《金匱》:小便一斗者主之,小便不利者亦主之,以其瀉濕而燥土,清風而疏木也。
豬苓湯
煎大半杯,入阿膠,消化,溫服。
治上消下淋者。
上渴而下淋者,土濕木郁而生風燥。豬、茯、滑、澤,瀉濕燥土,阿膠滋木清風,解渴通淋之良法也。
若木郁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達木氣。若消淋兼作而發熱脈浮者,是土濕木郁而感風邪,當以五苓發其汗也。
桂附苓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龍骨三錢,煅,研 牡蠣三錢,煅,研 首烏三錢,蒸
煎大半杯,溫服。
治飲一溲二者。